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白宮10天3次打臉川普 美總統「先硬後軟」有先例
資料圖:環太平洋軍演多國艦艇正在航行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美國白宮發言人厄內斯特12日表示,美國仍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因為「美國總統歐巴馬政府從來沒把臺灣當作(與中國談判的)籌碼」。把臺灣當籌碼,也不符合臺灣的利益。
有記者問,美國新當選總統川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再次提到與臺灣領導人蔡英文通電話、並質疑美國為何要受「一中政策」束縛,白宮如何評論?
厄內斯特回應稱,在歐巴馬政府的領導下,美國仍堅定信守「一中政策」,這也是美國歷屆兩黨政府都實行的政策,不只美國從中受益。「還有一個理由就是,歐巴馬政府不把臺灣及『美臺關係』視為籌碼,臺灣是美國的夥伴」。
他表示,臺灣是美國第九大貿易夥伴,並暗指川普這種「討價還價」的方式,不符合美國的利益最大化,「當然,也很難符合臺灣的利益」。
厄尼斯特稱,美國持續奉行「一中政策」,能讓美臺雙方有緊密的夥伴關係,也能讓中美兩國保持建設性的關係。
他指出,美國和中國不是每件事情都有共識,但氣候變化協議、伊朗核問題及朝鮮核問題,沒有北京方面的參與和合作,美國無法就上述議題取得進展;而如果在」一中政策「上加劇雙方的緊張關係,這類共識將很難達成。
美國方面稱,「一中政策」是基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及「與臺灣關係法」。而中方所堅持的「一中原則」僅涵蓋「三個聯合公報」,中方長期以來批評美國所謂的「與臺灣關係法」,也就此與華盛頓交涉多年。
據此前報導,12月11日,川普在接受美國媒體福克斯的採訪時聲稱:「我充分了解『一個中國』政策,但我們為什麼要受制於『一個中國』政策呢?除非我們能在其他一些事物上與中國達成交易,比如貿易。」
早前報導:
12月2日,針對「川普與蔡英文通話」,美國白宮重申,美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長期政策立場沒有改變,美國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
12月5日,美國白宮發言人歐內斯特在5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就美國當選總統川普與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通電話一事,現任總統歐巴馬政府正與中國政府進行接觸。歐內斯特稱:「歐巴馬政府正與中國政府進行接觸。美方在2次電話中清楚表明,我國堅持已經實行40年的『一個中國』政策。」
臺媒:川普嗆中國不稀奇 美總統向來「先硬後軟」
據臺灣「中央社」12月12日報導,美國候任總統川普最近不但接聽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電話,更質疑是否須再受「一個中國政策」束縛,連連展現對華強硬態度,但歷史學者指出,美國總統對中國往往是先硬後軟。
美國媒體《華盛頓郵報》認為,這通電話是美國改變新策略的開始,將與中國臺灣交往,並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
不過,「中央社」援引歷史學家的話稱,這通電話固然前所未見,但對中國擺出強硬姿態則不然,幾十年來,歷任美國總統上任時幾乎都對中國發出相當負面的言辭,但接下來的作法通常都可以預料得到。
約翰霍普金斯高等國際研究學院中國部主任藍普頓說,美國政治人物對中國放狠話的傳統由來已久,但「當他們擔任公職時,會發現若是要維持原先態度,會造成非常大的害處」。
以前幾任總統為例:
裡根總統(Ronald Reagan)
裡根1981年就職時,美國與中國關係原已不佳,他在選戰期間曾痛批當時的總統卡特在1978年與臺灣斷交而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作法,他一再承諾當選後會恢復與臺灣的「官方關係」,以及達成新的武器交易。
不過,裡根上任後,卻與中國開展了比以往更密切的關係,美國軍方官員首度與中方官員會晤,而且美國開始出口「軍民兩用科技」給中國軍方,包括魚雷與直升機等。裡根更在1982年與中國籤署「八一七公報」,同意逐步減少對臺軍售。
柯林頓總統(Bill Clinton)
柯林頓在競選期間以譴責中國政府聞名。他承諾會迫使中國改變。
但柯林頓也很快面臨美國企業對這項策略的強大反彈,因為商界擔心這會引發貿易戰,他後來退讓,最後不但延長中國的貿易最惠國待遇,還協助中國談判進入世界貿易組織。此外,柯林頓在1998年還提出對臺「三不政策」,即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支持臺灣加入任何必須以國家名義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
小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
小布希在選戰中曾表示中國是美國的「競爭對手」,不是「戰略夥伴」。但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到恐怖襲擊後,他發現需要中國支持他發動的全球反恐戰爭,因此態度丕變,形容美國與中國建立了「坦率和具建設性的合作」關係。
歐巴馬總統(Barack Obama)
現任總統歐巴馬就和將接替他的川普一樣,在競選時承諾會把中國列為外匯操縱國,但後來也改變態度,甚至避免與分裂中國的「藏獨」分子達賴喇嘛的會面。
藍普頓表示,川普似乎可能成為大不相同的美國總統,他與蔡英文通電話,也許是超越以往的外交突破,但川普絕對不是第一位對中國先硬後軟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