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說】
一言難盡的2020年快要到頭了,上觀新聞一年一度的「品區」時間也到了。
這一年的上海16個區,受到過衝擊,遭遇過挫折,也創造了不少奇蹟。這一年還為過去的五年劃上一個句號。「十三五」收尾了,「十四五」要來了,新的徵程開始了,每個區都有它的跑道,這個節骨眼上,每個區都在全力奔跑。
今年末的「品區」,我們品的是五年。往回看,是為了往前看。老規矩,一個區,一個關鍵詞,我們不怕一言難盡。
浦江最佳觀景點在哪裡?北外灘,上海白玉蘭廣場。從頂樓停機坪眺望,黃浦江在此處畫出優美的弧線,江面百舸爭流。隔著滔滔江水,古典優雅的外灘和繁華現代的陸家嘴,進行著歷史和未來的對話。
位於虹口區的北外灘,是上海「黃金三角」中的重要一角。從空間布局看,它是市中心成片規劃、深度開發的黃金地段;從發展軸線看,它是浦江沿岸的中心節點;從浦江兩岸聯動看,北外灘和陸家嘴隔江相望,交相輝映、錯位發展。
過去五年,是北外灘逐漸走入人們視野、C位出道的過程,也是虹口乾部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在深厚的歷史和可期的未來之間,在爭取彎道超車和老城區煥發青春之間,虹口一直在尋找自己獨特的站位。如果給虹口「十三五」總結一個關鍵詞,那應該是——「出道」。
一
2016年7月,虹口召開了一個特別的區委全會。
新上任的區委書記吳信寶,全程講話「務虛」,主題只有一個——解放思想。很快,虹口就在全區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號召每位幹部群眾「為虹口發展獻一計」。
那段時間,吳信寶特意買了一本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來讀。小說開篇就描繪了北外灘江河交匯處的景象。「如果你沿蘇州河漫步,還可以看到一排漂亮的建築群,自西向東分別是被稱為亞洲第一公寓的河濱大樓、擁有遠東第一大廳的上海郵政大樓和著名的上海大廈。這些建築和北外灘很多歷史建築一樣,在當年都是公共性的,曾引領過一個時代的風尚。」
1843年,上海開埠,憑藉水路相連、交通便捷的優勢,海內外移民、僑民大量積聚虹口,形成「華洋雜居、五方共處」格局,虹口也成為上海的重要通道和近代工商業創辦最早的地方。北外灘,更是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啟航之地。
這樣厚重的歷史,對於虹口來說當然是一筆寶貴財富,但有時候卻也會成為偶像「包袱」。2016年年中的這次「解放思想大討論」,深意也在於此。
當時的虹口,集聚於北外灘的金融、航運對於經濟雙引擎的作用逐步凸顯,舊區改造開始取得突破性進展,然而,經濟總量低、人口密度高、老齡化程度高、社會治理任務繁重,基礎設施薄弱的基本情況仍未改變,「十三五」時期仍處在爬坡奮進的關鍵時期。僅舊改而言,就要完成72萬平方米、2.8萬戶,難度不小。但一些幹部小富即安、缺乏衝勁的情況依然存在。
這場兩個月「解放思想大討論」達成的共識是:未來幾年是虹口爬坡奮進的關鍵時期,幹部要保持「非同尋常」的特殊精神狀態,不斷開闊視野、勇於改革創新,為虹口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否則,虹口就可能錯失發展良機,最終失去在全市發展中應有的地位。
從歷史上看,解放思想也一直是虹口發展進程中的文化之魂和力量之源。開放兼容的思想環境,使虹口成為魯迅、茅盾等一大批進步思想家的聚集之地,成為第一個中國人開辦的新式學堂、第一家正式電影院、第一個公共遊泳池等多個第一的誕生地,成為二戰時期唯一向猶太人民敞開胸懷的「上海方舟」。
往大裡說,貫通古今、傳承精神,是虹口的使命;往小裡說,對標最好,縮小差距,已刻不容緩。
多倫路上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會址紀念館
二
當虹口區很多幹部把「緊迫感」掛在嘴邊時,「解放思想大討論」的成效也逐步顯現,全區最終評出「十大創新舉措」。
