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大師胡金銓筆下的老鄉老舍:大作家骨子裡其實是個小市民

2020-12-12 海右讀書

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無疑是大眾最喜愛的作家之一。

胡金銓

在海內外眾多研究老舍的著作中,武俠導演胡金銓1977年所寫的《老舍和他的作品》是很特殊的一本。與老舍同是北京人的胡金銓,認為老舍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點——「安於現狀,不做過激的事情」,他稱之為「北京人」。

這本書是胡金銓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發表在《明報月刊》上的文章集結而成,此次後浪公司重新出版,收錄了部分此前從未發表過的遺漏篇章。在本書中,作者呈現了一個既是大作家,也是小市民的老舍。

一本寫「小市民老舍」的書

《老舍和他的作品》的作者是已故電影導演胡金銓。胡金銓和老舍同為老北京,都愛好書畫曲藝、民俗文化。作為同鄉,胡金銓喜歡讀老舍的小說,創作電影時也曾受其影響。1973年到1975年,胡金銓在《明報月刊》上發表了研究老舍的系列文章,而後集結成書,即為《老舍和他的作品》。此次再版收錄了此前的遺漏篇章。

在後記中,胡金銓寫明了研究老舍的初衷。當年,他看到《明報月刊》上發表的許多寫老舍的文章都有錯誤,總編輯胡菊人遂向他約稿寫老舍。1973年到1975年,胡金銓遍尋英美圖書館,爬梳文獻搜集關於老舍的資料。

在本書中,胡金銓展現了老舍這個大作家身上「小市民」的一面。1920年,21歲的老舍擔任北京學務局的北郊勸學員,每天除了少量的工作,就是參加無聊的應酬,他學會了抽菸、喝酒、打麻將。因為公事清閒,老舍整天豪飲,通宵打牌,聽戲,學戲,上雜耍園子……時常喝得酩酊大醉。這種荒唐的生活一連三年,老捨身體被掏空,還大病一場。病好後除了打牌,抽菸和喝酒的愛好都沒戒掉,直到晚年也是如此。

老舍

老舍有個習慣,喜歡誇大自己的窮困。1929年,老舍週遊歐洲後,在馬賽港上了法國遊輪,據他自己說:「當時手裡的錢只夠到新加坡,而且想去看看南洋,於是就坐三等艙到了新加坡。」這話讓人難以置信,很難想像當時經濟並不窘迫的老舍會不準備好回國的川資。另外坐三等艙也不可信,因為法國遊輪的三等艙餐廳裡是不會給客人預備菜單的,而他曾說自己因為看不懂法文菜單而「吃了死貓」。1949年,老舍從美國回國前向朋友「哭窮」。可是到了舊金山,他坐的卻是「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的特等艙。朋友送他上船,老舍解釋自己身體不好怕吵鬧,需要一個單人房間。

「北京小市民的特點是本分、窩囊、有正義感,但好耍小心眼、自私、好面子,在適當的情形下也幫助別人。做事任勞任怨,但無進取心。無論在哪方面都沒有驚人的成就,可也不做大惡。老舍具備了這些特性。」胡金銓如此評價老舍。

在英國參與翻譯《金瓶梅》

1924年秋天,老舍到了英國,就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中國語講師,當時學校中文系的主任是教過宣統皇帝英文的莊士頓。以老舍自己的說法,他遠渡重洋去就業是為了學英文。

第二年春天,老舍在東方學院遇到了艾支頓。艾支頓是一名有才華的翻譯家,他的英文寫得非常漂亮,拉丁文、德文、法文也都不錯。他寫過幾本講教育的書,內容一般但是文字相當美。艾支頓經濟情況並不好,可是也愛買書,愛「喝兩盅兒」。老舍的性格和他差不多,兩人一見如故,成了莫逆之交。隨後,兩人索性合租了一層樓,由老捨出房租,艾支頓供給飯食,並且彼此交換知識。這麼一來,從1925年春到1928年夏,老舍和艾支頓夫婦在一層樓上同住了三年,不但成了好友,還合譯了《金瓶梅》。

按照老舍的寫作習慣,每篇作品完成之後,往往要寫一篇「創作經歷」之類的文章,卻唯獨沒有提到翻譯《金瓶梅》。胡金銓推測,可能是由於那種「北京 人」的性格,覺得翻譯參與翻譯「不太健康」的這種小說有點不好意思。

