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老頑童」的存在。當孫子生病時,爺爺陪著去醫院打吊瓶。可是陪著陪著,爺爺體力不支,就變成去床上躺著,然後自己患病的孫子就和爺爺互換了位置,坐在凳子上打吊針。
這樣一幅景象的照片被拍下來傳到網上,這位爺爺一度被評為「最懶爺爺」,看著照片中孩子那懵懂無知的神情,真是讓很多網友表示又辛酸又好笑。
因為這個照片引發了一些網友的討論,在平時的生活中,老一輩幫忙帶孩子的情況是很常見的。
到底老人帶孩子和父母帶孩子會有什麼區別?
1、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同
老一輩的思想觀念和我們現在的思想觀念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對於老人而言,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是從前他們最緊缺的只要能夠吃飽穿暖就好。
但是對於現在的生活現狀,注意溫飽的同時,還要注意孩子身體的營養均衡和體重控制等等全面的身體健康問題,因為需要全面的發展才能適應這個社會越來越大的競爭。
當老人帶孩子時,最多的就是溺愛。什麼都想要幫孩子們做,導致孩子到了年齡什麼都不會做,獨立對於老人帶的孩子來說根本沒有理解意識。
這就導致這一類孩子到了該上學的年齡時,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下降,失去了生活的自理能力,這對孩子來說,無疑不是一種隱藏的傷害?
2、生活交際能力下降
老人因為思想的跟不上時代,平時帶孩子時的娛樂活動只是去和老一輩的同齡朋友去交流。但是孩子在這個時候需要的是和別的小朋友交流玩耍,而不是和不同齡的長輩長期獨處。
加上平日裡有時候老人的話比較好,不能和孩子鍛鍊口語的交際能力,那麼就會導致他們產生交流障礙。
如果是父母帶孩子就會有不同,他們因為長時間與社會生活接軌,所以能夠更好地帶著孩子出門,注重培養他們各方面的習慣。
3、身體素質能力下降
「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碎了」。老人的溺愛不僅僅體現在無限的允許和包容,更還有一種「過度的保護」。
帶孩子時,小心翼翼的,這不讓做那不讓試。其實越小心就會越限制到了孩子的運動能力。
當孩子得不到適當的運動,身體就會成長緩慢,並且身體素質得不到提高,他們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就非常弱,所以老一輩帶的孩子特別容易生病。
如果孩子跟在父母身邊,父母能給更懂孩子的需求,會帶著孩子出去接觸一些新事物,讓他們多進行各式各樣的訓練,鍛鍊孩子們的身體素質。這樣不僅提高了孩子的運動能力,還能讓孩子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4、禮貌問題
很多老人因為習慣原因,已經接地氣慣了,所以不會去注重培養孩子的禮貌習慣。這樣「嬌生慣養」下的孩子,就會變得目中無人,囂張跋扈。
這就是老人對於教育觀念意識的缺失,還有接受教育程度不高而導致的。
在孩子跟著父母的時候,因為父母有足夠的受教育程度和平日相處交際能力,他們更能去教孩子一些必須的生活交往習慣。這樣的父母教導下的孩子會更懂禮貌,並且遵守社會上的一些行為準則。
就像闖紅燈等行為,很多孩子都是跟著老人亂闖紅燈的習慣去學習的,這是非常不好的問題。
菁媽寄語:其實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不論誰帶孩子,都要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好孩子!
我是菁媽,一個女孩的媽媽,母嬰行業培訓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混跡育兒界的醫師,藥師,營養師,心理諮詢師,為上千家長提供育兒諮詢。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