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報】十年,同濟智慧助推上海打造全球「設計之都」

2020-12-22 同濟大學新聞網

2014年,「上海-佛羅倫斯中意設計交流中心」揭牌成立,成為中國首個海外設計產業基地。2016年,上海中心大廈竣工,成為建築設計新標杆、上海第一高樓、中國地標。2017年起,黃浦江兩岸濱江開放空間景觀、照明、市政設計全面提升,「工業鏽帶」變「生活秀帶」。依然是2017年,上海市設計學IV類高峰學科建設計劃正式啟動,同濟設計創意學院之後連續三年QS排名亞洲第一!

  11月20日至22日,為期三天的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主題活動舉辦。上海「設計之都」「十年拾事」 發布,即十周年十件大事,標示出上海「設計之都」10年建設發展的一個個重要軌跡。這十件大事中,有四件大事都跟同濟大學緊密關聯。

  2010年,上海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被授予「設計之都」稱號,至今已有10個年頭。10年來,上海設計產業規模快速壯大,近十年上海創意設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超過10%,2019年創意設計產業實現增加值超過3329.76億元,佔上海GDP比重超過8.73%,位居全國前列,上海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設計之都」。在這些令人欣喜的數字後面,有著同濟大學持續注入的一股股設計創意力量。作為上海乃至全國設計教育先鋒代表的「同濟設計」,始終與上海「設計之都」建設發展一路同行、同頻共振,在上海邁向「設計之都」、創新發展的徵程上,烙下了深深的「同濟印記」。

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

  「上海市設計學IV類高峰學科建設啟動」作為大事件之一登上榜單,彰顯著教育對「設計之都」建設的重要智力支撐。

  作為同濟大學新百年學科戰略發展的部署之一,2009年同濟大學成立設計創意學院,聚焦「驅動創新的設計」。10年來,學院獲得快速發展,成為世界著名設計學院。2020年在QS「藝術與設計」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位列全球13名,連續3年穩居亞洲第一。

  2016年,在國家「雙一流」建設和上海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的背景下,為建成上海國際一流設計學科,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同濟大學牽頭的上海市設計學IV類高峰學科建設獲批,協同東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和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同城協同、優勢互補,共同提升上海設計學科整體水平。2017年,作為上海市設計學IV類高峰學科建設載體的上海國際設計創新研究院成立。經過三年多的發展,研究院充分發揮各協同院校設計學科優勢,通過迭代實踐與跟蹤觀察的方式進行研究,建立相關高校和企業長期合作平臺,從產學研一體化的實踐型研究向跨界科研轉型,實現產品化和產業化。

  第二件大事是上海-佛羅倫斯中意設計交流中心的建立。2011年4月,中意共同在同濟大學成立「中意設計創新中心」。第二年,以「上海-佛羅倫斯中意設計交流中心」為依託,同濟大學與佛羅倫斯市政府和託斯卡納大區政府就設立同濟大學佛羅倫斯校區達成協議。佛羅倫斯基地也是同濟大學第一個海外校區所在地。

  第三件相關大事是上海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的竣工。建設過程中,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不僅是上海中心的聯合設計單位,建設過程中諸多技術難題的解決也同樣凝聚了數百位同濟專家的智慧和汗水,這也是同濟優勢學科的一次集體大會戰。2019年5月,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作為第二完成單位完成的「上海中心大廈工程關鍵技術」項目,榮獲2018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同年11月,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與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共同完成的「上海中心大廈結構設計成套技術」,榮獲2017-2018年度「中國建築學會科技進步獎」唯一的特等獎。

  第四件相關大事是黃浦江兩岸濱江公共開放空間的改造更新。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章明教授主持設計的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示範段是這一重大工程的重要代表。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楊浦濱江公共空間楊樹浦水廠濱江段實地考察。章明教授的設計改變了曾經「臨江不見江」的城市空間結構,實現了「還江於民」;強調了歷史和記憶的重要性,讓工業文化遺產重新融入城市日常生活。楊浦濱江示範段的建成為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的建設乃至整個45公裡黃浦江兩岸貫通工程都起了重要的示範作用。2019年12月,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示範段獲世界建築節城市景觀類別獎及年度景觀大獎。

  此外,在被列為十件大事之一的「首屆『上海設計100+』優秀設計成果發布」中,來自同濟教師和校友的多件設計作品入選,其中包括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婁永琪教授發起的「設計豐收2.0」項目、楊文慶教授的A.O.史密斯「雲金剛」系列直飲機項目、範凌博士的T.Dynamic 智能創意生成系統、章明教授的楊浦濱江改造設計、劉力丹老師的wiha精修螺絲刀套裝等。

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上海加快建設「設計之都」,需要大批高水平設計創新人才提供強有力的支撐。2011年,同濟大學攜手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大學——芬蘭阿爾託大學,共同成立了國際化跨學科開放創新平臺——同濟大學中芬中心,致力於推動跨學科教學、研究、產業合作以及創新創業。