可是艾支頓就不同了,他這部四大冊的譯作於1939年正式出版,書出得十分講究,四大厚本,綠色羊皮面,燙金脊。書的扉頁上鄭重地寫著一行字:「To C. C.Shu My Friend」,即「獻給我的朋友——舒慶春」。在「譯者注」中艾支頓還這樣寫道:「我在此特别致謝舒慶春先生。舒先生是東方學院的講師,如果不是他協助我完成這部書的初稿,我當初根本沒有勇氣接受這件翻譯工作。」不過由此也可以看出,翻譯工作以艾支頓為主,老舍從旁輔助,並且接受艾支頓支付的稿酬。至於拿了多少稿酬就不得而知了。

老舍對《金瓶梅》的評價很高。1946年在美國的一次演講中,老舍說它是「明代最傑出的白話小說」。「在我看來,《金瓶梅》是自有小說以來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現在,學術界普遍認為,《金瓶梅》英譯本的故事是英中兩國文化交流史上一樁非常有趣的事情,也是老舍旅英五年裡無意之中留下的一個重要足跡。

對濟南的複雜感情

1930年秋天,老舍接到山東齊魯大學的聘書。這年年底,老舍帶著新婚夫人胡絜青和男僕老田來濟南上任。

老舍以前沒來過濟南,但認為這座文化古城應該是人傑地靈,更何況山東還是出聖人的地方。然而一下火車老舍大失所望:車站上又髒又亂,人擠人,不管男女,嘴裡都是大蔥味兒。這在老舍的《到了濟南》一文中記載。老舍一家好不容易擠出車站,喘息未定,就有一大群馬車夫上來搶生意,老舍看到個個都是馬瘦車破。其中一名車夫不由分說就把他的行李搬上了車,老舍一討價還價,車夫就把他的行李全扔到街上去了。幸好這時候有個自備馬車的朋友來接他,老舍一家才車馬顛簸地到了學校。

看到齊魯大學的校園之後,老舍才轉憂為喜。齊魯大學校園廣闊,環境優美,遍植花草樹木,教授的住宅是密林深處散建的一幢幢獨立洋房,臧克家訪老舍時嘆為「世外桃源」。這恐怕是老舍一生最好的住宅了。當時雖然國難當頭,老舍住在美國教會庇護下的校園裡,像是遍地烽火中的一個小花園。在這裡,他寫作、研究學問、種花、養貓、養狗、養金魚。內有賢內助主中饋,外有老田應門灑掃。也是在這裡,他的大女兒和二兒子相繼出生。這期間學者寧承恩來看他,稱老舍「滿面春風」。

老舍到了濟南後,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大明湖》,故事以「濟南慘案」做背景,敘述幾個貧苦男女在亂世中的悲慘遭遇。據稱這部小說裡沒有諷刺和幽默,只有殘酷的事實。大明湖完稿之後,老舍請同事張西山校了一遍後寄給《小說月報》,沒等排好版,「一·二八」滬戰爆發,商務印書館中了炮,原稿焚毀。這篇小說除了張西山,只有鄭振鐸和徐調孚看過。後來老舍又寫了一個中篇《月牙兒》,採取了《大明湖》中的一個片段。

據胡金銓考證,老舍的文章中散見著「天氣太熱」「市區髒亂」「老百姓愚昧蠻橫」這些說法,但他對濟南的名勝比較欣賞,又寫作《大明湖之春》《濟南的冬天》《趵突泉的欣賞》等感情真摯的描述濟南優美風景的文章。可能猶如作者分析老舍性格中的矛盾面,所以才對濟南這座城市也是又喜又厭的複雜情感。

