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最大的賣點的是什麼?故事?劇情?不,其實是角色

2020-11-02 T哥小站


日本動畫最大的商業賣點是什麼?很多人都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肯定有人會說,日本動畫製作優秀,畫面有張力,注重動作的表現,作畫也非常到位,故事腦洞大開,配音也十分專業,優點實在太多了,賣點也相當多。

但這些確實是日本動畫的優點,也都可以作為賣點。但是日本動畫能發展到如今的水平,和它主要推廣角色這一點是很有關的。

為什麼會說日本動畫的最大賣點是角色,而不是劇情或者其他的什麼?

如果你看過諾蘭的電影《信條》,你會發現這部電影裡的主人公甚至沒有名字。主人公和一些角色並不是劇情的核心,這類電影就是非常明確的靠故事來帶動劇情發展,然後讓觀眾感受到他的作品的世界觀,最終讓觀眾領悟導演要表達的含義,在這其中,角色完全沒有被著重,換句話說,不是這個角色,一樣的故事,還是可以打動觀眾,也不影響觀眾領悟作品的主旨和趣味。

但日本的連載動畫不一樣……隨便打個比方,《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第二季出來,很多人就有一個吐槽,說,「雷姆不出來,這片我還看個屁啊」,有人會說,說這種話的人根本不是《Re:從零開始》的真粉,那我要問問了,有多少人開始成為《Re:從零開始》的粉絲,不是因為徹底喜歡上雷姆這個角色?

沒錯,日本連載動畫(主要是指TV的連載動畫),確實有劇情,但劇情大都是為襯託角色服務的。這和一些電影的「角色為劇情服務」是相反的。究其原因有2個方面的關係。1是時間限制,信息量的限制。

25分鐘的連載動畫,去掉片頭片尾,20分鐘多一些,這註定了日本的連載動畫無法在一集中承載更多的信息量,因為為了一集動畫有起承轉合和情節上的陰陽頓挫,20分鐘的劇情裡還要安排伏筆,轉折和高潮,不然就會讓一集顯得平淡無奇。在這樣的安排下,劇情能交代的信息量往往是相當有限的。

而真人電視劇一般是45分鐘一集,這就註定和動畫的信息量拉開差距,而從動畫這種表達形式來說,本身就不是以細節、信息量取勝的,而是經過提煉的內容,因此,從這一點來說,20分鐘的連載動畫,最容易做好的部分反而是角色。

因此在日本電視動畫的這種模式下,要塑造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要比塑造一個龐大的世界觀和層次豐富的故事,要容易得多,而業界,也確實這麼做的。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要吐槽,為什麼日本那種爛大街的龍傲天輕小說都可以一部部被改編成動畫,還這麼受歡迎。因為龍傲天輕小說塑造角色不需要複雜的故事的鋪墊,光是一口氣升天的實力,就足以吸引很多人追逐,畢竟大家並不能在現實世界裡一步登天,因此看看動畫裡的角色一步登天,也仿佛很爽。這種跳過了故事,讓劇情全部為角色而發展的模式,就是如今龍傲天穿越動畫可以爛大街的罪魁禍首,也正是日本動畫賣角色而不是賣故事引發的。

第2點,就是商業上的考量。

這一點,有些人會覺得,日本動畫走向賣角色的方向是因為御宅文化的掀起,不無道理,但我覺得御宅文化的掀起是日本動畫往這個方向發展也是日本動畫模式的一個必然結果。

70年代流行的高達大熱,你也可以把高達看作赤裸裸的賣角色行為,因為有些人喜歡的就是高達本身,並沒有這麼在意故事,世界觀,劇情,而對他們來說,有著科幻設定的高達本身就是作品最大的賣點。那麼從商業角度來說,官方肯定是為了角色而讓故事為角色鋪路的。《高達UC》中獨角獸高達被描繪的這麼逆天,很多玩膠的朋友都會說,「騙錢獸,怎麼厲害怎麼寫」,你看,他們不是很懂商家的商法,但自己還是願意往這個坑裡跳,這就是我說的角色為重。

