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法國巴黎的一家咖啡館中,盧米埃爾兄弟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像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人類第一次看到了被記錄下來的動態影像。在走過一個多世紀的歲月後,電影如今已經成為了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當我們探究一部影片從無到有的誕生過程時會發現,在一幕幕場景呈現於銀幕之前,電影畫面其實早已浮現於導演、分鏡師和美術師的一張張手稿之上。在電影製作中,分鏡的魅力在於成片之前揭秘創作的初始靈感,觀眾得以進一步沉浸在創作者的世界,在一幕幕的分鏡中汲取個人情思與生活裡的觸動。
在電影歷史迎來 125 年之際,一場關於光影世界的展覽正在北京798藝術區展出,透過電影製作中最具魅力和藝術性的內容——分鏡,來揭秘電影誕生的始末。
作為國內首個電影分鏡手稿展,「光影之前」電影分鏡手稿展匯集了上百幅電影分鏡手稿、動態分鏡、手繪圖等珍貴的電影製作素材,本次展覽從電影藝術創作的源頭出發去探究,通過全景式鋪陳方式,從多角度多維度去呈現光影之前的故事。
首次在國內展出的《終結者》《異種種植》《阿凡達》分鏡美術手稿。
奧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語》實景還原,打造沉浸式環繞體驗。
從《胭脂扣》和《色,戒》裡透析東方美術哲學,從大師的美術設定理念中,欣賞華語電影世界裡的氛圍與情緒。
國產動畫裡程碑《大魚海棠》分鏡製作素材,全方位展現動畫電影前期搭建的每一個細節。
「光影之前」電影分鏡手稿展通過經典場景的實景還原,將電影中對於人物、畫面與環境的微妙平衡變得更加立體。
除了「光影之前」電影分鏡手稿展以外,在「想像力的軟著陸」開幕主題論壇上,還有杜鵬鵬、劉毛寧、洪嘉寶和王家國4位青年動畫導演蒞臨現場分享他們創作路上的構思。
洪嘉寶
■ 皇家藝術學院研究生
■ 短片《愛記》獲得HiShorts!實驗單元最佳短
洪嘉寶創作的短片《愛記》是對位盲按摩師的長期拍攝,選取她的人生中發生的一些故事,通過紀錄片動畫的形式,使用偏實驗性的風格,來對這個做個側寫式的剖白。
她將動畫片和紀錄片相結合,利用多種傳達方式、手法來講述愛山的故事。快節奏的京韻大鼓曲藝和剪影動畫的形式,中和了導演原本很傷感的心態,卻鮮明地體現了愛山的面對命運戲弄的樂觀心態。雖然洪導說自己的技術還不夠嫻熟,但是足夠表達流暢、清楚一個完整且動人故事。
在整部動畫創作的近半年過程中,洪嘉寶修改了很多版本,製作了許多分鏡頭,經歷了反反覆覆的探索與修改,才有了《愛山記》在短短5分鐘內呈現出完整故事線與有趣但和諧的視覺體驗,令所有觀看者眼前一亮的影片。
通過短片,我們能感受到愛山是真實存在、有血有肉的一個人,通過過影片,我們體會到愛山經歷過無法接受現實的煎熬。
杜鵬鵬
■ 畢業於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動畫專業
■ 《CAGE'折枝》入圍學生奧斯卡前五名
杜鵬鵬個人創作的《CAGE'折枝》靈感來自於奶奶的經歷,一位從中國舊社會邁入現代的中國女性,她曾是富家千金,也曾裹三寸金蓮的小腳。年輕時和爺爺經歷了抗戰,解放戰爭,文革,批鬥,下放和三年自然災害,也曾流離失所,輾轉反側,一路堅強不屈,將自己的子女一手拉扯長大,全靠一雙勤勞的雙手和倔強的小腳,她骨子裡堅強忍耐的性格,一直讓導演景仰。
《CAGE'折枝》大概做了兩年多,因為是畢業設計,所以杜鵬鵬很早就開始籌備,在研究生入學第三個學期就開始創作劇本和分鏡了。這部動畫帶有中國的傳統山水的氣韻生動,表達的中國女性獨立堅韌的不同於西方的自由生活方式,還有『花開堪折終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哲學觀念。
