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藏傳寧瑪派的歷史

2020-12-19 歷史國學教堂

公元10世紀初期,佛教在西藏再度復興起來。復興的佛教以密教為宗,並在與苯教長期鬥爭與融合中,吸收了不少苯教的色彩。

在這段時期中,由於佛教的修行方式與傳承系統各自不同,形成了許多教派。在長江流域的藏傳佛教地區,這些教派都有存在。

寧瑪派是西藏各教派中歷史最久遠的。由於該派僧人都戴紅帽,所以又稱為「紅教」。寧瑪有兩個意思,一是古,二是舊。該派認為他們的教法是公元8世紀,也就是在藏傳佛教的前弘期,由蓮花生傳下來的。

與在後弘期由印度再次傳入佛教典籍而形成的其他教派相比,寧瑪派強調他們傳承的是更古老的舊派的密教思想。不過也因為古老,寧瑪派的學說吸收了較多苯教內容。

他們的佛經一部分是源自前弘期傳承下來的,還有一部分是「伏藏」,就是挖掘出來的埋藏地下的古經。他們認為在前弘期,蓮花生等人將很多經藏埋藏於地下,躲過了滅佛而保存下來了。

但寧瑪派在前弘期是鬆散的家族式的傳承,沒有固定的組織和寺院,公元11世紀因為素爾家族的父子相承的三代人的努力,才正式成為一個教派。

素爾家族的這三個人也被稱為三素爾。第一個是素爾波且(公元1002-1062年),其名字意為「大素爾」,他為寧瑪派建立了烏巴壟寺。

第二個是素爾窮喜饒扎巴(公元10141074年),又稱甲臥巴,也稱拉傑欽波(意為大醫師)。他本是一個行乞僧人的兒子,後被素爾波且收為養子,繼承了烏巴壟寺寺主的職務。

第三個是濯浦巴.釋迦僧格(公元1074-1134年),有時也稱為拉傑欽波濯浦巴,是喜饒扎巴的兒子,建立了濯浦寺。三素爾整理寧瑪派的經典,修建寺院,建立宗教組織,使寧瑪派正式成為一個藏傳佛教派別。

此外,絨卻吉桑波、隆欽饒降巴等人也對寧瑪派有重大貢獻,翻譯、修訂了寧瑪派的密法經典。到17世紀五世達賴時期,格魯派(黃教)對寧瑪派給予了很大扶持,使寧瑪派得到很大發展。

寧瑪派的寺院數量很多,僅次於黃教格魯派。在長江流域也有寧瑪派寺院。例如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芒康縣宗西鄉境內的吉斯寺,是芒康縣五十二座寺廟中最大的一座寺院。

