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夏秋交替之間,我走上了北疆遊玩之路。
從烏魯木齊到阿爾泰山之陽的可可託海,必須通過準噶爾盆地腹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準噶爾盆地是中國第二大的內陸盆地,位於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面積38萬平方千米。
盆地腹部即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面積佔盆地總面積的36.9%,是中國第二大沙漠,同時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說起沙漠,原來在我的知識庫裡,就是大風吹荒沙揚天昏地暗的概念。因為文學中那些描寫沙漠的場面始終都是大漠沙如雪,風塵日色昏,便以為沙漠純粹由細粒輕沙組成。
這次知道了,沙漠多由沙子、礫石、裸巖和稀少的泥土及植物組成。有的沙漠以流沙為主,有的則以礫石為主。
後來在烏魯木齊往嘉峪關的火車上,同軟臥車廂裡有一個在烏市工作了10年的中年人,我向他請教為什麼新疆會有這麼多的沙漠。
他說,近處有天山,遠處有喜瑪拉雅山,擋住了雨水。雖覺他說法有道理,可不盡解惑。回到家後,特意上網查了查,才感覺完整了。
沙漠怎樣形成的,簡單地說,幾十萬年前,中國西部原來一定有江河海洋,後來地勢不斷上升,氣候不斷乾燥,江海乾涸,地面上的巖體不斷被風化剝蝕,變成大量碎屑物質。
在大風作用下,「碎屑物質中的細砂和塵土被吹到天空中,其中塵土被吹到千裡外的地區,形成了黃土高原;而那些細砂則被風攜帶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徑比較大的礫石,則被留在原地,形成了如今的戈壁灘地貌」。
沙漠形成是缺水造成,喜馬拉雅山阻擋了雲雨進入,應該是新疆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中國內蒙、甘肅一帶的沙漠成因可能也一樣。另外,人們濫伐森林樹木,破壞草原,令土地表面失去了植物的覆蓋,也是沙漠形成原因之一。
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張黎上將,寫過一首詩《過沙漠》。他在上世紀60年代末,曾隨一支小分隊,進入內蒙騰格里沙漠。
「坦克瞬息被吞沒,三連兩人刮上天」。
「膠鞋變形蠟燭化,地面溫度七十三」。
詩中所指,風暴一來,沙丘紛紛搬家,坦克眨眼間被埋在沙山下。三連副連長和一戰士被刮到空中,後在三百多公裡之外找回。當時,沙漠中午地面溫度最高可達72℃。
這種可怕的情景,我在整個遊玩期間,都沒有遇到,因為每年8-9月,是沙漠最溫柔的時候。
遊一趟北疆,增補有關地理知識,對我來說,也是遊玩的一個目的。
216國道線,在廣袤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上向前延伸,一眼望不到邊。500多公裡的路程中,坐在旅遊車內的我,多數時刻,兩眼一直望車窗外。
窗外掠過的色彩並不只是單調無生命的:地平線上端的天空,飄浮的雲朵變換著各種形狀,或團卷的棉花,或舒展的綢子,或海洋的波濤,或大山的峰巒,甚至如虎似魚狀,而天色正是在變換的白雲襯託下,同時呈現出或寶藍,或碧藍,或湛藍的光彩。
連接地平線的廣漠,雖然百裡不見人煙不見鳥飛,可平緩的沙灘上時出現頑強的沙柳之類的植物,如浪花點綴,隆起修長的沙丘,顯現出柔美的線條,像凹凸有致的少女依偎在大地懷裡。
偶爾,起伏連綿的沙丘和茫茫無邊的沙灘之間,突然出現一汪綠洲,如一個生命的誕生,讓蒼涼的世界充滿驚喜;更者,當車輛轉彎,太陽移向我坐的一側時,眼前靜寂肅穆的沙漠瞬間被染上了一層金黃色彩,那沙灘沙丘上由無數沙石組成的褶皺,猶如凝固的波浪高低錯落,從車輪下的邊沿一直湧向遠方金色的地平線,與蔚藍的天空渾然一體。
記起不知是誰人寫過的一句話:寂寞的女人整天在沙漠邊緣看日出日落,與黃沙私通,生命漸漸和沙漠融為一體。那麼在旅行中的男人,此時此刻,你會怎樣想呢?
聲明:本圖文皆系原創,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