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美國波音公司承接了一項龐大複雜的設計工作,他們要為美國空軍研發一款新式遠程戰略轟炸機,載彈量要更大,航程更遠,武備更強。這項任務對當時的波音是極富挑戰性的,但美軍對新型遠程戰略轟炸機的需求絲毫不亞於他們對原子彈的興趣,B-29的研發經費與波音為此付出的人力物力幾乎能與"曼哈頓計劃"相提並論。
歷經數年研發,最終波音公司為美軍打造出了一款長約30米,高9米,翼展高達43米的空中"巨無霸",最大起飛重量約60噸,4臺萊特R-3350-23型發動機每臺可以為B-29輸出大約2200馬力,澎湃的動力以及巨大的體量使得B-29有足夠的空間攜帶超過9噸炸彈與15名機組成員,並且擁有4座相比B-17、B-24稍安全一些的遙控炮塔,4座炮塔擁有8挺"老乾媽"12.7mm機槍,不夠機尾炮塔還有兩門"老乾媽"機槍,整個飛機被打造成了一個"空中刺蝟",確實足以對當時軸心國的高空戰鬥機形成不小的威脅,對飛行員來說兇猛的火力也是一種極強的心裡震懾(雖然日後大家都漸漸覺得戰鬥機護航才最靠譜),後來蘇聯人照抄B-29的時候也很有心地將12.7mm航空機槍直接全部換成23mm的ns-23機炮,火力在當時對飛機來說完全稱得上是"毀天滅地",事實上我軍圖-4確實進行過對地攻擊的行動。
二戰時期美國B-29的戰績主要是在對日作戰中取得的,歐洲方向德國要遭受英美兩個航空大國的高強度空中打擊,美英的戰略轟炸機損失也不小,B-29的造價可是20世紀40年代的63萬美金,而且比起已經夠用的歐洲,亞洲對日轟炸才更加急需B-29這種超遠航程的戰略轟炸機,足以從費拉不堪的國軍手裡還能控制的機場或者日後攻佔下來的太平洋島嶼的機場起飛攻擊日本本土,畢竟高達5400km的航程可不是鬧著玩的。也正是在這些對日作戰中,美國人因為意外使得蘇聯人獲得了他們頗有期待的遠程戰略轟炸機技術,美國人甚至"送"的還是數個完整的機體讓蘇聯人有足夠多的原型機來做各種各樣的實驗,二戰後航空科技並不算先進的蘇聯直接依靠"剽竊"獲得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戰略轟炸機,並且直接使中國也早早接觸了戰略轟炸機的概念,不知道當初迫降蘇聯的那些美軍機組第一次看到圖-4飛躍紅場時的心情如何。
戰後B-29的戰績基本都是在朝鮮取得的了,美軍憑藉強大的空軍實力幾乎掌握半島大多數空域的制空權,我志願軍空軍只能憑藉蘇聯援助的為數不多的米格-15,從境內機場起飛阻擊美軍轟炸機,在一次次交鋒中鍛鍊出了強悍的戰鬥能力。
再往後,B-29的故事雖然落幕,但我軍圖-4的故事反而才剛剛開始。在蘇聯擁有更先進轟炸機的情況下,蘇聯援助了中國一批圖-4,圖-4擁有非常強悍的火力,4臺發動機每臺超過2200馬力,其實就是美軍B-29的俄式升級改造版本。憑藉其強悍的火力,我軍曾將圖4投入西藏平叛戰鬥中,後來還投入過截擊臺灣蔣匪戰鬥機偵察機的任務中,但效果不佳而且還造成幾次機毀人亡事故。最但是最經典的一個用途,那還要屬"空警一號",雖然原型機非常不成功,但他開啟了我軍探索現代化空戰體系的大門。根據谷歌衛星圖曾經拍出的照片顯示,除了空警一號,我軍顯然還用圖4機體進行過其他的改造,非常可能是用來驗證某型飛機機頭的電子設備和特性的。也許有一天,隨著更多資料的披露和愛好者們的發掘,圖4在我軍中的故事還有更多的細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