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浦東新區總工會組織出版了一本《三十年三十人》,致敬光榮建設者,這三十人是來自浦東新區各個行業的全國勞動模範。很幸運,我能夠參與這本書的創作。
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的全國勞動模範洪剛是我這次的寫作對象,作為一名電焊工,他在浦東工作生活了整整20年。剛來的時候,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處於初創期,面對他的是一大片灘涂,和一眼望不到邊的腳手架。與他同行的三位同伴一年下來都走了,只有他堅持了下來。他覺得浦東是個有希望的地方,會是他圓夢的地方。他至今保存著一張80003號的工號牌,這串數字意味著他是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的第一代職工,是他和企業共同成長的見證。今天,他已經是企業的一名中層管理者了。
最初看到這份勞模名單,我特別想寫「扁豆姑娘」王黎娜,我們同是上海市青聯的委員,去年有一次市青聯的活動她還給我們幾位青聯委員帶了她們合作社種的扁豆。不過來自奉賢的作家湯朔梅老師「佔先」,挑走了「扁豆姑娘」。我自然服從安排,接下了採訪洪剛的任務。我與洪剛似乎極有緣分,只是幾次見面、幾次交談,便結下了難得的友情,而王黎娜合作社的全稱是紅剛青扁豆專業合作社,首字音同字不同,這一字之差的巧合倒讓王黎娜覺得非常有意思。
近些年我沒少往浦東跑,腳步大多停留在陸家嘴、張江,為了寫這篇文章,2月我才第一次來到外高橋。那天我戴上了洪剛為我準備的安全帽、防護鏡,煞有介事地跟隨他穿梭在時時冒著焊花的鋼鐵之中:井然的廠區、高大的吊機、密匝的鋼板、雄偉的船體……我從小生長於寶山吳淞口,在長江、黃浦江、吳淞江的交匯之地,見慣了港區的貨輪、見慣了港口的郵輪,但依然被眼前這一片波瀾壯闊的大型現代化船舶建造的氣象徹底徵服。他為我介紹了從最初焊接一塊小鋼板到一段段拼接成為船體、最後進入船塢的過程,以及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在建的新項目,如郵輪的建造。2月正是新冠疫情吃重的時期,媒體播放了不少醫護隊員們由於長時間配戴醫用口罩臉上布滿深深勒痕的照片,大家都被感動著。而這對於洪剛和他的同事們來說也屬平常,因為焊接的車間裡充滿煙塵和有毒氣體,上班的日子必需戴著那樣的口罩,一天下來,臉上同樣留下了深深的勒痕。
前幾天參加這本書的發布會,我拿在手裡像過年時孩子們向長輩討要新年禮物一般向各位到場的勞模討要籤名。我對包起帆教授說:「小時候就知道你是『抓斗大王』,今天要請你籤個名。」他和善地淡淡一笑說:「哪裡,你客氣了。」寫他的是他的老朋友、著名作家葉辛。
我想,這本沉甸甸的書,沉的不僅是書本身的重量,更是勞模們的情懷、雄心、意志和使命感,是他們付出的汗水、智慧,和青春。(唐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