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政商參閱微博
當一個公司「窮得只剩錢」了,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擁有200餘年歷史,被譽為全球最大印鈔廠,掌管全球140多個國家的鈔票印刷的英國德拉魯(De La Rue)公司,正在面臨著破產的窘境。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不可思議,畢竟這家工廠裡面都是「錢」,卻還會因為「沒錢」而倒閉?
百年印鈔廠
德拉魯公司擁有 200餘年經營歷史,是一間集防偽印刷、造紙與現金處理為一體的英國公司。據悉,1813年,20歲的英國人託馬斯德拉魯靠著手裡的一臺印表機,才創建了德拉魯公司。
而最開始,德拉魯公司只做一些小本買賣,印製一些報紙、撲克牌、郵票等,直到1860年,德拉魯公司迎來「轉型」。開始為英國央行印製鈔票。
按道理來說,印製鈔票這樣一件關乎「國家安全」的大事,應該都是由自己的國家印刷製造的,但事實上,除了中國和美國等少數國家,很多國家都把鈔票印刷業務外包給了其他國家的印刷廠,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而其中的原因很簡單,無外乎「成本」二字!
要知道,印鈔並非一件易事,不但需要專用的印鈔紙和極高品質的印刷設備,更需要能夠與時俱進的防偽科技。
而對於那些小國來說,外包印刷是最經濟實惠的選擇。因為這些國家鈔票數量其實沒有那麼多。一般而言,一臺印鈔機每年可以生產14億張鈔票,但如果一個國家所需的鈔票數量低於14億張,那麼從財務上衡量,自行印鈔的成本並不划算。因此,這些小國會選擇交給專門的印鈔公司來生產。
例如僅有60萬人口的太平洋的所羅門群島,馬其頓共和國和博茲瓦納等國的貨幣設計和印刷,都承包給了德拉魯公司。
此外,德拉魯與中國也有過不少業務往來。早在1931年起,德拉魯公司就曾為當時的民國政府印製過部分紙幣。香港回歸前,德拉魯曾為渣打銀行和滙豐銀行印製港幣。直至1996年,香港政府收購德拉魯位於香港的印鈔廠,才完全接管印鈔業務。
2008年,德拉魯公司併購了世界著名郵票印製廠——英國華德路公司,一躍成為了全球最大印鈔廠。
截至目前,德拉魯公司已經為全球140多個國家提供印刷鈔票的服務。相當於全球有著1/3的鈔票都是由德拉魯印製。而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德拉魯公司每周印刷的鈔票,堆積起來是珠穆朗瑪峰高度的兩倍。
為何面臨破產?
掌管全球1/3的鈔票印刷,德拉魯公司可以稱作是全球「最有錢」的工廠,但怎麼會因為「沒錢」而面臨破產呢?
其實,早在去年年底,德拉魯公司就宣布暫停派發股息,並報告上半年業績已出現虧損。並表示,如果實施重組計劃失敗,公司將面臨破產的危機。
而德拉魯公司之所以走到今天這一步,首先是因為印鈔行業的競爭很激烈,國際上做印鈔業務的,遠不止德拉魯一家公司,比如德國的德夫林特和法國的歐貝特等,都是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一筆價值 4.9 億英鎊的英國新版護照訂單爭奪中,德拉魯公司輸給了法國 Gemalto 公司,為此元氣大傷。
其次,最核心的原因,還是無現金時代的到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銀行卡支付和在線轉帳來取代現金支付,支付習慣的急速改變,也對印鈔公司的運營造成了極大衝擊。
數據顯示,在2008年至2012年間,全球使用現金的總交易數為11.6萬億美元,增幅僅有1.75%。而同期的非傳統支付方式交易數額增加近14%。
並且,「無現金化」也不只是在中國普及,其他國家也在提倡,有些國家的央行甚至宣布停止印刷紙幣,比如丹麥早從2014年開始,就決定停止印刷紙幣,取而代之的是電子支付。
無現金社會是未來的趨勢,隨著電子支付的普及,未來現金需求會越來越少。
印鈔廠的危機
如果說,成本壓力、競爭對手、電子支付對印鈔廠只是拳打腳踢,那麼,數字貨幣的推出,帶來的將是「致命一擊」。
早在2017年2月,中國央行推動的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測試成功,由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已經在平臺正式運行,中國央行旗下的數字貨幣研究也正式掛牌啟動。
而如果一切都順利的話,中國央行也將成為真實應用的中央銀行。
數字貨幣一旦發行並全球普及開來,印鈔廠們都將再無用武之地。屆時,倒下的可能就不止一個德拉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