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以後的寶寶一旦孩子有了最初的看電視體驗,絕大部分孩子們愛上電視,尤其當寶寶三歲以後,他開始有了自己的社交的生活,電視節目也是他們社交的重要的話題,在現實生活當中,讓孩子絕對不看電視不現實的,更何況電視是一個獨特的豐富的宅體,能夠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孩子既然可以看那給他看什麼,怎麼看就很值得重視了,其實讓孩子重複看視頻給了孩子主動思考的機會,視頻有的選電視沒得挑。要選符合孩子認知水平的內容,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儘可能地陪伴觀看並且和孩子討論視頻的內容。
那我們電視臺在播出什麼樣的少兒節目呢?看的最多的就是讓爸爸媽媽恨的咬牙切齒的牙根痒痒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沒》。因為看電視造成生活當中有大量的這種模仿帶來的意外傷害和這種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有孩子的學習光頭強用斧頭把這個手指剁掉,也有的孩子去模仿喜洋洋灰太狼烤羊肉串,把小夥伴們綁在樹上然後用火去燒他,造成了重度的燒傷。我們說這樣觸目驚心的意外傷害所以經常被刨出來,這是因為孩子看了不適合他們的電視的內容他們卻在模仿。
史丹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72名兒童分為三組,每一組孩子都被分別帶著一個房間,那個房間裡有一角所有玩具和圖片,另一個角落有波波玩偶和一些攻擊性的工具,他們讓每個孩子都單獨玩了十分鐘後,在三組孩子被帶到了不同的實驗的情景:
第一組:有一個成人進去,他就是猛烈的拍打撞擊波波玩偶甚至把波波玩偶拋到空中摔在地上。第二組:也是一個成人也進入了那個實驗的場景,但是呢它靜靜地在看著圖片玩的玩具完全忽略了波波玩偶的存在。第三組:就是完全沒有成人進入試驗場景。
結果到底是什麼樣我相信你一定猜到了,第一組的孩子模仿暴力性的行為和水平遠遠高於第二組和第三組,對照組這個實驗也說明了暴利的是可以通過觀察學習的,這些孩子們不僅呢去學著去拍打去辱罵了波波玩偶,還創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許多的攻擊的行為,這些小孩子還認為是這個攻擊很有意思的並且他們認為是一個很勇敢的行為。
每當我看到孩子看到這樣如此粗俗的動畫片的時候,我就想特別的憤怒特別想知道,如此粗俗的動畫片為什麼成為今天中國動畫片的主流市場呢?這些粗製濫造的動畫片是趕上了中國的好年代,所以佔據了中國動畫片的主流的市場。2006年的廣電局要下令禁止在黃金時間的下午五點到晚上八點之間不能播出進口動畫片,所有的兒童頻道只能播出國產動畫片兒。而中國國產動畫片播出的規律常常每天一集,我們哪裡去找那麼多優質的庫存動畫片呢?於是各個地方到中央就出臺了大量的政策去鼓勵生產動畫片,而《喜羊羊灰太狼》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想一想他一共有500集,最多的一個月生產了22集,這樣匆忙的時間對於編輯來說是不夠的,這些價值觀留在了孩子的腦袋裡,創立一個不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所以在此還是希望國家能大力監管,創造出真正讓孩子喜好的動畫作品。
最後給寶寶推薦幾部比較適合觀看的動畫作品:《小豬佩奇》《獅子王》《大耳朵圖圖》等,一定要注意,如果有可能儘量陪伴和孩子討論動畫當中的內容同時還要做一個解說員,解說視頻裡出現的畫面,情節,動作,如可能你還要跟孩子進行互動,這個互動的時候呢,就要考慮您和孩子不是把他抱著你的腿上,而最好的做法是在你的側面,你們倆人的眼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