作者: 徐敏

編輯: 任曉斐

實習生:田曉月 潘文琪

相關焦點

  • 老舍與新文學的雙贏,老舍的大眾文化意義
    老舍之所以能以不同於其他文豪的風格而與新文學雙贏,應該說,他文字裡的大眾文化意義功莫大焉。老舍如此"亮眼",是值得我們深思並總結的。1.老舍,特立獨行的大師"五四"新文學的三巨頭,魯迅、郭沫若、茅盾,身份標識為新文學的"開創者"。
  • 從《老張的哲學》看老舍如何表現與批判「市民社會」
    生於斯長於斯,長期居於市民階層,對北京風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熟稔,使老舍在創作「市民題材」作品時如魚得水。本文以老舍早期作品《老張的哲學》為例,從故事情節、表現手法和批判意義三個角度入手,分析一下老舍是如何表現與批判「市民社會」的。
  • 老舍筆下的遺風陋俗:前行之礙與精神重負
    但是老舍戳穿了張大哥手中的「法寶」,其實是敷衍和湊熱鬧,作家對這個人物身上體現出的俗氣凡庸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他熱心奔走,把同事老李的妻子從鄉下接到城裡來安家。他從來沒有說過得罪人的話,自認為是一切朋友的「導師」。
  • 重度茶飲患者老舍的自白:《戒茶》!
    小約是個茶痴,又極愛文字,因此,只要發現跟茶相關的文字,小約都會習慣性看看。最近,通過一篇《戒茶》,小約認識了一位幽默的文學大師——老舍。雖然茶痴大咖小約近來介紹過不少,最有趣的卻莫過於這位。老舍的《戒茶》,分明是一位斷不得茶的重度茶癮患者,對吃不起茶的控訴。文中那濃濃的怨念,實在是讓小約忍俊不禁。老舍先生自述「咖啡、豆蔻、汽水、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茶之於老舍,就如同咖啡之於巴爾扎克。
  • 這部40年前的武俠電影,至今仍被仰視
    那麼在武俠電影的「江湖」中,同樣的位置上,坐著的人便是胡金銓。這位內地出生的香港導演,他在當年佔據著香港電影大半壁江山的邵氏電影成名。在上世紀60年代末,胡金銓憑藉執導的全新武俠影片《大醉俠》和同為「邵氏四大導演」的張徹,一起揭開了華語武俠電影的新篇章。
  • 老舍民俗書寫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自 1979 年鄧友梅《話說陶然亭》在京城出版以後,引起文壇的轟動,京味文學的創作就呈現一發不可收之勢,有二十餘位北京作家先後對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熱誠,他們站在京味文學大師老舍的肩上,以一種整體的形象和實力向社會展示了輝煌的實績。
  • 老舍筆下的「騙子」又來了!國家大劇院製作《西望長安》線上賞劇
    阿龍、方旭、高曉攀演前導賞 走近老舍和他的《西望長安》老舍是我國著名的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也是一位極「高產」的戲劇家。他一生創作話劇作品約27部,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代表作當屬話劇《龍鬚溝》和《茶館》,而在這兩部作品之間,老舍還創作了一部五幕諷刺喜劇——《西望長安》。在當晚的演出前,主持人阿龍、戲劇導演、編劇方旭和嘻哈包袱鋪班主高曉攀一同來到小劇場舞臺,三位曾與「老舍」結緣的嘉賓紛紛聊起了老舍作品裡的北京城和他筆下的人物群像。
  • 其實老舍早早就告訴了我們改造國民性的教育目的
    而良好的教育所培育出的健全人格,老舍在其作品中進行了充分的刻畫,老舍希望未來國民能夠如自己筆下的人物一樣,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勇敢自由,並且具有強烈的國家認識,愛自己的祖國,這樣未來中國才會真正的強大。
  • 老舍筆下的人力車夫,每個人都在用力活著,只是誰也沒逃出輪迴
    老舍筆下的人力車夫就是如此,《駱駝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和現在的很多青年作家的作品不同,《駱駝祥子》看似寫祥子的悲慘命運,實則是反映人力車夫的命運。人力車夫是存在於近代中國將近一百年的一個職業,在百年前的中國,城市的大街小巷最多的就是人力車夫,他們拉著小車行走在大街小巷,如牛馬般拉著車子前行。
  • 舒乙談父親老舍:他與齊白石像俞伯牙和鍾子期(圖)
    昨天,「人民的藝術家——老舍、胡絜青藏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首次完整地呈現了老舍、胡絜青夫婦所作所藏的200餘件書、畫、印、硯,全方位展示了兩位先生的鑑藏眼光和收藏理念。殊為難得的是,其中絕大部分作品是老舍先生與畫界大師交遊的見證。「不僅僅是一件藏品,更重要的是每一件作品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他們的兒子舒乙先生把老舍與大畫家之間的友情比喻成「俞伯牙與鍾子期」。