此院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芒康縣宗西鄉境內的尼果寺,寺中有九層(每層有4米)多高的蓮花生大師的佛像和他的靈塔。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寧瑪派與大圓滿法
    藏傳佛教是藏族人民以印度佛教,主要是密教為藍本,揉合了藏族本土宗教文化的成分,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獨具一格的佛教流派。藏傳佛教充分吸取本民族和外地佛教的養分,在傳教形式、佛像形像、修持方法等一系列方面都對印度密教進行適應於自身的重大改革,形成了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覺朗派、格魯派等眾多各具特色的分支宗派。
  • 藏傳佛教寧瑪派修行次第
    很多人修持佛教,好像很隨意,不按次第,不按儀軌,最喜歡用禪宗的一句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對修持禪宗的弟子是有用有指導意義,對不是修持禪宗的弟子,這句話可以說會反生一些胡思亂想的誤導。藏傳佛教寧瑪派,一定要以蓮花生大士為根為基。
  • 藏傳佛教寧瑪派祖師—蓮花生
    印度烏仗那國人,藏傳佛教寧瑪派祖師,無上密乘大圓滿教法的傳承祖師,很多經典中記載,釋迦佛在世時就授記過以後為蓮花生大士的應世。常常念誦蓮花生大士的心咒可以消除災難、延壽、去除磨難等等殊盛功德。
  • 略述藏傳佛教祖師像——佟春燕
    此後,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丹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相繼產生,各派的祖師及高僧輩出。祖師像是藏傳佛教發展史的重要物證,了解祖師像便能更好地理解藏傳佛教發展史。佛教一般講究佛、法、僧「三皈依」,而藏傳佛教則強調「四皈依」,即上師、佛、法、僧。上師之所以被尊奉為最重要的皈依對象,是因為他是弟子與佛法僧三寶的媒介和橋梁,他不僅為弟子開啟修持密法之門,還對教授和弘揚佛法有重要作用。
  • 香港藏傳佛教文化的發展——林錦江
    藏傳佛教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佛教三大系統之一。在香港特區基本法所賦予的宗教政策下,香港藏傳佛教的發展,有著兩個重要的意義:一個意義是傳播自身宗教文化的宗教價值和實踐;另一個意義是促進香港同胞對於包括藏傳佛教在內的藏族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理解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重要和發展方向。
  • 自駕西藏,了解藏傳佛教的四大宗教體系
    大昭寺文成公主帶來的佛像和釋迦牟尼像從寺廟裡取深埋.大昭寺成屠宰場,拆毀了赤德祖贊建立的兩座寺廟,這個時期持續了200多年,在歷史上影響很大。直到赤松德贊成年之後才有所緩解,當時認識到佛教對王室有利的作用,於是決心振興佛教,此後松德贊多次派人去漢地,迎請高僧來吐蕃傳經,其中有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後來由蓮花生親自主持佛教和苯教的辯論會(有很多朋友去過色達佛學院看過辯論經文的情景)辯經的場面很熱鬧雙方經過多次激烈的唇槍舌戰.最後辯論結果苯教認輸並返回故裡逐步受到冷落,佛教從此才站穩了腳跟。
  • 古藏傳寧瑪派最殊勝威猛的法器護身符「惹呼拉咒輪」探密
    我痴迷於藏傳文玩,從最初喜歡它們獨特的外形、考究的用料和特別的質感。到讚嘆各種法器的巧奪天工。和後來對藏傳文化以及藏傳佛教傳承背景的敬仰。自此後,我對每一件藏傳文玩、法器的態度都開始變得與其它人不同。我想了解每一件文玩的歷史背景,想了解每一件法器的藏傳佛教文化。而不單純的為玩或炒作它的價值。
  • 為什麼藏傳佛教「三字咒」具有驚世駭俗的功德?
    編者按: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藏傳佛教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此期間,「六字大明咒」隨著不同寺院、不同明星的傳唱,逐漸為漢地大眾所熟悉。一些人可能不知道何謂佛教,也不了解藏傳佛教有何秘密,卻懂得哼唱六字大明咒。與六字大明咒相比,「普賢王如來三字明咒」在漢地影響力相對小一些,但同樣不可以忽視。
  • 清朝制服蒙古真因藏傳佛教?
    那就是,清朝統治者,用藏傳佛教作為手段,擴大宗教影響力,讓蒙古人各個當起了喇嘛一個個都不結婚,最後人口大跌,失去了人口基數,曾經武力橫絕天的蒙古,再也弄不起烽煙。(成吉思汗不服)這真的是,典型因果扭曲下歷史虛無主義體現,至於原因嗎也很簡單!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佛教源於印度,弘傳於印度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南傳巴利語系佛教、北傳漢語系佛教和藏傳藏語系佛教等三系佛教。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
  • 藏傳佛教的金剛法舞
    金剛法舞,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宗教儀軌(舞蹈)。藏語稱為「噶爾羌姆」或簡稱「羌姆」。在書面記載中,正式名稱為「密宗金剛噶爾羌姆舞」。漢語意譯為金剛神舞。寫這篇文字之際請示仁波切,仁波切說可以根據漢譯再轉譯為「多吉羌」,這樣很直觀。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一)
    我自己近十餘年來的學術研究,專注於對漢、藏兩種佛教傳統互相交流、交融之歷史的探索,我相信有機整合了漢藏兩種佛教傳統的漢藏佛教,不僅是一種歷史的存在,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漢藏佛教不僅是藏傳佛教身份認同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它更應該是中國佛教的一種重要的身份認同。