  2016年,同濟大學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共同發起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獲批成立,致力於通過設計思維整合工程技術、經濟管理和創新創意,培養設計創新領軍人才,為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設計之都,提供人才和學科支撐。這也是「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升級版的重要輻射源、上海設計學科同城協同的創新項目。同年,同濟大學還聯手黃浦區人民政府,共建了一所以創新教育為特色的公辦高中——「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著力推動區域、上海創新創意人才培養,提升上海科創教育整體水平。

  作為將設計創意思維向基礎教育延伸的又一探索實踐成果,今年,由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聯合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共同組建成立上海市青少年創意設計院。創意設計院將緊密聯合上海各區校外教育機構、各大高校專業學院、各大美術館、展覽館等文化場館、行業內先進企業等單位,整合本市高校大學生藝術團、中小學校市級藝術團團員中具有藝術設計特長的在校學生資源,採用開放式的研學模式,開展各類啟迪青少年創意靈感、實踐設計的互動體驗,開展課程教學、產品研發與創新、產品體驗及展示,使上海市青少年創意設計院成為一個藝術交流的基地和平臺,從而培養、發現和選拔引領藝術設計和城市文化發展的青少年優秀人才。

  10年奮進不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一直與上海「設計之都」同頻共振,在積極引入國際優質設計教育資源的同時,也讓上海「設計之都」建設融入了「全球智慧」。

  上海國際設計創新研究院和一年一度的「同濟設計周」主題活動精彩紛呈,一批全球頂尖設計思想家、教育家、設計師和跨界創新實踐者們匯聚上海,分享全球創新設計的最新思考與成功實踐,共同勾畫上海「設計之都」的美好藍圖,並把城市創新發展的中國方案、上海實踐、上海經驗傳播到世界各地。

  在11月20日舉行的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主題活動上,同濟大學校長陳杰院士、東華大學校長俞建勇院士共同發布「國際設計學院聯盟」,啟動「前沿設計創新獎」。該聯盟由同濟大學牽頭,東華大學、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等國內外多所著名設計院校共同參與。而「前沿設計創新獎」將評選出全球設計領域的風向標。

  「我們將依託這些平臺,積極推動上海設計、上海設計教育、上海城市創新發展,並促進獲獎成果在上海轉化落地,為上海『設計之都』建設的下一個十年繼續貢獻智慧,積蓄更大能量。」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說。

助力上海城市社區有機更新

  在11月20日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主題活動開幕式上,上海市經濟與信息化工作黨委書記陸曉春在總結十年成果時提及:「青年設計師進社區」促進老舊社區裡弄美化更新,用設計詮釋人文情懷、提升城市溫度。

  上海加快城市社區有機更新,一處處老舊小區重新煥發青春活力,其中凝聚著大批同濟人精彩的設計手筆。

  阜新路260號,原本是一家存在了十多年的廢品回收站,如今它已華麗「變身」為上海城市科學實驗室,該實驗室由同濟大學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成立。四平路1028弄,一處原本多年髒亂差的街坊弄堂,如今已被打造成為面向2035年生活方式的「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

  自2013年起,同濟大學推動打破大學圍牆,持續推進與社區、企業等共建實驗室,相繼在四平社區建立了當代首飾與新文化中心、同濟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上海城市科學實驗室、NICE 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等紮根社區的創新實驗室。同時,主動服務周邊社區城區有機更新,希望通過創意設計,把大學知識、人才等資源向社區、社會溢出,為共創城市生態友好型社區貢獻力量。這是同濟人積極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助力上海「設計之都」建設的生動寫照。

  同濟大學與楊浦區四平街道自2015年共同啟動「四平空間創生行動」。每一季的創生行動並不是簡單複製,而是年年探索新可能和新機制,實現從空間到內容的升級創新。第一季創生行動,圍繞社區場所營造帶來72處社區空間微更新。第二季更加重視本地居民及社會資源參與地區共建,和居民一起改造了10餘個樓道公共空間。第三季在繼續提升社區公共環境藝術性的同時,思考「共創四平」的可能性,通過多方參與協力打造宜居、有活力、有溫度的四平社區。第四季的重點項目包括阜新路自治口袋花園、蘇家屯路牆體彩繪,撫順路、鞍山路閱讀報欄等,提升了社區的形態功能,豐富了社區人文內涵。第五季繼續通過從剩餘空間到活力公共空間重塑來提升街道品質,並開展基於本地、小規模、漸進式的社區層面鄰裡更新,作為代表性項目的撫順路社區睦鄰中心已揭幕。