21世紀的日本動畫,賣科幻設定不這麼吃香了,換更加直接的,賣形象,賣美少女。這一招到目前為止,20年過去了,還是管用。所以會有《輕音少女》這樣完全不走主線劇情的純日常,甚至帶動了日常系動畫的興起,至今都不能說沒落,這就是日本動畫「賣角色而不是故事」的鐵證。

當然,動畫製作資源的匱乏和限制,也確實讓動畫大都只能以20分鐘一集,多家公司合作投資出連載的形式來賺錢,而不能走宮崎駿那種,大投資,大收益的模式,也是有苦衷的,畢竟吉卜力也好,新海誠也罷,那種大投資大回報的模式也承擔了大的風險,所以資本最終大都是流向了20分鐘的電視動畫,靠賣角色為生。

所以,絕大多數的日本動畫,無論製作多精彩,故事多感人,作畫多牛x,最終都是為了突出角色,當然不是絕對,但是的確是絕大多數。想想《一拳超人》,作畫多厲害,各色大佬參與,被捧為作畫神作,然而再神,也只是為了突出埼玉的厲害,最終我們喜歡還是角色本身,畢竟靠真正的硬核作畫廚,《一拳超人》也不可能賣得動……靠的還是大眾觀眾的喜好,那能欣賞到的,也只有角色這一部分。

