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做午餐監督員;用攝像機鏡頭記錄下學校食堂師傅們日常工作的一天,拍攝食育紀錄片……長寧區中小學校以不同形式,倡導學生節約餐食。
安排學生擔當午餐監督員「同學們,午餐時間到了,讓我們洗淨雙手、排隊取餐、安靜用餐,遵循光碟行動,做一個愛惜糧食、文明用餐的陽光少年。」
每天中午11點45分,是學生用餐時間,哈密路小學的廣播都會播放這樣一段內容。
隨著廣播響起,每個班級都會有2名午餐監督員起身,換上學校為午餐監督員準備的服裝,一頂小帽子、一個圍兜、一副袖套,站在餐盒旁,提醒學生有序排隊,分發午餐。
隨後校園廣播內播放輕音樂,讓學生們安靜的享用午餐。待學生全部用餐完畢,午餐監督員回收午餐盒,如發現個別學生的餐盒內還剩餘有飯菜,監督員會提醒該學生,回到座位再將剩餘飯菜吃完。
該學校副校長湯蕾告訴記者,學校從2017年開始變設立午餐監督員的小崗位,每個班級2個名額,有些班級是指定的2名學生,有些班級則是輪流讓學生做監督員。學
校還給學生特製了午餐管理員的服裝,每個年級的服裝顏色不同,有紫、綠、黃、藍、紅,5種顏色。
學生在就餐過程中評選出餐桌文明小使者,開展餐桌文明志願服務行動,勸導就餐師生文明用餐;組織教師開展文明餐桌監督檢查,及時批評不文明的餐桌行為,老師會給光碟的孩子拍照片,發送到家長群,朋友圈,進行表揚。
除此之外,學校以「小小餐桌講文明」為主題,開展文明餐桌的系列活動。三至五年級每個中隊都開展「文明餐桌行動」為主題的十分鐘隊會。
通過隊會活動的教育,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啟發,逐漸懂得營養和愛惜糧食的重要性,懂得節約糧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學校還利用每周四的布穀鳥廣播時間,設立專門的「餐桌禮儀和文明」欄目,向全校師生宣傳餐桌禮儀和文明用餐的習慣。
大隊部還向全校師生發出了倡議,通過「小手牽大手」的方式,將「文明餐桌」理念通過學生帶給家長,帶入家庭,影響更多的家庭參與進來,並參與節糧書籤的製作,擴大學校教育的輻射作用。
學生走進後廚 拍食堂紀事作為長寧區行為規範示範校,復旦初級中學在食育的禮儀規範等方面,制定了《復旦初中學生用餐禮儀規範》、《復旦初中午餐管理要求》等常規管理制度。學校結合每年的「世界糧食日」,開展相應的「愛糧節糧」教育活動。
去年6月,大隊輔導員凌怡老師帶領隊員們進入學校食堂探訪,用攝像機鏡頭記錄下了學校食堂師傅們日常工作的一天,讓隊員們充分了解到午餐的製作過程,並拍攝了食育紀錄片《大鍋菜的味道》。
「食堂紀實」是該片的核心點。
對於學生來說,他們從未進入過食堂後廚,而拍攝期間的真實體驗,讓他們深受教育。
他們凌晨五點來到學校,一早的切配工作、中午的打菜分飯、搬箱運輸等。
通過拍攝製作紀錄片,同學們親眼見證了洗菜師傅要用4個洗滌槽,來回漂洗數次。他們還了解到,每塊大白菜需被橫批成28片,再切細絲。此外,食堂師傅們還需要分裝600多份盒飯。同學們感受到了食堂後廚師傅每天工作的艱辛。
食育紀錄片製作完成後,學生發展部利用德育課時間,在全校進行了播放,全體班主任和全體學生進行了觀摩。
此外,通過「學燒一盤菜餚」的活動設計,讓學生真實體驗了生活中識菜、買菜、洗菜、切菜、燒菜的全過程。
學生、需要和家長逛菜場(超市),找出至少三種以前不認識的食材並了解它的日常烹飪方法,再從菜的顏色、形態等方面挑選出新鮮優質的食材,並說出它們的營養價值和選擇這些食材的原因,回到家後洗菜、切菜,最後記錄烹飪過程,撰寫感受體會。
今年春季開學,學校組織學生4人一組為單位,將每個班級中午用餐的剩飯剩菜進行稱重測量,做成表格,估算出平均每個人浪費的量進行統計,這一做法也將在今年9月開學後繼續延續。
同時,學校各班級積極提倡在午餐時「吃多少盛多少」、「光碟行動」等節約糧食的行為,在社會實踐外出活動中,提倡自帶午餐「分享不浪費」,讓節約糧食成為一種習慣。
學農時倡導餐食節約華師大附屬天山學校每年都會組織高二學生學農活動。
去年,高二年級180名同學遠赴大東海青少年實踐基地參加為期5天的學農活動,種菜、洗菜、磨豆漿、自己砍柴燒飯,包餃子。
通過自己挖坑、播種、種植、澆水糧食作物,讓同學們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
學農期間每日三餐必須光碟政策,吃多少盛多少。同時開展「愛糧節糧」為主題的年級黑板報宣傳評比,同學們通過此次活動對糧食的寶貴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