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願軍和美國為首的16國聯軍在武器技術和火力方面的差距十分懸殊,美軍不但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各類先進常規武器,甚至麥克阿瑟還叫囂要使用原子彈。然而志願軍聽聞後並未被嚇倒,而是豪氣沖天地表示你有你的原子彈,我有我的手榴彈,如果會打,我的手榴彈照樣能打敗你的原子彈。
當然,志願軍絕非是有勇無謀的莽夫,不知道武器差距,而是巧妙地不斷觀察學習和進步中利用手頭武器和敵人的弱點以及戰場環境,成功實現了以弱勝強的奇蹟。在上甘嶺戰役中韓軍投入了三個步兵師,而美軍也有第七步兵師和大量其他配屬的炮兵坦克兵參戰,總人數超過六萬人,他們同時以可怕的範弗利特彈藥量向志願軍15軍發動猛攻。這種火力密度有多高呢,連李奇微這位炮兵粉絲都幾乎無法忍受範弗利特將軍幾乎瘋狂的炮兵射擊,因為範弗利特要求105和155毫米榴彈炮的使用數量要明顯超過美國陸軍手冊中要求的彈藥基數,戰鬥一開始美軍就集結了2個重迫擊炮營,一個火箭炮營,8個105毫米榴彈炮營,155毫米以及更可怕的203毫米榴彈炮營各三個,以及至少8個營的坦克也使用火炮參與瘋狂射擊。據統計,美軍射擊高峰期僅在一天內上甘嶺就曾承受美軍各類炮彈總計26萬發的轟擊,連山頭的土石都被硬生生削掉了2米!整個戰役中美軍發射炮彈總數則超過兩百萬發,更不要說還有大量飛機協同轟炸。當時連太陽都被爆炸煙火和塵埃遮蔽,哪怕在相對安全的反斜面坑道裡,人也會被震的無法保持平穩。
美軍在上甘嶺的彈藥消耗量讓李奇微都感到不可思議
而志願軍方面僅有24門火箭炮和百餘門中小口徑山野炮,無論數量和質量都遠不能和美軍相比,所以即使火力反擊最密集時單日炮擊量也不足四萬發。從攻守雙方態勢和實力對比來看,無疑讓人想起太平洋戰爭後期困守孤島面對美軍海陸空立體碾壓火力的日軍。然而,志願軍卻充分利用手頭現有武器在43天擊退了敵人650多次進攻,並發動幾十次不同規模的反擊,最終守住陣地粉碎美軍計劃。除冷槍冷炮戰術外,志願軍先進靈活的近戰武器組合以及圍繞它們展開的步兵戰術居功至偉,而這種被稱為金不換的近戰組合就是衝鋒鎗和手榴彈。手榴彈大量興起於一戰時期,被視為單兵手中最主要的支援武器,對火炮力量貧弱的中國軍隊而言至關重要,而志願軍曾裝備過的手榴彈包括引入的蘇聯RG42和F1兩種攻防用型號,也包括繳獲的美式Mk2手雷,但使用最多的還是德式M24手榴彈(木柄手榴彈)以及其國內仿造型號。該手榴彈裝藥150-200克,殺傷半徑7-10米,上世紀30年代引入後,中國就發現M24的可靠性、攜帶性和製造性完勝此前的雜牌手榴彈,而且木柄也使其更容易扔的遠。著名的鞏縣兵工廠仿造品則進一步降低了長度和重量,以適應中國人的體格特點。然而受制於解放前國內兵工廠的水平,一些其他地方兵工廠在材料和工藝質量上無法保證,所以可靠性和威力都受到影響。直到1951年,鞏式手榴彈才兼顧產量和質量。
志願軍經常在近距離大量投擲木柄手榴彈
除了木柄手榴彈外,志願軍還青睞蘇聯的RPG43和RPG6兩種反坦克手榴彈,它們是最早利用聚能破甲原理的手榴彈,RPG43總重1200克,裝藥612克,破甲厚度75毫米;而RPG6則優化了空心裝藥結構,所以破甲厚度達到100毫米。它們成為了志願軍反坦克小組的主要裝備之一,在上甘嶺等戰役中敵軍不少坦克裝甲車輛都被其炸壞,由於威力出眾所以它們還被志願軍用於對付敵人的小型地堡和集群步兵,有時能瞬間殺傷一個班的敵人並在地上炸出一個近一米的大坑。但由於它們重量較大且數量少,所以一般都由臂力大的士兵使用。上甘嶺作戰時由於栓動步槍射速較低,馬克沁水冷機槍因缺水影響持續射擊,輕機槍也常常因爆炸揚起的塵土堵塞而經常無法連射,而敵人從下方射擊死角以分隊為單位來襲時,手榴彈就成為了最好的克敵法寶。志願軍制定了兩人一組交替掩護的投彈戰術,即一人手持步槍或衝鋒鎗壓制射擊可疑目標並掩護投彈手接近到投擲距離,隨後投彈手集中向可能敵人藏身處大量投放。志願軍在防禦戰中對手榴彈和爆破筒的需求相當高,有時每人每天就要用幾十枚,一些士兵不但在防禦中放棄槍械只攜帶手榴彈,甚至用乾糧袋和紮好的褲腿儘可能一次攜帶更多手榴彈,遇到小股敵人時就使用木柄手榴彈,遇到較多敵人時則使用大型手雷和爆破筒。有時志願軍幾乎等到距離敵人不足25米才大量投擲,所以雖然木柄手榴彈威力較低,外加美軍很多人都配備有鋼盔甚至原始的尼龍防彈背心,但積少成多的密集投放還是讓其損失慘重。例如,美軍某個連剛離開陣地準備進攻就遭遇志願軍坑道內大量手榴彈和爆破筒攻擊,半小時內該連軍官和有經驗的軍士長几乎全部斃命。戰鬥中,一些志願軍新兵沒有經驗拉開導火索就扔,結果被相對熟悉木柄手榴彈的對手利用引信延遲的4-5秒內扔開,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更多志願軍成為專業手榴彈使用者反過來利用美軍的經驗認識誤區,不斷讓敵人因此不斷被炸死炸傷。
