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公園遇見一高大樹木(見下圖),走近一看銘牌,好特別的名字。
查資料得知,臺灣相思(學名:Acacia confusaMerr.):常綠喬木,高6-15米,無毛;枝灰色或褐色,無刺,小枝纖細。苗期第一片真葉為羽狀複葉,長大後小葉退化。頭狀花序球形,單生或2-3個簇生於葉腋,直徑約1釐米;總花梗纖弱,長8-10毫米;花金黃色,有微香;花瓣淡綠色,長約2毫米。莢果扁平,幹時深褐色,有光澤;種子2-8顆,橢圓形,壓扁,長5-7毫米。花期3-10月;果期8-12月。
近來天氣較涼加上9月的颱風「山竹」的影響,花都凋謝了。
作為原產我國臺灣的植物,臺灣相思的足跡遍布臺灣全島,且以瀕海處居多。廣東、海南、廣西、福建、雲南和江西等省(區)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也有栽培,它是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常見的綠化樹種。在越南、緬甸、馬來西亞、泰國、印度、菲律賓等國家也有分布。
相思樹,一個十分浪漫的名字,是否會讓你想到那紅色的相思豆——戀人的愛情信物呢?可惜的是,它並不會長出美麗的相思豆。所謂相思樹,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本名就叫相思樹,如臺灣相思樹、直幹相思樹、耳莢相思樹等;另一類是詩人王維《相思》中所說的紅豆樹,也被人們稱為相思樹。常常有人將二者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類形態迥異的植物。
王維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集,此物最相思」的紅豆,也被稱為相思子,但它並非臺灣相思樹所生,而是一種蝶形花科植物紅豆樹所生。而另一種小實孔雀樹也生產紅豆,被稱為孔雀豆或海紅豆,但這種紅豆不是純紅色的,而是有一端紅,一端黑,極像人的眼珠子,因此,我們就把這種豆叫做眼珠子,這種豆也常常被人們認為是相思豆。
臺灣相思樹只會結出咖啡色的扁扁的小不點兒種子,其貌不揚。但由於根系發達,臺灣相思樹的抗風力很強,是充當護堤和林帶外圍防護的先鋒樹種,所以有人也稱它為「御風衛士」。
往往颱風過後,桉樹和其他樹橫七豎八倒滿一地,而臺灣相思樹被颱風打下的只是些樹葉和細枝,樹幹很少斷裂,臺灣相思樹依然巍然屹立,沒有倒下!
相思,彼此思念,相互愛慕而又無法接近,那是一種幽深而纏綿的感情。以相思為名的相思樹、相思豆,自然也就成了愛情的物化與象徵,深受人們的眷顧與喜愛。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寓情於物的《相思》,更是將懷念者的相思相愛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臺灣相思樹雖非王維詩中之紅豆樹,但都是表達的相思情都是暖人心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