戰忽局編外工作室原創
圖為美財政部。(圖/取自美國財政部臉書)
據英國《路透社》1月6日報導,制裁上癮的美國財政部在官網上再發一個重磅通告,這份第13871號行政令公布了對伊朗的最新一輪制裁名單,此次打擊的重點是伊朗的鋼鐵生產。
美國財政部公布的這個制裁名單上包括了13家伊朗鋼鐵企業,這些公司是伊朗重要的鋼鐵和金屬製品公司。同時,還對一名伊朗公民實施了制裁,這名個人是伊朗航運公司哈菲茲·達裡亞·阿里亞公司的一名高管。
此外,美國還通過"長臂管轄"的方式制裁了德國、英國和中國各一家和伊朗鋼鐵和礦業企業有合作的合作夥伴。不分青紅皂白的制裁讓北約盟友也意外中槍。
美國財政部在這份行政令上,明白無誤地說明了此輪制裁的意圖,即通過對伊朗鋼鐵行業進行制裁,來減少伊朗政權的收入。美國財長姆努欽明確表示,"伊朗利用遭制裁的鋼鐵與金屬企業收入,不但持續援助'恐怖主義組織'(指葉門胡賽武裝、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巴勒斯坦哈馬斯武裝和伊拉克什葉派民兵武裝),更支持壓迫政權(指敘利亞政府)與追求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指核武器),故實施制裁以阻止伊朗政權獲得資金。"
簡而言之,這就是美國對伊朗最新一輪的極限施壓,意在"打財斷血",繼續圍堵伊朗。本來,在歐巴馬政府時期,經過艱苦談判,終於在2015年,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
根據這一協議,伊朗承諾和平利用核能,不尋求發展核武器。作為回報,國際社會將逐步解除對伊朗的制裁。但是在2018年5月,美國以伊朗仍在秘密發展核武器為由,單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協議並逐步恢復對伊朗的制裁。
其中最狠毒的就是全面限制伊朗的石油出口。同時進行金融制裁,全面限制全球金融機構和伊朗進行合作。
眾所周知,伊朗是石油大國,石油出口是收入的主要來源。2018年伊朗原油日產量為350萬桶,而2019年僅220萬桶。同時,因受到制裁,無人敢買伊朗石油,導致平均的出口量每日僅50萬桶左右。比石油出口額的銳減更具殺傷力的是金融制裁。
由於美國掌控世界銀行體系,金融上的制裁使得伊朗僅有的石油出口也無法獲得收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9年7月公布的數據,當年伊朗經濟總量將萎縮9.3%,創下自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以來最大規模的經濟衰退。由於政府囊中羞澀,伊朗可用於民生的支出急劇減少,不得不通過上調商品價格和油價來彌補一部分赤字,但這又造成席捲全國的抗議浪潮,使得伊朗政府陷入兩難之境。
在現任總統川普任期進入倒計時之時,美國再度出手,可看作是川普對伊朗的最後一擊。可以預計,美國此舉又會使本已經捉襟見肘的伊朗經濟更加雪上加霜,窘迫的經濟現狀會更加惡化。而為了擴展生存空間和勢力範圍,伊朗也在大把撒錢支持中東地區的什葉派武裝組織和敘利亞政府,這都加劇了政府的支出壓力。
當然,對此,伊朗肯定會出臺反制措施,美伊這種你來我往的"負面互動",將會給拜登新政府"改弦更張"製造更大的麻煩,甚至使得美伊關係更加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