有經驗的志願軍手榴彈高手經常可以抓住時機重創敵人
而志願軍另一近戰法寶則是衝鋒鎗,入朝作戰初期的志願軍主要配備美式湯姆森、M3以及英國的斯登三種衝鋒鎗,它們都是解放戰爭時繳獲國民黨軍的。戰爭中雖然志願軍也曾大量繳獲美軍衝鋒鎗,但隨著蘇聯援助大量到來,波波沙系列衝鋒鎗構成了後來志願軍衝鋒鎗的中堅力量。衝鋒鎗最早由義大利發明,並由德國最先在一戰中較為廣泛地應用,而蘇聯直到1926年才研發實驗性質且性能不佳的託卡列夫衝鋒鎗,隨後的PPD34衝鋒鎗雖然性能優異但製作難度大,所以沒有普及全軍,這也使得蘇軍在和芬蘭的戰鬥中吃足了芬蘭索米衝鋒鎗分隊的虧。痛定思痛的蘇軍很快又研發了PPD40衝鋒鎗,但高度依靠機械加工使其易生產性依舊不佳,幸虧此時一個士兵出身的設計師研製了高度使用衝壓部件,可以焊接而大量生產的PPSH41,即著名的波波沙衝鋒鎗,才使得蘇軍在後來衛國戰爭中步兵近距離交戰時保持了對德軍的火力密度。該槍不但射速達到900發,而且結構簡單很方便生產和保養,日產量可以達到三千!衛國戰爭時總產量達到500多萬!後來蘇軍又研發了更簡單輕便的PPSH42和PPSH43,它們的製作成本和時間僅為波波沙的一半。有研究者認為,蘇軍在戰爭中損失了大量有經驗的士兵,新兵熟練使用步槍需要肌肉和呼吸調整,還需要懂得彈道學,形成戰鬥力很慢。而那些文化偏低且訓練不足的新兵如果使用衝鋒鎗則可能會很快適應,特別是在近戰中他們會成為不可忽視的戰鬥力,儘管他們會因此面臨很高的死亡率。
而志願軍士兵和衛國戰爭時的蘇軍有較高的類似之處,外加上甘嶺這樣的坑道作戰時雙方有時短兵相接,一如史達林格勒的巷戰。此外,部分解放入伍的前國民黨士兵早年間曾作為遠徵軍一員在緬甸叢林裡和日軍對決,叢林戰中雙方同樣容易在很近距離短兵相接,此時對射擊技術的要求有限,同樣要求單位時間火力密度,所以遠徵軍手中的美式衝鋒鎗和手雷往往能很快壓制手持三八式步槍的日軍。在朝鮮戰場上,大量波波沙衝鋒鎗更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據記錄,美軍一般在平時的步機槍射擊距離上大量使用迫擊炮和火炮射擊,而雙方小分隊巡邏時往往相距僅20-50米,此時誰的射擊反應更快,單位時間投射火力密度更高就可以佔據主動。無疑,在這種戰鬥中志願軍的栓動步槍很難抗衡美軍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或卡賓槍,而DP28輕機槍不但笨重而且晃動時聲音太大,夜間隱蔽突擊時容易暴露目標,捷克式則彈夾容量較低且常年使用老化嚴重影響可靠性,這樣波波沙衝鋒鎗依靠71發彈鼓和高射速,自然成為分隊近戰的不二火器選擇。而美軍往往從低處向高處仰攻,難免隊形較為集中,所以很容易被以守為攻的志願軍分隊抓住戰機,此時志願軍往往一輪手榴彈和爆破筒的同時集中衝鋒鎗掃射過去。而美軍半自動步槍和卡賓槍在近戰中難免火力密度吃虧,其遠距離精度卻無從發揮;其配備的M3衝鋒鎗則受制於彈夾容量和射速,也很難在火力持續性上和波波沙衝鋒鎗抗衡,外加志願軍火力配合得當,而美軍火炮又很擔心誤傷自己人,所以大量美軍都倒在了志願軍的手榴彈和衝鋒鎗下。在這種拼意志、反應速度和配合的殘酷搏殺中,一個相對訓練不足的志願軍新兵也獲得了和美軍老手一換一的機會。
抗美援朝中志願軍的衝鋒鎗配備比例不斷提升
縱觀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的分隊近戰,不難發現他們高度結合了勇氣、意志和智慧,最終利用自己的局部優勢一次次積小勝為大勝,讓敵人在困入戰爭泥潭的同時步兵損失直線攀升。同時,這些志願軍戰士們積極利用地形擴展和加強坑道,進而最大程度降低美軍遠程重武器的破壞和殺傷效率,他們做到該出手時不含糊,該轉移隱蔽時不戀戰,兼顧了保存自己和消滅敵人,所以才成就了舉世矚目的戰爭奇蹟,成為了他國軍事家心目中最強輕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