相關焦點

  • 湯淺政明新作《犬王》角色原案曝光 講什麼故事劇情
    湯淺政明新作《犬王》角色原案曝光 講什麼故事劇情  日前,湯淺政明導演的最新動畫長片《犬王》曝光三張角色原案圖,由漫畫家松本大洋(《桌球》《惡童》)設計。這也是松本大洋首次挑戰小說原作的角色原案。
  • 喜歡角色?還是喜歡劇情?
    今天有這麼回事,我寫了一篇吐槽《FGO》武內臉太多的文章,下面好多評論都說,「我不看臉的,只關心劇情」……emmm。這種情況其實我非常不屑。就好比我說某部動畫,畫面做得如何如何好,作畫如何如何有張力,結果下面一排評論,就是,「這動畫劇情不行」,我明明在討論作畫,為什麼變劇情的話題?話說回來,你當初玩《FGO》的理由是什麼?我玩《FGO》的理由有幾個點。但都不包括劇情。不是說劇情不好,只是我因為一些原因沒有看劇情。
  • 為什麼日本最近的新番劇情顯得粗糙而且故事缺乏深度?
    ,可以說都是走的一樣的套路,劇情顯得粗糙,他認為,這些作品,「劇情是為塑造角色而服務的」,而不是「為了講好一個故事」,所以絕大多數番劇都是看個角色,故事缺乏深度。當然,大家會注意設定會注意情節,但探討的根本其實繞不過角色,都想看司波達也如何扮豬吃老虎,想看深雪怎麼美豔風騷…說到頭,看的就是角色,包括《刀劍神域》,我覺得都是類似的性質。真正能把故事講好,經得起推敲的,真的在輕小說裡是少之又少。
  • Maggie Q《尼基塔》首播 傲人身材成最大賣點
    Maggie Q《尼基塔》首播 傲人身材成最大賣點 華納公司安排了旗下CW電視臺在2010年秋季檔主推的劇集《尼基塔》的公開首播,劇集由內地觀眾較為熟悉的亞裔美女Maggie Q,大概正是她在《碟中諜3》中戲份不多但頗為養眼的表現吸引了電視臺的興趣,並以她為中心量身定做了這部1990年呂克貝松經典同名電影的小銀幕續集。
  • 動畫從業者談《哪吒》:為什麼叫好的中國動畫總以「燃」為賣點?
    但同時覺得,它對中國動畫的意義應遠不止票房,在它票房早已無虞的時候,關於《哪吒》的討論才剛剛開始。 有人問我,為什麼像《哪吒》這樣的中國動畫電影,往往以「燃」為賣點?其實說到燃,日本動畫才是老大哥。遠到《鐵臂阿童木》《龍珠》,近到《海賊王》《火影忍者》《銀魂》,更別提國民級的燃界大魔王《灌籃高手》。即便是以萌取勝的哆啦A夢,在劇場版裡也常常以燃作為故事的高潮部分。
  • 日本動畫「國家隊」製作了一部爛片?其實只是少男少女的故事而已
    有這樣一部動畫曾經被寄予厚望,無數觀眾都盼望其可以封神,但最後卻讓人大失所望,它就是Darling In The FRANXX,少男少女們,僅此而已的故事。但隨著劇情的不斷深入,這種想法逐漸消失殆盡了。02不是流水線上的女主,也沒有教科書般的性格。她的身世直至始至終都帶著幾分神秘色彩,她的性格也令人琢磨不透,她的內心就如同洋蔥一般,撥開一層還有一層,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自由」。製作組讓這個角色真正意義上的活了起來,而不是某部,或者某一類動漫女主的復刻。
  • 海賊王動畫組:為了不這麼快趕上漫畫劇情,其實我們一直在原創
    :為了不這麼快趕上漫畫劇情,其實我們一直在原創大家都知道,海賊王這部動漫,更新了已經有二十年了,它之所以會更新這麼久,其實是因為尾田大大真的畫得特別慢,咱們也不是說他託更,畢竟這動漫的設計劇情、人物角色、人物形象,還得畫,總之非常不容易,而且尾田大大好像還經常休息一下,這就導致,TV版的動畫,動不動就要追上漫畫,而且還有要超越漫畫的趨勢,但是很明顯,這是不現實的
  • 劇情爛真的是腳本家的鍋嗎?其實影響動畫劇情的因素實在太多了
    很多朋友看完一部爛片,都會先抨擊一下寫了這麼一個故事的腳本家,所以很多動畫腳本家,例如岡田麿裡,花田十輝,明明是超級優秀的腳本家,也打造過許多深動感人的作品,卻經常會莫名其妙翻車,不覺得奇怪嗎?難道動畫腳本家都這麼發揮不穩定?
  • 覺得《冰菓》是一部推理為賣點的番劇的朋友,絕對是只看了一遍
    最近聽到幾次同樣的聲音,「《冰菓》是個推理番」,或者「《冰菓》是個主打推理的故事」,甚至在豆瓣評論裡看到黑《冰菓》的推理不夠「硬核」的評價,甚至評價是「劇情無聊」那麼筆者直言,你一定只看了一遍《冰菓》才得出如此結論。《冰菓》確實是一個有推理要素的番劇,但是他的本質是日常,並且他的賣點是主人公等角色的青春成長,推理只是一個線索,推理絕對不是賣點!
  • 反差最大的翻拍劇,真人比動漫角色好看,觀眾都不敢認了
    說到日本動漫外,除了春夏秋冬4季新番外, 其實還會延伸出不少真人翻拍劇,像是《浪客劍心》、《銀魂》等人氣作品就有被翻拍的經歷。儘管這種行為早已習以為常,但真正能將翻拍做好的真人劇卻少之又少,畢竟角色從二次元跨到三次元後就經常容易被原作粉絲吐槽沒內味了。不過最近這一部翻拍卻恰好相反,角色比動漫裡的還好看,讓觀眾都不敢認了。
