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楊養正歷史原型:左眼被打穿,卻成就一段愛情佳話
文/無計讀史
「謝晉元團長下命令說要死守,作為軍人,我的想法是除非打死在這裡,絕不離開陣地一步。」說這句話的是八百壯士之一楊養正。雖然這個人物沒有在《八佰》這部電影中被特意標出來,但是在電影的戰鬥畫面中,有人喊了一聲「楊排長」,而這個楊排長就指的是楊養正。
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他跟隨謝晉元團長一起,堅守在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熱血寫下對祖國的忠心。
1. 勇敢無畏,奮力抗敵
楊養正於1914年出生於湖北隨州,原名楊得餘。1933年,19歲的他正式參軍入伍。在淞滬會戰前,23歲的他擔任524團一營一連一排得排長。謝晉元奉孫元良之命,堅守在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楊養正也隨著撤退到四行倉庫。在到四行倉庫那一刻起,楊養正就抱著「陣地在,我在;陣地亡,我亡」的決心,誓死保衛四行倉庫。楊養正被分配到駐守四行倉庫附近的磚瓦房。
為了能更好地守住這個磚瓦房,增強其的防禦能力,他下令士兵把牆打穿,用麻袋裝滿沙土,把所有窗戶都堵上,並適當留出機槍掃射眼,來使得磚瓦房更為堅固,並增強士兵的防禦力。27日凌晨,日軍為攻克四行倉庫,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四行倉庫周圍,瞬間戰火紛飛,槍聲炮聲不絕於耳。磚瓦房的抵抗能力畢竟不比四行倉庫,頃刻之間,瓦房被打得滿目瘡痍。楊養正看到磚瓦房的牆被打破了,馬上指揮士兵用裝滿沙土的麻袋堵上。這樣的動作,貫穿整個戰鬥期間。
如此,磚瓦房才從搖搖欲墜中,轉危為安。日軍見四行倉庫的守衛如此堅不可摧,便企圖搶修工事,這被警覺的楊養正發現了。他二話不說,拿起機槍就一頓掃射,敵人就瞬間沒了性命。10月30日,楊養正奉命撤退,但日軍的坦克來勢洶洶,他們無法撤退。面對這種情況,楊養正拿起一挺輕機槍,裝上一梭鋼芯的子彈,對著日軍的坦克打,日軍的坦克一下子就啞了。
但是,接下來,一顆炮彈卻跑到了楊養正的頭上,周圍的樓頂被炸開,彈片「啪」一下,飛進楊養正左眼,楊養正瞬間血流滿面。後來,等他再醒來的時候,他的左眼已被摘除,安了一個陶瓷做的假眼。面對如狼似虎的敵人,楊養正沒有絲毫的退縮,他以極強的軍人素養,給予敵人致命的一擊。
2. 愛情佳話,尋得知己
在回湖北老家期間,楊養正將自己的名字由原來的楊得餘改名為楊養正。1944年,他來到了重慶長壽第九殘廢教養院。這裡有個小賣部,裡面有一個姑娘,文靜,漂亮,名為趙孝芳。趙孝芳知道楊養正是抗擊日軍的英雄,對他十分敬佩,也很有好感。
於是,趙孝芳沒有顧忌楊養正比自己大十二歲,並且還瞎了左眼,還是決定嫁給他。而楊養正面對自己美麗的妻子,也滿是感動。1945年8月16日,二人在日軍投降後,幸福地結婚了。在這以後的日子裡,二人相濡以沫,攜手前行。即使條件簡陋,但二人一想到彼此就在身邊,也滿是知足。
3. 心繫國家,英魂永存
經歷了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楊養正在別人看來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但在楊養正自己看來,他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做了每個中國人都會做的事。從小和楊養正夫婦在一個院子裡生活的張茂周,想聽楊養正講講他的英雄故事。
但老人總是淡淡的說,有啥好說的。這充分地顯示出老人的淡泊名利,心境淡然。即使年紀大了,無法再繼續為心愛的祖國效力,但是每當老人聽到中國經濟好了,運動會得了金牌之類的消息,就會高興得大聲唱歌,興奮之情溢於言表。2010年12月7日,96歲的楊養正因肺部嚴重感染、心功能衰竭入院治療。
12月16日下午,楊養正病逝於重慶中國第三軍醫大學附屬新橋醫院。英雄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是他的精神卻一直影響著我們,讓我們銘記曾經的那段歷史,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
一身戎裝,承載的是光明的希望;滿身正氣,揮灑的是前進的力量。英魂永存,忠心不忘。歷史會永遠銘記,我們也會永遠銘記,那位名為楊養正的愛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