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吳彥飛 通訊員 餘強 夏浩然) 古樸的雞公車、鏽跡斑斑的耙犁、發黃的榮譽證書、精緻小巧的鷹船、粗笨的曲轅犁……一件件老物件都在講述村子的古老故事和發展變化……為了留住鄉村的「根」,激發新一代對家鄉的文化認同,商城縣金剛臺鎮黨委決定在杜畈村建設村史館。
日前,該村史館正式建成開館。開館當天,村民擠滿了村史館,諸多圖片、文字、實物,將杜畈村的歷史風俗等一一道來。
一面村史文化牆,記載了杜畈村的滄桑變化。按照「留得住鄉愁、留得住記憶」的總體要求,杜畈村打造「村史文化牆」,內容包括村落形成及村名由來、村情村史、風俗民情、地方名人、村規民約等內容。其中村情村史重點展示村莊沿革、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情況,講述歷史傳說、先賢故事、紅色記憶等;風俗民情重點展示民風民俗、家訓族譜、民間文化、物產特點等,全方位介紹村莊的歷史變遷和發展進步。
一輛雞公車,見證了農村交通公路事業的發展。雞公車是種木質的獨輪車,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當時農村使用的以人力為動力的運輸工具。雞公車的最佳行駛路線是寬不過一尺的田埂和小路,在那上面,其他一切車輛都望而卻步,唯有獨輪的雞公車遊刃有餘,成為杜畈村民運送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運輸工具。隨著村村通公路的實現,運輸業日漸發達,雞公車隨之退出歷史舞臺。今天,它靜靜地躺在村史館,成了農村交通公路事業進步的一個縮影。
一把鏽跡斑斑的曲轅犁,訴說了農村生產方式的進步。杜畈大多是山地,地面都不大,一塊一塊的,只有靠牛拉犁耕地。「多犁一寸等於多上一遍糞」,在農業科技不發達的年代,輕便的短曲轅犁為村民農業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拖拉機等農機的普及,機械化耕作效率提高,曲轅犁逐漸被冷落,到現在更是難覓其影。目前,杜畈村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
杜畈村村史館建在全村交通最為便利的位置,館內陳設樸素,鋤頭、扇車、畫行器、紡車等農具錯落有致擺放。展廳牆上,是圖文展示的村落沿革、姓氏家訓、老照片。每一個老物件都見證了古老農耕文化的變遷,每一種舊農具都彰顯著自然村落的風土人情。
「如果沒有村史館,再過幾十年,誰還記得曾經的村子和歷史呢」杜畈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慶錫如是說。
(映象網信陽新聞熱線:0376-6880376,投稿郵箱:yxxy2013@126.com。 映象網「大象陪辦」電話180 0371 9699)
【來源:映象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