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陳一良
12月2日,由青島市人民政府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民營企業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大會在青島舉行,會議發布了《數字經濟先鋒: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報告(2020)》及「2020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榜單」。
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中,來自中國和美國的獨角獸企業佔比達81.8%。中國企業數量和估值仍居世界第一,分別為217家和9376.90億美元,實現兩連冠。
無獨有偶,當地時間12月2日,美眾議院表決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法案要求,如果一家外國公司不能證明其不受外國政府控制,或者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無法連續三年對其進行審計,則該公司的證券將被禁止在美國交易所交易。
市場普遍認為,該法案主要針對中國企業。受此影響,部分熱門中概股出現跳水行情。有分析人士提出,科創板、港交所未來或將成為中國獨角獸企業上市的首選地。
幾乎在同一時間點發生的這兩個事件,讓諸多中國獨角獸企業成為了鎂光燈下的焦點。
崛起受益於國內巨大消費市場
《數字經濟先鋒: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報告(2020)》顯示,2020年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為217家,美國企業為192家,排名第三至第五的印度、英國和韓國,僅分別擁有19家、18家、12家。
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評價標準主要是,公司估值在70億元人民幣(10億美元)以上;擁有獨創性或顛覆性技術;擁有難以複製的商業模式;成立時間10年左右;符合現行政策導向,不存在重大負面輿情。
近年來,全球獨角獸企業的分布越發向中美兩國集中。
12月4日,對於獨角獸企業為何集中出現在中美兩國這一問題,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大會秘書長解樹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獨角獸企業的成長有六大內部要素,比如異質型企業家精神、獨創性或顛覆性的技術、難以複製的商業模式和持續的資本賦能等。
另外,獨角獸企業在一個國家的成長還需要兩個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那就是較大的市場容量和良好的創新生態。
「無論從人才、研發,還是從資本、政策角度看,中美兩國的創新生態都具有全球競爭力。」解樹江說。
解樹江提出,從獨角獸企業成長的六大內部要素和兩個外部條件來看,「全球主要國家中,中美兩國顯然是最有益於獨角獸企業成長的,兩國在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中雙強鼎立的格局在短期內不會改變。」
解樹江認為,中國獨角獸企業的快速發展,首先應歸功於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
據海關數據,中國已連續10年保持世界第二大進口國地位。在新冠疫情影響之下,2020年1至10月,中國進出口總額達25.9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在11月29日舉行的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上表示,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40萬億元人民幣,相比2015年增長42%以上,中國即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品零售市場。
科創板、港交所或將成為中國獨角獸企業上市首選
在獨角獸企業成長過程中,資本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高投入和高風險決定了科技創新企業必須藉助資本的力量實現成長,資本的支持是科技創新企業從初創公司跨越成為獨角獸,進而登陸資本市場的關鍵要素。」解樹江說。
《數字經濟先鋒: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報告(2020)》顯示,在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的投資中,美國投資機構一共投中了489家,中國投資機構投中了356家,兩者差距較為明顯,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和紐交所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是中國獨角獸企業上市的重要選擇,大量美國投資者藉此分享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果實。
據2020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數據顯示,最近一年上市的31家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中,有13家選擇了在納斯達克進行上市,9家在紐交所上市,合計佔比71%。美國資本市場受到了包括中國獨角獸企業在內的全球企業的青睞。
然而,受中美企業上市政策變化的影響,未來或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獨角獸企業轉向中國資本市場。
在12月2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針對美國眾議院本周可能會通過關於限制中國公司在美上市的議案的提問,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在資本市場已經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有關各方開誠布公地加強跨境監管合作,就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等議題來加強對話和合作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我們堅決反對將證券監管政治化的做法。我們希望美方能夠為外國的企業在美國投資和經營提供公平公正的環境,而不是想方設法設置層層障礙。」
