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咱們中小學生的好奇心更是強烈,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喜歡看《查理九世》《福爾摩斯探案》《魯賓遜漂流記》《三體》等偵探懸疑科幻冒險內容的書籍的重要原因。 在文章的開頭以某個人物、事物,或某種現象、情景等設置謎團;或者直接以問句形式出現,卻只問不答,賣個關子,以引起讀者關注,引起讀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讀者去尋求謎底。這種寫法既能引起讀者的好奇心,激發閱讀興趣,也增加了文章的曲折性,顯現出文章的結構美。
美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弗裡蒂克·布朗曾寫過一篇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說,把它譯成現代漢語僅僅只有一句話:
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裡,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聲……
儘管只有一句話,但它製造的懸念,卻給讀者設置了自由而廣闊的聯想、想像等思維空間。這25個字能使讀者心中產生無數問號—— 地球上怎麼會只剩下一個人?其他人都到哪裡去了?如果死了是因為什麼而死的?既然地球上僅剩一個人,那麼敲門的又是誰呢?是人類還是外星人?這最後一個人是否去開門?開門後將看到什麼?……最後故事又將會怎樣發展?
總之,將會使每個讀者都產生多維而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有一百個讀者,就會有一百個關於「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的故事。
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之與魔法石》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家住女貞路4號的德思禮夫婦總是得意地說他們是非常規矩的人家。拜託,拜託了。他們從來跟神秘古怪的事不沾邊,因為他們根本不相信那些邪門歪道。 弗農德思札先生在一家名叫格朗寧的公司做主管,公司生產鑽機。他高大魁梧,胖得幾乎連脖子都沒有了,卻蓄著一臉大鬍子。德思禮太太是一個瘦削的金髮女人。她的脖子幾乎比正常人長一倍。這樣每當她花許多時間隔著籬牆引頸而望、窺探左鄰右舍時,她的長脖子可就派上了大用場。德思禮夫婦有一個小兒子,名叫達力。在他們看來,人世間沒有比達力更好的孩子了。 德思禮一家什麼都不缺,但他們擁有一個秘密,他們最害怕的就是這秘密會被人發現。他們想,一旦有人發現波特一家的事,他們會承受不住的。波特太太是德思禮太太的妹妹,不過她們已經有好幾年不見面了。實際上,德思禮太太佯裝自己根本沒有這麼個妹妹,因為她妹妹和她那一無是處的妹夫與德思禮一家的為人處世完全不一樣。一想到鄰居們會說波特夫婦來到了,德思禮夫婦會嚇得膽戰心驚。他們知道波特也有個兒子,只是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孩子也是他們不與波特夫婦來往的一個很好的藉口,他們不願讓達力跟這種孩子廝混。
邊讀你就會邊想:德思禮一家究竟有什麼秘密?這個秘密跟哈利波特一家有什麼關係?這種疑問使你不得不繼續往下讀,直到把書讀完得到答案。
如果我們寫作文的時候,開頭就運用設置懸念的方法,一定能激發讀者好奇心,起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下面給同學們介紹幾種懸疑設置法的開頭。
先把故事的結局寫出來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本中有一篇《錢學森》的課文,這篇文章的開頭這樣寫道:
1955年10月1日清晨,廣闊無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輪正劈波斬浪駛往香港。一位四十來歲的中年人邁著穩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陣陣海風,不時掠過他那寬大的前額。眺望著水天一色的遠方,他屈指一算,已經在海上航行了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他多麼希望腳下不是輪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艙壁呀! 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
開頭先寫了錢學森即將回到祖國的激動心情以及報效國家的迫切心情,然後才詳細介紹錢學森如何求學,如何衝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為祖國飛彈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過程。
另外一篇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開頭也是運用這種手法:
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親的被難日,離現在已經十六年了。
文章寫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領導人李大釗遇難的經過。開頭點明父親遇難的日期,後面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後的順序來敘述的。被捕前寫父親燒掉文件和書籍,工友閻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勢的險惡與處境的危險;被捕時寫了敵人的心虛、殘暴與父親的處變不驚;法庭上描寫了李大釗的鎮定、沉著;被害後寫了全家的無比沉痛。
