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長坂坡趙子龍單騎救少主,一直是趙雲廣大迷男迷妹們的激動時刻,而我們在讚嘆子龍將軍世無雙的時候,也會順勢調侃一下劉皇叔,收買人心摔孩子把劉禪摔傻了,斷送了蜀漢的基業。不過歷史上劉備有沒有摔孩子我們不清楚,但劉禪即位卻是板上釘釘的事實,那麼他真的如小說和野史中記載的那樣,是扶不起的劉阿鬥嗎?
我們先來簡略看一下劉禪的一生。總的來說,後主的一輩子主要分為這四個階段。幼年時期、孔明輔助時期、後諸葛亮時期和晚年的安樂公時期。
公元207年,劉禪出生,因是其母甘夫人夢中夜吞北鬥星而誕下,故取乳名阿鬥,古代但凡出生時伴有異象的人大多不凡,但劉禪卻是個例外,年幼時既沒有隔壁曹植的才華,也沒有曹彰的英武,更沒有「稱象」曹衝的少年早慧,倒是在「遇險」這一塊頗有心得。這裡說明一下,趙子龍長坂坡救阿鬥和截江救阿鬥都是歷史上的真實故事,並非虛構。
蜀漢立國後屢遭變故,父親劉備撒手人寰,留下了諸葛亮和李嚴共同輔政,劉禪就這樣稀裡糊塗地即位了。在前期依靠事必躬親的孔明,當然輕鬆,而後期有姜維、費禕、蔣琬這後蜀三巨頭總理軍政,也樂得逍遙,直到鄧艾擊破綿竹,兵臨成都城下,劉禪才舉國投降,蜀漢自此滅亡。之後阿鬥被封為安樂縣公,安享晚年,還留下了樂不思蜀的笑柄。
但如果我們仔細品讀《三國志》的後主傳,卻會發現這位表面上憨態可掬的阿鬥可能並不是演義中描述的那麼簡單。
諸葛亮在劉備託孤時就曾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臥龍閱人無數,並沒有說劉禪是什麼天縱之資,蓋世雄主,反而說他仁愛、聰慧有品德,說明這個評判還是很中肯的。
我們看劉禪當政時期,前期有事必躬親的諸葛亮,後期有「三巨頭」蔣琬、費禕和姜維,可以說蜀漢建國42年,劉禪41年的皇帝生涯都樂得清閒,但這正說明了他的知人善任,要知道在三國亂世,找一個既有能力又忠心的輔政大臣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君不見曹魏司馬懿一家的例子嗎?
在諸葛丞相駕鶴西去後,蜀國統治集團內部立刻陷入分裂,前線魏延和楊儀也為了軍權而劍拔弩張,此時的曹魏又在對面虎視眈眈,面對外憂內患的局面,一向被我們看作「扶不起」的劉阿鬥居然能鎮定自若把控全局,最終僅僅犧牲魏延一人,就平穩過渡了權力,使嚴峻的時局轉危為安。
或許是諸葛亮的親力親為讓劉禪感覺到自己被架空,亦或許是為了緬懷相父,在後孔明時代,劉後主名義上廢除了「丞相」這一職務,而讓費禕擔任尚書令,蔣琬任大司馬,姜維則主管國內外軍事,這三人在軍政大事上相互幫助,又在權力上互相制衡。而這三位在位期間也配合默契,兢兢業業,同時又忠於漢室,堪稱季漢後期的「三巨頭」。
值得一提的是,劉禪治國理政不僅僅是玩弄權術,在派遣張嶷平定南中的過程中,他還順便翻修了南下道路,較之頻繁徵戰,懂得城市建設和長遠發展的統治者顯然更符合後期積貧積弱的蜀漢。
後主雖然沒有劉備的文韜武略,但卻繼承了劉備最核心的優勢——仁心,短短三千餘字的《三國志後主傳》就有多達十三次「大赦」,可以說,中期的劉禪或許是「庸」,但遠遠到不了「昏」的地步,對得起諸葛亮評語中的「仁敏」和「愛德下士」,只是後期任用黃皓,才導致其風評不佳。
在蜀漢滅亡後,劉禪在宴會席間的表現廣受詬病,被人調侃為「樂不思蜀」,但我們還能讓此時的後主做什麼呢?此時大漢天數已盡,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即將結束,縱使有姜維為首的一幹忠良想要復國卻也是回天乏術,這樣的局面就是諸葛亮在世也難以扭轉乾坤,更何況是阿鬥?而且如果不表現出憨態可掬的姿態,使統治者放鬆警惕,反而處處流露對故國的思念,後世的南唐李煜就是最好的例子。
縱觀劉禪一生,可稱得上是平凡之主,而且受周圍的人影響頗深,諸葛亮董允在時,可以親賢遠佞,後期無拘無束後,便開始放飛自我,這遠遠不是「扶不起」的程度。只能說,若是在太平時節,他或許會成為一個平庸之主,在史書上寥寥數筆便可以載其一生,只可惜他生於弱肉強食的亂世,這就註定他要淹沒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長河中。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全部內容啦,如果大家想了解三國歷史,或者還想知道三國殺名將傳的最新資訊,歡迎點個關注哦!謝謝大家,我們下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