  • 佛教:藏傳佛教的傳播,使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了不一樣的佛學
    中國佛教有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三大系統。南傳佛教也稱南傳上座部佛教,為傣、布朗、阿昌及德昂等民族所信仰,流傳於雲南西南邊疆的西雙版納、德宏、思茅等少數民族地區。南傳佛教的影響最北處止於雞足山南麓,所以通常認為,南傳佛教未進入長江流域。藏傳佛教則主要流傳於藏民族及蒙古族、滿族、裕固族、摩梭族、納西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中。由於地域、交通、文化和民族的差異,在青海、西藏、雲南、貴州、四川甘肅諸省流經的地區,也就是在長江流域的上遊地區,流傳著藏傳佛教。
  • 「活佛圓寂,靈童降生」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的前世今生
    西藏小活佛【活佛轉世的起源和傳說】「活佛轉世」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傳承方式,藏傳佛教十世紀末十一世紀初在西藏得到了空前發展。最初的藏傳佛教採用的是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當時薩迦派首領「八思巴」被元朝皇帝「忽必烈」賜予了國師的稱號,掌管天下佛教及統領吐蕃事務。成為了西藏政治和宗教的領袖。洪武元年明朝接替了元朝繼承了治理西藏的權利。冊封了藏傳佛教三個教派的首領為「法王」。明永樂五年噶舉派首領「德新謝巴」入京覲見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被賜予「大寶法王」的稱號。
  • 神秘的藏傳佛教密宗法器 金剛鈴
    神秘的藏傳佛教密宗法器 金剛鈴時間:2021-01-06 11:5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神秘的藏傳佛教密宗法器金剛鈴 藏傳佛教,又稱藏語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是指傳入中國西藏的佛教分支。
  • 藏傳佛教中的「九宮八卦」圖
    作為藏傳佛教傳播的核心區域,藏區為什麼會出現道家文化特色的「九宮八卦」圖案,並以此作為護身符?而且從佛教理論而言,佔卜、算卦等是佛經明文禁止出家比丘不許從事的活動,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這要從兩方面說起。
  • 甘肅這座佛閣 罕見供奉藏傳佛教各派宗師 建築精妙全球獨此一處!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雄偉壯觀的錦繡山河與悠久輝煌的古老文明,孕育了這裡豐富的人文底蘊和名勝古蹟,佛教文化更是光輝奪目,擁有多座著名的千年古剎。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位於甘南州首府合作市的米拉日巴佛閣,全稱「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層佛閣」。
  • 走進藏傳佛教:了解密宗佛像造型藝術
    自藏傳佛教誕生以來,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中, 藏傳密宗佛像藝術就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立足於雪域高原, 在「潤物細無聲」中深深地影響著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乃至思維方式等。其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 不僅僅在於民眾虔誠的信仰, 還在於它遍布雪域、形式多樣、自然靈活, 且符合佛教義理。由於藏傳密宗佛像是佛教在融合苯教教義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因此, 作為傳播手段和工具的藏傳佛教藝術也必然是佛苯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即以苯教形象為基礎, 以佛教義理為指導的感性形態, 是佛教義理的感性顯現。
  • 藏傳佛教像上的硃砂紅
    近年來,藏傳佛教造像在文化領域非常受重視,在國際的重大展覽中,藏傳造像也佔據著很大比重,往往不是併入「中國藝術」,而是單獨有「喜馬拉雅藝術」這個門類。比起我們熟悉的漢傳佛教,藏傳有諸多不同:擁有數量龐大的神靈系統;有大量威武乃至嚇人的護法神;有好不含蓄的與性相關的表達。產生這些區別的根源,還得從西藏的歷史和印度的古老文化中找尋。藏傳造像在哪些情況下有硃砂紅呢?一是裝藏。
  • 【民族團結共進步】新時代積極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
    一、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歷史演進和現實基礎  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具體的實際,著眼於藏傳佛教的歷史演進,立足於藏佛教在新時代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重要實踐。為此,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有其根本的前提和基礎,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藏傳佛教是佛教中國化的具體產物,是根植於中國西藏的歷史產物。藏傳佛教作為佛教在中國的具體化,是歷史上佛教傳入中國西藏後,與西藏地區的自然地理、風俗習慣、本土宗教相結合併在長期歷史和社會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和演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