以上兩篇文章均採用典型的倒敘手法。這種手法多用於寫人的作文,同學們可以借鑑。
把人物放在典型環境中設置懸念
安徒生經典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開始這樣寫道:
「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年夜。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光著頭赤著腳乖巧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
讀了這些,人們不禁要問:這個小女孩是幹什麼的?天冷又下著雪,她為什麼還光頭赤腳?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為什麼不趕快回家?文章一開頭,就把人物放在這樣一個典型環境中,給讀者設置了一系列的懸念,於是便緊緊地抓住了讀者的心,激起讀者急於知道事情底細的閱讀興趣。
描寫人物反常的行為引起懸念
有位同學寫《媽媽變了》的作文,開頭是這樣寫的:
「 一陣熟悉的腳步聲由遠而近——是媽媽回來了。我和弟弟興衝衝地迎了上去。怎麼拉?媽媽一反往常,理也不理我們倆。愁雲滿臉,默默地放下提包就直往臥室走去。」
這種一反常態的行為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好奇心,當然要繼續往下看,一探究竟。
先交代一個起線索作用的物件
我國知名兒童作家張之路曾經寫過一篇《羚羊木雕》的小說,並選入了七年級語文課本,節選的部分開頭是這樣寫的:
「那隻羚羊哪兒去了?」媽媽突然問我。
媽媽說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藝品。那是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給我的。
節選的文章用媽媽的一句問句開頭,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節奏明快,開頭讓人產生疑問,緊接著交代羚羊木雕的來歷,引起讀者興趣。這樣的開頭非常適合以某種物品為線索的作文。比如:《禮物》《飛來的獎狀》《父親的茶杯》《家鄉的棗樹》《爺爺的眼鏡》等等。同學們看看有沒有你要寫的類似的作文,別忘了嘗試一下這種開頭方法啊。
先截取一個精彩的事件片段
把文章最最精彩的部分放在文章開頭,然後再追述其先前因後果,這樣的開頭就有先聲奪人之感,一下就抓住讀者的心,進入故事當中。
網絡作者半江明月的《隱忍的痛,肆意的愛》一文就是一個典型的範例:
醫院裡。醫生瞅了X光片半天,讓母親走兩圈。母親走得很慢,左腳抬起,落下,右腳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邊的地板隨著腳的落下陷下去一截。醫生問,這樣瘸著多久了?我有些不高興,一直都這樣,哪是瘸呀?母親忙說,17歲時上地裡幹活,跨一個溝坎時閃了一下,就這樣了。醫生眼鏡後的眼珠凸出來:就這樣「走」了30年?不疼?父親說,一直都疼,前兩年活重,下地拾棉花,她彎不下腰,就跪著一步一步地挪。
我和弟弟都瞪直了眼睛。醫生搖著頭,不可能啊。腿骨脫臼了,怎麼走呢?他指著片子說,你看,腿骨脫出骨巢,偏向一邊,骨巢裡已長滿了厚厚的細胞,都長平了。現在腿是靠著臀部的肉支撐著,上面的肉都磨死了,成硬硬的結塊。即使手術把骨巢刮平,要讓骨頭重回原位也是不可能了。
一股深秋的風從窗外吹過,吹動了母親額前那一綹枯黃的頭髮,母親似乎瑟縮了一下。醫生感嘆道,真是奇蹟!你看她全身都變形了,怎麼不覺得整個身體都疼呢?
文章開篇以「抬起、落下、抬起、更深地落下、陷下去一截」等一系列動詞,形象地描繪出母親走路瘸拐的姿勢,並以醫生「奇蹟」一語為證作側面烘託,傳神展現母親的隱忍、堅強與偉大。這個描寫在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同時,也吸引著讀者去思考:這位母親究竟是怎樣堅持下來的呢?然後追述母親在「我」記憶中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忙前忙後,老來還日夜都抱著孫子,為了這個家,她傾注了所有的愛和心血,而毫無怨言,使得文章曲折動人,感人肺腑。
先介紹與故事情節緊密相關的人物
林海音《城南舊事》這本書中有一篇同學們耳熟能詳的文章《爸爸的花兒落了》,讀來讓人唏噓不已。文章的開頭這樣寫道:
新建的大禮堂裡,坐滿了人;我們畢業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間位子上。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是臨來時媽媽從院子裡摘下來給我別上的,她說:「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時一樣!」
爸爸病倒了,他住在醫院裡不能來。
文章寫的是爸爸,但是開頭卻是寫「我」以及替代爸爸上臺的夾竹桃花。女兒這樣重大的事件,爸爸都不能參加,這不禁引起讀者的擔心:爸爸怎麼得病了?爸爸得的啥病啊?病得咋樣啊?能否治好?為什麼媽媽要給我一朵夾竹桃?爸爸跟夾竹桃什麼關係?一連串的疑問從「我」開始,往下一點點揭開。
先提出一個問題,引出下文
文章以提問開頭,通過提問,啟發讀者思考,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小學三年級有一篇《海底世界》的課文,課文一開始就是以問句開始:
你可知道,大海深處是怎樣的嗎?
雖然是短短的一個問題,卻把同學們的思路帶到了大海的深處,引領大家去探索海底的秘密。
還有一篇《冬之瑣記》的作文是這樣開頭: 朋友,你讀過毛澤東同志的《沁園春·雪》嗎?你不為詞中「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盛景陶醉嗎?你聆聽過如雷貫耳的朔風嗎?如果你是溫柔細膩的南方人,那你一定對北方的隆冬充滿了熱切的嚮往。好吧,請你隨著我的拙筆去暢遊一番吧!
開頭提出問題或者以設問形式開頭,最明顯的作用就是引起讀者思考,激發讀者探求知識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