  一名規劃師對接一個街鎮,讓同濟大學教授走進楊浦區更多社區,為街道鎮社區更新工作提供長期的指導和諮詢。2018年初,同濟大學12名規劃、建築、景觀專業的專家正式被聘任為楊浦區社區規劃師,對接區內12個街道鎮。他們提出的社區微更新設計方案,逐步得到實施落地。近年來,同濟大學數十位規劃、設計、建築領域的專家,在楊浦、浦東、靜安、徐匯、虹口等全市十多個區擔當起「社區規劃師」的重任。

  發揮專業所長,用設計助力上海城市有機更新,讓城市生活更美好,一大批同濟人一直在自覺行動,在長期默默堅守。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師、社區花園與社區營造實驗中心主任劉悅來自2014年以來,一直致力於通過參與式設計與自管理的社區花園,打造城市中可體驗的、公眾參與的綠色空間,現已在上海直接參與建設近百個社區花園。近日,「上海SEEDING:重建信任,種下希望」入選全球首發的《上海手冊——21世紀城市可持續發展指南•2020年度報告》,是中國唯一入選此次《報告》社會篇的案例。

作者:黃艾嬌 吳苡婷

連結:http://www.duob.cn/content.html?id=213500

 

相關焦點

  • 【上海科技報】13餘萬名國內外學子角逐最大規模數學建模競賽 同濟...
    【上海科技報】13餘萬名國內外學子角逐最大規模數學建模競賽 同濟學子捧獲本科組唯一最高獎 來源:上海科技報   時間:2020-12-09
  • 【上海科技報】增強敏感度 提高肺癌早期檢出率 新型血液自身抗體...
    【上海科技報】增強敏感度 提高肺癌早期檢出率 新型血液自身抗體的肺癌早期診斷試劑盒及應用 來源:上海科技報   時間:2021-01-14  瀏覽:
  • 上海設計之都建設10年來 創意設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超10%
    記者從昨天舉行的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主題活動開幕式上獲悉,10年來上海創意設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超10%。其中,2019年上海創意設計產業實現增加值超過3329.76億元,佔上海GDP比重超過8.73%,位居全國前列。當前,創意設計已成為上海打響「四大品牌」,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構築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撐。
  • 十年一劍 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的「十年十事」
    人民網上海12月8日電(韓慶) 2020年恰逢上海智慧城市建設10周年。今天上午,2020上海智慧城市體驗周開幕式上,上海發布了上海智慧城市「十年十件事」,從經濟、社會、民生、文化等多個方面梳理了過去十年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的卓著成果。
  • 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時尚設計主線論壇成功舉辦
    2020年是上海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被授予「設計之都」稱號十周年。十年來,上海時尚產業增加值快速增長,從2012年的143.52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438.8億元。上海已成為國際時尚品牌優化布局的試水地,正成為全球潮流的首發地,同時也是時尚智能用品的主要目標消費市場。
  • 2010-2020,同濟和上海世博會的美麗約定!
    十年前我們都在為上海世博會的舉辦而感到自豪和激動!這場盛會也留下了許多同濟人的汗水和努力!同濟舉全校之力服務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在世博會申辦、籌備、舉辦過程中,同濟大學舉全校之力始終全面、深入參與其中,傾力奉獻,同濟教授承擔了世博8總重任,先後承擔科研項目170多個,完成各類規劃設計任務90多項,參與世博建設的同濟師生有2800多人,近6千名學生參與志願服務。
  • 用「智造」締造智慧新時代臨工智科驚豔亮相2020上海工博會
    用「智造」締造智慧新時代臨工智科驚豔亮相2020上海工博會2020-09-16 | 發布者:王小傑 | 來自工程機械在線   2020年9月15日,以"智能、互聯--賦能產業新發展"為主題的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CIIF 2020)於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隆重舉行。
  • 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同濟用...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浦東開發開放30年中的「同濟智慧」之高層建築篇同濟智慧支持浦東不斷刷出新高度隨著東方明珠電視塔的矗立,浦東這片土地就成了高聳建築的競技場,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等地標建築都打上了鮮亮的同濟烙印。
  • 大師薈萃上海設計之都十年慶典 Grace Chen用世界語言表達中國美
    來源:環球網圖集 2020年11月20日,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主題活動在上海拉開帷幕。2010年,上海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被授予「設計之都」稱號,至今已有十個年頭。十年來,上海設計在賦能產業、服務城市、鑄造品牌、美化生活、促進發展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從每一年的設計之都活動周,到每一件「上海設計100+」作品,「魔都」因設計而更顯活力。上海設計還持續融入國際,成為上海城市發展的新名片。
  • 同濟專家揭秘上海「長高」:東方明珠差點停裝「針」,上海中心...
    幾天前,應邀赴同濟大學講座的上海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啟正說:「在浦東開發建設過程中,全國許多大學都給了我們幫助,但說來道去,幫助最大的,還是同濟大學。」那根長110米重450噸的針,怎麼吊頂?從南京路步行街東段望過去,黃浦江對岸就是或直立、或斜插的粗大水泥管串起3個彩球的東方明珠電視塔了。
  • 北外灘:上海打造「未來之城」的新起點