其中第一條,就是「組建北外灘投資開發集團」。這是當時的提籃橋街道幹部提出的,不過他們或許沒想到,一年多之後,「提籃橋街道」從上海版圖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北外灘街道。
2017年5月,北外灘投資開發集團正式成立。區領導強調:「北外灘開發建設,一定不能目光短淺,務必要把這裡作為虹口乃至上海最寶貴的資源來看待。」
2018年2月19日,經過新建路100號的人們驚奇地發現:一塊全新的牌子,掛在了原提籃橋街道的門口。提籃橋街道、四川北路街道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提籃橋街道,正式成立北外灘街道。
兩年後的今天,人們說起「北外灘街道」早已十分順口,但在當時,這個全新街道名稱的誕生,卻承受了一定壓力。畢竟,作為上海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說到「提籃橋」幾乎無人不知。
清乾隆年間,從現在的東大名路至商丘路一帶全是漁村。漁民出海打魚,要祈求神的保佑,便在下海浦修建了一座下海廟。嘉慶年間,廟坍而荒廢,被尼姑佔用,並歷年增建。跨下海浦的橋也建了起來。相傳河西的人到位於河東的下海廟敬香,就會提著裝有鮮花香燭、供品的竹籃,從橋上走過。於是,這座橋被叫做「提籃橋」。
19世紀中期,提籃橋附近、虹口老街等已形成集鎮。1903年5月18日正式使用的提籃橋監獄,經多次擴建,成為中國乃至遠東最大、設施最精良的監獄。在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內,基本完整保留了歷史格局,還較完整保留了二戰時期猶太難民避難上海時期的建築風貌。
新成立的北外灘街道,承擔近4平方公裡北外灘地區的社會職能。一位企業家透露,「企業所轄街道填『北外灘』,最直接的感覺是商務會談時更有面子!以前人家第二句話總是問,你們是不是在提籃橋監獄附近?」
不過,「提籃橋」這個富有歷史人文底蘊的名稱還是要保留下來。虹口區將提籃橋監獄所屬的舟山居委部分區域劃入蘭村居委,更名為提籃橋居委會。
一位來自香港的建築規劃師,在北外灘街道的支持下,利用拆違留下的街角空地,設計了一個城市微更新項目「時光軸」。其中代表「歷史時間」的三道矮牆,分別指向市中西結合醫院、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和提籃橋監獄這三個蘊含北外灘集體回憶的重要歷史建築。「希望用作品向歷史表達敬意,表達一代人對時間的理解與詮釋。」
從此,努力用高標準開發建設的北外灘,開始逐步進入大眾視野。
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內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三
北外灘開發建設,舊改必須先提速。
2018年末,北外灘59街坊重啟舊改終獲成功,一些幹部和居民流下了百感交集的淚水。
「抬眼就見白玉蘭廣場、拎著馬桶看東方明珠。」59街坊居民張鴻珍滿是感慨。這個地塊,最小居住面積僅2.5平方米,最多一證中卻有21個戶口。晚飯時分,男主人貓著腰在低矮的公共廚房做菜,油膩的灶臺間堆滿了雜物,小心翼翼地爬上閣樓,小小的床鋪橫在逼仄的房間裡,桌上放著剩下的殘羹冷炙。不遠處,就是手拎馬桶。
2013年,因種種原因,該地塊未能達到85%的籤約生效比例,不得不終止舊改。消息宣布時,不少居民流下失落的淚水。之後五年多,隨著時光流逝,許多事物也在改變。曾經帶頭上訪的居民,轉變為舊改志願者主力軍。「政策公平、公正、公開,不能說對自己有利的才算是公平。我們等不起了!」
2015年以來,虹口區共作出49個徵收決定,完成舊改居民4.3萬戶,收尾交地52塊。市區聯手、政企合作等新模式廣泛運用,極大推動了舊改進程。而舊改騰出的寶貴空間,正是北外灘開發之基與虹口的潛力所在。
舊改,是虹口最大的民生。同時,虹口也是上海老齡化程度最高的中心城區,北外灘的閃亮登場與老城區的溫馨妥帖,相互映襯、相互關照。
2018年最後兩個月間,虹口市民驛站也成了「網紅」。當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在託老所,一位86歲的獨居老人與習總書記握了3次手,激動地告訴總書記:「我在這裡生活非常好,這裡就是我的家。」