這部短片榮獲了多項榮譽,也成功闖入43屆學生奧斯卡的決賽,最終進入前5強的提名,很多評委都是來自迪士尼,皮克斯,評審都是全美一線的導演,動畫人,教育家,評論人,能得到西方人的認可也很難得。
杜導演表示在國外做創作那麼久,感覺還是表達自己熟悉的情感最舒服,從心而動,最普通的才最真實,真實的東西就能打動人,能打動中國人,也能打動外國人。
很多美國人對中國的認識可能還是停留在《少林十三房》的成龍和李小龍,所以杜導演希望自己的動畫多少能打破老外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希望他們單純從美的角度,去體會作品中想要傳達中國特色:含蓄,內斂,中庸,收放自如。
劉毛寧
■ 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
■ 動畫作品《我和吸鐵和一個死去的朋友》入圍多個國際動畫節
這是一個關於導演童年回憶的故事。我兒時常因為無所事事把一塊吸鐵石綁在褲子後拉著出門。吸鐵能吸到很多公路上的鐵釘,螺絲和啤酒蓋,這讓自己很開。小明和我一樣所事事,倆人經常結伴去玩洞獎,以為這樣的子會直持續下去,但伴隨著一場雨,小明意外去世了,我的童也結束在了那。
劉導演表示,「《我和吸鐵石和一個死去的朋友》是我的畢設作品,它是對自己四年專業的總結,同時我也希望通過這個作品,對童年留下的一些心結做個回應。在具體創作的時候,我是先把很多有意思的童年小事情寫下來,然後挑出可加工的事件組合成故事,一開始寫東西的時候都憑直覺,是無意識的,但當你寫完之後,再用所學去理這個故事,就需要取捨,然後就開始畫分鏡進行調整。」
王家國
■ 畢業於中國傳媒學
■ 導演作品《沉默的扳機》曾入圍爾國際學動畫節、HiShorts!廈門短周等
《沉默的扳機》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當槍聲響起後,受到驚嚇的鳥撲騰著翅膀往上飛——故事就這麼拉開了帷幕。灰濛濛的天空,不斷被風吹動的草,沉默寡言的三個飼養員,幾隻不吵不鬧的老虎,一切都顯得那麼安靜,卻有些惆悵。配合著憂鬱的音樂節奏,觀眾的心逐漸被故事的展開和男主公的內心變化牽動著……
談到創作背景,王導演表示,「以前看到過時事新聞裡發生類似的槍擊老虎的事件裡,大家的注意點都放在老虎和被襲擊的人身上,很少有人會去了解開槍的人心裡背負的東西,這也是我們這個故事決定把鏡頭聚焦在人,而非主要放在老虎身上的原因。」
這部短片想表達的東西有兩點:人總是要慢慢的向這個世界屈服,必須依附於這個世界的默認規則才能生存下來。不論這個規則的是非對錯。就像老虎渴望自由,但是在它失去棲息地之後它除了被圈養救助,別無他法了,而這個動物福利嚴重受損的結局又是人類整體和自然界千百年對抗下產生的,飼養員個人也是無辜的。他們只能妥協,或者抗爭到臨界點,爆發致命的衝突。
另一個就是,我覺得我們片子裡的虎與人的關係特別像人與人的不平等的親密關係中的一個類型——虎單純的去追求自我,人知道虎不可能得其所願,但是還是為老虎爭取他能爭取到的,希望它能因此滿足。
但事實是虎永遠不會領情,對它來說人給它的只是它應得的一部分。最終老虎註定越界,人註定放棄,矛盾註定失去控制。就像是人類的親密關係,一個人需要為了另一個人放棄一些自我,另一個人也需要去迎合一部分他的自我,才能把關係保留在安全的位置。
在這次動畫展映論壇上,我們看到了這些在創作道路上不斷銳意進取的青年導演,他們用自己的鏡頭觀察新的角度,詮釋新的觀點。同時,「光影之前」電影分鏡手稿展為廣大的電影愛好者和學生提供一個全方位了解電影藝術的機會,體會到到光影世界中每一位造夢人的真誠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