    風從海上來聚焦上海現代服務業4作為與陸家嘴、外灘構成的「黃金三角」中的一角,北外灘是上海不可多得的「大衣料子」,這塊上海中心城區僅餘的一塊可以成片規劃、深度開發的黃金區域,被定位為「頂級中央活動區」「世界級會客廳」和「全球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典型示範區」——北外灘:上海打造「未來之城」
  • 東方明珠塔、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同濟用實力「建」證浦東...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浦東開發開放30年中的「同濟智慧」之高層建築篇面對這一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土木工程學院團隊利用同濟先進的風洞平臺和當時亞洲最先進的振動臺,承擔了東方明珠電視塔的抗風抗震研究,為東方明珠電視塔的安全性提供了保證。同濟智慧支持浦東不斷刷出新高度隨著東方明珠電視塔的矗立,浦東這片土地就成了高聳建築的競技場,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等地標建築都打上了鮮亮的同濟烙印。
  • 上海理工類大學排名(其一),同濟領銜榜首,上海理大排名意外!
    上海作為中國擁有4所985大學的直轄市,頂尖院校數量僅次於北京,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大都市,擁有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這樣的頂尖高校,實力強悍!而以同濟大學為代表的理工類大學也是備受關注,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上海地區的理工類大學。
  • 上海聯通打造智慧航海標杆
    原標題:上海聯通打造智慧航海標杆   在12月11日舉辦的第三屆「新時代·大航海·強國夢——智能航運與新基建」峰會上,上海聯通負責人就5G﹢
  •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與台州市黃巖區人民政府籤約共建設計創新中心
    11月20日,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與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人民政府在同濟大學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共建的「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台州黃巖設計創新中心」揭牌。他說,同濟大學一大批專家學者為台州城市發展與規劃建設貢獻了智慧和力量,台州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同濟印記。強化設計賦能是台州製造邁向工業4.0的題中之義,這次校地合作是「上海設計之美」嫁接「台州製造」,是「靈感」與「機器」的碰撞,必將迸發出不一樣的火花。希望雙方促進創新資源共享、創新成果轉化、創新平臺共建,讓「同濟智慧」在「台州製造」上開出「創意之花」。
  • 「可持續」變革時尚設計 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主線論壇成功舉辦
    「可持續」變革時尚設計 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主線論壇成功舉辦「可持續」發展已成全球共識,「時尚產業」作為承載人們美好生活的重要載體,當這兩者相遇將迎來產業變革新機遇。「可持續」不只為時尚行業帶來商業生態的重塑,更將為時尚行業創造無限的可能性。可持續設計的前路何在?時尚設計如何在循環中創造?
  • 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設計匠心,這個時代所需要的美
    上海設計,拾級而上。11月20日上午,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主題活動在上海展覽中心正式拉開帷幕。在中央大廳,66家企業的100多件創意設計作品及成果,展示了上海設計在多種維度上的力量。從服務城市的新興基礎設施、洞見未來的概念汽車、工具裝備、智能物流等新技術,到機器人、家電家居、服裝服飾、文具紀念品等生活產品,可見設計正在用不同的方式,點亮我們的生活。
  • 弗朗西斯·高銳受聘擔任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名譽院長
    11月13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前任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FrancisGurry)受聘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名譽院長儀式在上海舉行。高銳博士通過視頻連線出席儀式。同濟大學700餘名師生線上線下參加儀式。
  • CIFF上海虹橋 | 火力全開,第44屆中國家博會(上海)進入展前倒計時
    新聞發布會現場邀請到參展品牌代表、重點活動策劃方、經銷商及設計師代表、行業媒體及主辦方代表等100多位嘉賓出席,包括:國際建築設計論壇受邀七位世界級建築大咖**中方代表、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袁烽教授、(:意思:)設計展策展人朱小傑先生、(:意思:)設計展策展人/【多少】創辦人侯正光先生、深圳市創想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秦丹楓女士、銳馳家具運營總裁徐吉存先生、Thomasville&Co.
  • 十年磨一劍、智享一座城,上海智慧城市建設鋪開「數位化轉型」之路
    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十周年,數位化轉型成果顯著恰逢上海智慧城市建設10周年之際,開幕式上發布了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十年十件事」,從經濟、社會、民生、文化等多個方面梳理了過去十年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的卓著成果。據介紹,上海城市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打造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等民生服務加快落地。「一網通辦」接入事項達到2341個,其中超過80%具備全程網辦能力,累計辦件量超過6000萬件。「一網統管」初步建成城市運行管理和應急聯動處置系統,接入多個領域專題應用,努力實現「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