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聊城市作家協會會員 張丁材 提起「九省通衢」,很多人都會想到武漢。武漢作為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城市,處在長江中遊,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和長江中遊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九省通衢」中的「九省」並不是指九個省份,而是一種泛指,主要形容這個地方交通便捷、四通八達。但是,其實武漢也不是最早被稱為「九省通衢」的地區。最早被稱為「九省通衢」的城市應該是山東滕縣(今滕州)。
最早被稱為「九省通衢」的城市。滕州位於山東南部,微山湖畔,毗鄰江蘇,由山東省棗莊市代管。經常乘坐京滬高鐵人應該都知道,滕州就有一站。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滕縣有碑記:「滕縣系九省通衢,而地勢窪,道路偏陷。」
山東省。相關記載依然來自《政學錄》:康熙三年十二月山東巡撫周有德疏稱山左為九省通衢、水陸交衝。清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1693年十二月,時任山東巡撫的周有德說,山東之地為水陸交通樞紐,堪稱九省通衢。山左,在古代曾是山東的別稱。以帝都北京的視角,縱貫南北的太行山,山東在山的左側。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在《通議大夫靳公傳》曾說:「先世為山左之歷城人。」意思是,靳公的先祖是山東濟南人。
山東蒙陰。清康熙年間,一位基層官員陳朝君,留下了筆記《蒞蒙平政錄》。蒙,指的是蒙陰縣。陳朝君多次提到九省之衝:「蒙陰當南北九省之衝。糧不滿萬。丁近六千。每日之間。東南餉鞘。絡繹如雲。西北車輛。輪蹄若雨。卑職查得蒙以蕞爾之區。地當九省之衝。糧不滿萬。丁幾六千。其餉鞘車輛。絡繹如雲。蒙以蕞爾之區。當九省之衝。丁僅六千。一切餉鞘車輛。絡繹如雲。查得蒙邑。地當九省通衢。每日逓觧逃人。不啻如雲如雨。」
武漢。劉獻廷是清朝著名地理學家,它在代表《廣陽雜記》說:「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而漢口不特為楚國之咽喉,亦為九省通衢。九省之貨皆於此轉輸,雖欲不雄天下,而不可得也。」意思是,天下有四處人流商品集散之地,北邊是都城,南邊是佛山,東邊是蘇州,西邊就是漢口了。漢口不僅是楚地咽喉要道,而且是全國範圍的交通樞紐,各地的貨物需要在這裡中轉運輸,不是天下第一,也難以找到第二處地方。
河南省。清順治、康熙年間問世,由當時的官員、學者鄭端撰寫的《政學錄》中有記載:順治十八年二月臺臣劉源濬疏稱河南為九省通衢,自滋州而下由開歸一路達於江浙閩粵諸省,由懷慶一路達於秦晉蜀諸省,自許州而南一由南陽之葉裕等州縣、一由汝寧之西遂等州縣以達楚粵滇黔諸省。」 什麼意思呢?鄭端在這裡說,清順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的二月,時任河南巡撫的劉源濬在奏疏中說,河南是四通八達的「九省通衢」。
河北正定。金元時期以來,華北太行山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真定府,即正定,主要管轄今石家莊地區,是古代華北地區溝通太行山兩側和南北大道的重鎮。正定所在的腹地,物產豐饒、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交通便捷。清代嘉慶年間,此地有了「九省通衢」的美譽:「正定系九省通衢。即因差務較繁。不能不藉資民車協濟。」(出自《清實錄·嘉慶朝實錄》)
江蘇淮安「九省通衢」的名號出自一首詩,詩的作者是當地土生土長的文人範冕。範氏在其詩作《吟清江》中吟道:鬥姥宮前都府巷,奎星閣下狀元溝。無邊風景蘆花蕩,九省通衢石碼頭。清江,說的是今淮安主城區。石碼頭即今淮安市清江浦區的古漕運碼頭,清代曾是著名的漕運中心,也是今淮安市主城區的樞紐所在。直到今日,這裡依然是這座城市淮的交通樞紐:東接淮安區,西、北靠淮陰區,南連洪澤區。
安徽定遠。據當地政府官網介紹,古代定遠是現在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的定城鎮。這裡曾是江淮之間的古老重鎮,歷史上有「九省通衢」之稱。秦漢時期,定遠境內有西曲陽、東城、陰陵等縣建置。南北朝時,江淮地區為南北激烈爭奪的場所,歸屬和建置變動頻繁。南朝梁武帝時,始以「定遠」為縣名。《太平天國史》中曾提到,定遠在當時被稱為「九省通衢」的要地,太平天國克復定遠,在北戰場具有重大意義。如今,定遠已經失去古時那種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