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彩娜 陳軍君
日前,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在合肥經開區揭牌。與此同時,兩年前開工建設的研發中心竣工落成,新的製造基地開工建設,將建設規模更加完備的純電動車型工廠,最大年產量預計可達35萬輛。
這僅是合肥經開區產業經濟發展增速加碼進程中的一道縮影。進入四季度以來,合肥經開區獲批中部地區唯一「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蟬聯「國家級經開區綠色發展最佳實踐園區」……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經開區塊的啟動,賦予合肥經開區全新的想像空間。
善借自貿區建設東風
以往,合肥經開區一直被視為安徽第二產業最具活力的區域。隨著今年9月安徽自貿試驗區的獲批,自貿試驗區正在成為合肥經開區的新標籤。
合肥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張露表示,憑藉「一園四區」,合肥經開區將加快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和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勇當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的核心區、合肥建設產業創新中心引領區的先行者,全力打造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聚區。
搭乘自貿建設東風,合肥經開區激發出全新的稟賦與經濟活力。數據顯示,今年1—8月,合肥經開區外貿產業穩步增長,全區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314家,共完成進出口總額88.6億美元,同比增長12.9%,高於全國平均增速16.5個百分點,佔全省(493.1億美元,增速8.9%)、全市(238.3億美元,增速14.9%)的比重分別達到18%、37.2%。
正如合肥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秦遠望所言,合肥經開區將「開啟自貿時代大建設」。「自貿時代」的合肥經開區是一個更加開放和充滿活力的經開區,充分發揮先進位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優勢,開展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打造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聚區、產業創新中心引領區、對外開放樣板區。
唱響科技創新最強音
「如今,自貿試驗區建設的舞臺更寬廣了,我們要思考怎麼去跳舞、歌唱,把科技之舞跳得更好看,把科技創新主旋律譜寫得更出彩。」合肥經開區科學技術局(數據資源局)局長邵志理表示,「十四五」時期將以「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為主線,圍繞產業、創新、新城三大功能,實施科技創新發展。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是自貿試驗區建設制度創新的核心舉措之一。合肥經開區明確提出,將創新大院大所合作模式,引入市場化機制,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我們要充分把制度的紅利利用起來,然後在這個層面上去更多地先行先試,突破性地創新。」邵志理介紹稱,「十四五」時期將進一步提高創業服務能力,新建一批孵化加速載體,聯合區內高校建設一批創客空間,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加速器」,支持社會資本利用閒置廠房、辦公樓宇改造建設孵化載體。
具體而言,合肥經開區將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深化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哈工大機器人創新院建設,鼓勵研究院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等方面發揮作用,鼓勵企業與高校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領域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未來實驗室等新型研發機構。
邵志理透露,初步計劃圍繞雙湖科創圈打造明珠廣場生物醫藥研發核心區、環翡翠湖科技創新驅動輪、環南豔湖新興動能培育輪、繁華大道科創服務帶、錦繡大道產業育成帶和產城融合多功能片區,高水準規劃新興產業孵化加速新高地。
強化科技金融支撐力
緊緊抓住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新一輪黃金機遇,合肥經開區提出「創新改革任務20條」,從科技金融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等重點領域加快推動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
其中,推進科技金融創新,就包括擴大高企貸、科技貸、創新貸等應用範圍,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重點開發適合科技型初創企業的泛金融類產品及融資模式。
事實上,近年來,合肥經開區科技金融支撐功能日益增強。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合肥經開區設立了基金大廈,成立5億元科技創新發展引導基金,新設立、參股及引進基金共36隻,基金總規模達1190億元。同時,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模式,建立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推出「科技貸」「出口退稅貸」「政保貸」等創新金融產品,搭建了一站式金融服務平臺,暢通銀企對接渠道,現已有16家金融機構入駐平臺。
「『十四五』時期,我們將進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支撐體系。」邵志理表示,將吸引創投機構加大對本地科技型初創企業投資力度,鼓勵區內大企業開展天使投資,打造項目與創業資本對接平臺。同時,支持科技金融產品創新,推進商業銀行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高新貸」「科技貸」等金融產品服務,探索科技保險產品創新。推進企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建立上市和掛牌企業後備資源庫,開展準上市企業需求調查與輔導,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掛牌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