當地時間12月2日,美眾議院表決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該法案中有條款要求中國在美上市公司證明其不受政府控制,並按美國法律要求提供審計工作底稿。已經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如不遵守該法律,可能會被美國證券監管機構以違反美國法律為由責令摘牌。
對此,解樹江認為,美眾議院表決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具有政治性,歧視性和不確定性。
首先,該法案有明顯的政治性,有強制中國公司從美國證券市場退市的意圖,而非基於證券監管的專業考慮。
其次,該法案有歧視性,專門針對中國公司。從法案內容來看,該法案對外國發行人提出的額外披露要求,包括證明自身不被外國政府所有或控制,披露董事會裡共產黨官員姓名、共產黨黨章是否寫入公司章程等,具有明顯的歧視性。
再者,該法案會影響投資者對在美上市公司運營前景的判斷,公司的市值管理、公司的價值評估都會受到法案可能產生的不確定性的影響。
「該法案會讓部分隱形獨角獸企業放棄在美國上市的優先考慮,進而選擇在中國的資本市場(科創板、創業板和港交所等)上市,這勢必對美國資本市場會產生消極影響。來自中國的上市企業是美國股票市場最重要的外國上市公司群體之一,總市值超萬億美元。來自中國的上市公司數量的減少,將會削弱美國資本市場的競爭力。」解樹江說。
解樹江提出,該法案或將對中國資本市場產生積極影響。
「2020年上半年,上交所IPO募集資金154億美元,全球排名由去年同期第五名躍升至第二名,與第一名納斯達克相差僅8億美元。此外,深交所排名全球第五,IPO募集資金39億美元。越來越多的隱形獨角獸企業和獨角獸企業選擇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市,這將進一步增強中國資本市場的競爭力,並讓廣大的中國投資者分享科創企業成長的成果。」解樹江說。
獨角獸企業如何登陸科創板
科創板定位於科創企業的上市,其在退市、股權激勵、持續督導等方面均結合科創企業的實際情況作了差異化的調整,這大幅度提升了其在資本市場的吸引力。
從2019年7月22日開市至今,科創板已吸引170餘家企業上市,總市值超2.8萬億元,其中就有4家2020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
12月2日,接近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知情人士王平在2020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大會上表示,上交所對希望登陸科創板的企業有下面四方面的要求,分別是符合科創板定位、符合科創板發行條件、符合科創板上市條件、符合科創板信息披露要求。
從行業領域來看,科創板主要重點支持6+1行業領域,即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以及符合科創板定位的其它領域。
王平指出,3月27號證監會和上交所推出了科創板評價指引,產生了一個量化指標以幫助企業判斷自身是否符合科創板上市要求,具體指標體系分為3項常規指標和5項例外條款,企業只需符合3項常規指標或者5個例外中的一項就符合科創板上市的前提條件。
「三項常規指標,主要指最近三年的研發投入佔三年累計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或者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六千萬以上,軟體企業由於研發投入較高,所以要求10%以上。第二是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要達到5項以上,軟體企業除外。最後一點是企業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 20%,或者最近一年企業營業收入達到三億元。」王平說。
針對5項例外條款,王平解釋,5項例外主要指發行人擁有的核心技術經國家主管部門認定具有國際領先、引領作用或者對於國家戰略具有重大意義;發行人作為主要參與單位或者發行人的核心技術人員作為主要參與人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並將相關技術運用於公司主營業務;發行人獨立或者牽頭承擔與主營業務和核心技術相關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發行人依靠核心技術形成的主要產品(服務),屬於國家鼓勵、支持和推動的關鍵設備、關鍵產品、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等,並實現了進口替代;形成核心技術和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含國防專利)合計 50 項以上。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科創板註冊制審核上升到2.0,也就是「一個不變和四個變化」。
王平介紹,「一個不變是指以信息披露為核心不變,這也是註冊制的應有之意,四個變化,是指註冊制審核變得更精準,更高效,更務實,更協同,這是審核經驗提升的必然結果。」
自從開市以來,科創板創造了中國資本市場多個第一:第一家「科創板+H」公司上市,第一家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第一家無收入無盈利公司上市,第一家紅籌回歸公司在科創板上市。
王平提醒獨角獸企業,科創板發行條件比較簡單,但在實務過程中仍然涉及到比較繁雜的內容,他建議,「企業要找券商、會計師、律師進場對企業經營進行較早的規範」。
「上交所有完善的企業服務體系,專門設立了發行上市中心,給企業提供專業化、全程式的服務,這也是一種公共服務,希望能培育一批優質的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王平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王平」為化名)
責編:楊百會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