市民驛站是個怎樣的「家」?一樓社區食堂,一日三餐、每天開放,20元內吃得又香又飽;社區家庭醫生診所,科室齊全,老人們刷醫保卡配藥,十分方便;樓上不同的區域裡,老人們做手工、看書、唱歌、打康樂球,還有陪著孫輩一起玩耍的。
如今,市民驛站已經遍布虹口區的各個街道社區,各有特色。北外灘市民驛站第一分站,不僅服務老年人,還服務白領,星級酒店大廚不定期掌勺,甚至德國高管擔任起「周末輪值站長」,為有興趣旅遊的老人介紹旅遊英語。
外籍高管和社區居民一起參加北外灘市民驛站的活動
四
85後青年楊冰,把自己的兩次創業都放在了虹口——
第一次和程杭聯合創立的虎撲網站,發展成國內最大的在線體育社區;第二次創立的得物App,又一次成為國內最大的潮流網購社區。未來得物App的總部地點也選好了,就在北外灘。
看好北外灘發展的,當然遠不止楊冰。
作為目前上海中心城區唯一一塊可以成片規劃、深度開發的黃金地段,今年3月20日,新一輪北外灘發展規劃完成公示,這裡將被打造成為新時代都市發展新標杆、核心功能重要承載地、新發展理念實踐區。未來4平方公裡的北外灘,總建築將達到840萬平方米,展現和諧有序的世界頂級中央活動區嶄新形象。
這也意味著,北外灘新一輪大開發正式啟動。上海的發展需要新的增長點,虹口亦如此。
北外灘的規劃中,明確「一心兩片」總體格局:一心,即中部核心商務區,為高強度、高密度開發地區;兩片,即西部虹口港活力片區和東部提籃橋片區,為低層高密度空間格局;全域構建新舊融合、以人為本的公共空間網絡。力爭用「三年出形象、五年出功能、十年基本建成」。
「抓住這次機遇,北外灘將成為上海未來10至20年的發展標杆。」北外灘開發建設專家委員會特聘專家、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說。
一年來,虹口區成立北外灘開發辦、召開北外灘全球推介會、組建北外灘開發建設專家委員會、設立總師室、面向全球選聘北外灘集團高管和聘任制公務員、完成舊改徵收1萬戶……
「完成大量舊改之後,北外灘將結合現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對標世界一流的標準重塑,變為富有人文精神的現代化社區。」北外灘開發辦的一位工作人員形容:「這個過程就像把人的五臟六腑都翻出來,但不能直接拿掉,而是注入全新的靈魂,整好重新放回去。這個人也將脫胎換骨。」
上升到「靈魂」層面的北外灘開發,不得不面對一系列「靈魂拷問」:
北外灘開發,能否成為上海這座城市新一輪「起航」的起點?
通過30年開發開放,上海在浦江東岸樹立了世界城市中心。如今,上海的城市功能已和30年前大不一樣,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等都有很大發展。在市中心段有如此大的開發區域,是30年延續下來的又一個高潮的開始。
而與浦東當年的開發開放不同,在這樣歷史文化深厚的「非空白」藍圖上做規劃很有挑戰,如何讓歷史文化傳承成為新一輪開發的資源,是北外灘開發建設過程中的難點,但也是亮點。如何運用新的理念、政策、技術和手法,實現產、城、人的融合,歷史與現實的融合,中國與世界的融合,將是這場新開發的關鍵所在。
北外灘開發,如何體現國際視野和超前意識,創造出一個「未來城市」?
它並不只是高大上的形態,作為「全球雙千兆第一區」,不僅要有智能化的基礎設施,還要有24小時和全球對話的經濟活力,充分考慮人的活動、經濟活動以及與自然的和諧。要能夠成為最美城市會客廳,成為上海新名片,成為城市發展更新的一種新模式的開端。
而虹口乾部,也到了真正上考場錘鍊的時候。區裡幹部透露:「儘管遇到疫情,但我們這一年對接的國際國內大企業,比前兩年總和還要多!」「一直在學習,還是會感到本領恐慌。我們一方面學習浦東、深圳等發展經驗,另一方面掛圖作戰,做到日事日畢日清。」
正如區委書記吳信寶在北外灘開發建設動員大會上所號召的:「這是一次有血性的、必須成功的、勇站C位的出徵。」
北外灘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