  • 日本2011上半年人氣最高的25部動畫新番
    以下就是日本著名的動畫論壇通過投票方式評出的2011年上半年人氣最高的25部動畫新番,一起來看看吧,裡面是否有你所喜愛的,或是不小心被你所遺漏的佳作:由於是以投票方式進行的評選,所以以下排名不一定代表該動畫的品質,也不一定和國內動漫愛好者的喜好相符。原創類的動畫大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改編或第二季的人氣可能並不如想像中的高,我在評價中儘量避免過多的劇透,如果有興趣還是自己去看看吧:
  • 從興起到衰敗:Galgame美少女遊戲改編動畫怎麼了?
    即使是被稱為脫宅神作的《白色相簿2》,2013年的改編動畫的熱度也沒有想像中那樣高。在今年的四月番中甚至連一部Gal改也找不到了。其實不光光是動畫,Galgame界本身也在沒落。從作品的內容層面來看,它們最大的特點應該是突出角色文化,文創資訊把這類作品稱為角色驅動型。這類作品以角色作為最大的賣點,突出角色性格而弱化故事情節,一切以角色為中心。後宮動漫、手辦、萌戰、黨爭等詞都與這種角色屬性有關,Galgame是各類遊戲中角色文化最濃重的一種,比起其他類型在動畫化中有一定的優勢。不過也因為Galgame特點突出,在改編的時候會有一定的局限性。
  • 讓動畫擁有真正的情節,不能忘記這位「歪打正著」的動畫鼻祖
    事實上,一些老的國產動畫,和老式的美國動畫,確實很少擁有真正的情節,而只是描寫一些簡單的故事片段,靠的可能是有趣的演出或者誇張的動作表情來吸引人,例如《米老鼠》系列,《貓和老鼠》,想到這些經典作品,你不會去回顧他們講的到底是什麼一個故事,也根本不會在意那些部分,事實上,按照成人的思維,確實會認為那些動畫,「沒有劇情」。
  • 《斯特拉的魔法》:以「賣萌」為賣點,拋開賣萌還有什麼?
    不知道漫迷們有沒有看過《斯特拉的魔法》呢?這部被網友認為是廢萌日常番,人氣並不是很高,這類型番劇雖然小眾,但只要自己喜歡就行,不必太在意這些小問題。這部番很輕鬆,賣萌搞怪樣樣齊全。村上椎奈、關菖蒲、藤川歌夜都是番劇中的主要角色,這部番講述的角色幾乎都是高中生,她們製作遊戲的感覺少了一些職業感,而多了一些幼稚感。所以相對來說,這部番劇廢萌也是賣點,畢竟都是萌妹子,劇情也比較簡單,要的就是這種簡簡單單的輕鬆感。
  • 爛尾動畫榜?還有火影死神?!
    爛尾動畫榜?還有火影死神?!日本動漫有不少不錯的作品在結局處理的不夠好,被動漫迷們稱為「爛尾」作品。而且在改編動畫中這種現象也是尤為常見,讓人都是吐槽無力了。那今天來來聊聊那些讓人鬱悶的爛尾動畫,看看有沒有你心中的痛。
  • 你所知道的結局並不一定是真結局,和動畫不一樣的故事
    許多動漫都是由輕小說、遊戲和漫畫改編而來,只要很少的一部分屬於原創動畫,而那些改編的動畫作品往往都是以幾個篇章為一季,我們很少能夠看到真正的結局。今天小編就帶你來看看那些你不知道的真正結局,是不是對於這些作品有所改觀呢?
  • 《Charlotte(夏洛特)》製作精良正能量,劇情卻略顯平庸的動畫
    這部動畫在第一集開播之時就吸引了一大堆觀眾,就因為這部動畫的開頭給大多觀眾一種驚豔的感覺,其實小北認為作為一部動畫,第一集要為觀眾解釋世界觀和主要角色,想要在這種受限制的情況下在第一集就做到驚豔的高度,是很不容易的。其實小北覺得它之所以在第一集就打動了大多的觀眾,讓大家感覺到了驚豔,是因為它一開始就有著足夠的新鮮感和衝擊力!
  • hello world動畫什麼時候上映 播出具體時間與劇情介紹
    hello world動畫什麼時候上映 播出具體時間與劇情介紹  說到日本的文化產業,相信很多網友印象中一定是日本的動漫,娛樂偶像組合、成人AV等等,日本的文化產業在某些方面確實比國人做得要好很多。
  • 《刺客守則》完結簡評:近年來輕改動畫劇情跨度最大的作品
    但是話又說回來,這樣的一家小公司的戰鬥特效肯定不能與我們熟知的各個大牌相比,果然放送出來不出所料在打鬥方面確實是稱得上「貧窮」二字,但是其實除了經費問題更重要的鹹魚覺得還是這家公司本身的實力有限,就算有了經費也不一定能夠做出讓觀眾們滿意的作品。
  • 《刺客伍六七》的賣點在哪裡,主線劇情是亮點嗎?
    其實主要的賣點可能是主角成長和過程中無釐頭的搞笑劇情,和高質量的配樂。其劇情也是各種無釐頭,比如伍六七和梅花十三接吻的場景,以及江主任突然變成絕世美女。此類劇情數不勝數,作者將無釐頭帶入動漫中,讓副線劇情充滿各種搞笑和看點。但是主線劇情則就顯得有點老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