  • 老舍《斷魂槍》:清末,瘦弱的老人進屋挑戰,沙龍反應令人欽佩
    當時,沙沙龍鏢局是個大人物,現在鏢局已經解散了,他沒有別的本事,只好在廟會打工謀生。他向大家吹噓大師的沙子龍「一腳把人能踢到房上去」「一拳砸倒了個牛」是胡說八道,然而他想提高自己的地位,並刺激他的主人繁殖江湖。當外國鬼子來到北京,到處都是混亂,生意也不好辦,王三勝的攤位不像隔壁敲鑼打熊那麼熱鬧。
  • 傅光明:老舍的語言與幽默
    主題:首圖講壇——老舍的語言與幽默主講人:傅光明(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一般我們喜歡老舍的讀者都會給老舍貼上三個標籤,或者說,我們是從三個維度來認識老舍。一個,我們會說老舍是語言大師。一個,會說他是幽默大師。還有一個,認為老舍先生是我們心目當中的人民藝術家。
  • 中國武俠電影歷史上的十大經典對決
    NO.9《黃飛鴻》倉庫大戰武俠電影的發展在胡金銓和張徹時代之後再度陷入瓶頸。雖然在兩位大師的努力下武俠片已脫離低級趣味而登堂入室,然而大部分人對這一片種的看法,還是不離於打打殺殺而已。徐克的《黃飛鴻》拍攝於世紀末的普遍惶恐之中,在技術與精神層面都將武俠電影再度提升到新的高度。
  • 老舍先生的經典語錄賞析
    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趕集》等。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樸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
  • 「設若始終在國內,我不會成了個小說家」 老舍在英美的日子
    老舍與夫人胡絜青、小女兒舒立。(東方IC/圖) 「這不是個農業國!據老舍之子舒乙考證,他僅在一次於美國發表的演講中提過這個英譯本,並稱讚《金瓶梅》是「明代最傑出的白話小說」。1954年,老舍更否認自己曾從事過翻譯工作,即便他的譯作有二十五六萬字。 埃支頓交遊廣闊,令老舍窺見倫敦底層社會。一位年輕工人,談吐很好,卻時常失業,是個社會主義者。有個可愛的小老頭,通曉好幾門語言,但找不到工作。
  • 在時代謝幕後,窺一眼那些鮮為人知的臺灣武俠電影輝煌
    20年代初期,上海先有武俠片熱潮,出現如《火燒紅蓮寺》等經典作品;二戰後,香港粵語武俠片風潮興起,出現」黃飛鴻、方世玉」等熱門正派角色形象;再至60年代,影視名家胡金銓、張徹等人又創高峰。武俠片之歷史豐富,難以簡述概括。當代華語電影大師,多有武俠夢。
  • 這是武俠電影最珍貴的一本書
    01胡金銓 述 / [日]山田宏一 / 宇田川幸洋 著武俠電影宗師胡金銓唯一口述自傳詳解如何借用中國傳統戲曲、古典詩詞、民間風俗獨創具有東方意蘊的武俠電影語言全書採訪形式借鑑了《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沿胡金銓漂泊四海的傳奇人生與創作生涯,詳解其導演觀念與手法,深入追問他在歷史文化方面的獨特見解、對社會萬象的諸多思考,為讀者還原了一個完整的文人導演全貌,是一本走入胡金銓武俠電影世界的必備讀物。
  • 上映6天被下架,胡金銓最後一部武俠片,卻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
    但在1992年,藝術大師胡金銓卻罕見地拍了部商業奇幻武俠片《畫皮之陰陽法王》,甚至請來了王祖賢、鄭少秋、洪金寶、林正英等一眾明星大咖助陣。然而這樣一部集合明星陣容的作品,卻未能取得成功,在香港僅上映6天便被撤下,最終票房定格在132萬港元。
  • 功夫武俠電影90年:邵氏武俠,李小龍真功夫,徐克翻拍均成經典
    本文簡要介紹功夫武俠電影的發展歷程,並以60年代到90年代三個黃金時期為重點,闡述功夫武俠電影在不同時期呈現的特點以及取代的成就。60年代之前,武俠電影重特效和鏟強扶弱60年代之前,中國武俠電影是什麼樣,周星馳和徐浩峰曾這兩位功夫片迷用各自的作品進行了致敬。
  • 《二馬》:從北京到倫敦,不變的是老舍對中華民族的深厚愛意
    老舍是中國現代小說家,他一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幽默的文風與通俗易懂的「京腔」是他作品的兩大特色。熟悉老舍作品的讀者都知道,他的小說多離不開市民生活與「北京」。《二馬》是老舍早期三部長篇小說中的翹楚,它的創作背景同《老張的哲學》和《趙子曰》相比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