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初,我們在衡山和集做了一個小的展覽,當時我做了一個小的講座,叫城市和字體考現學。今天的內容增加了一些日本的案例。
考現與路上觀察首先,我們來說一下考現學。考現學主要有兩個創始人,一個叫今和次郎,一個叫吉謙吉。
今和次郎,算是社會學家或人類學家,他把對農村的田野調查變成了對關東大地震之後的地上廢墟的觀察,逐步提出考現學的概念。我覺得,日本會出現與考古學對應的所謂考現學,主要是因為自然環境。日本經常發生地震,今天有的東西,明天可能就不存在了。所以,對眼前東西的觀察——或者說希望保存它的意願,會特別強烈。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早期發起者叫吉謙吉。他是舞臺美術的設計師。他是導演,也是服裝設計師。比較有意思的是,他1924年在建築雜誌上最早發表了這篇文章,題目就叫《東京克難招牌之美》,意思是「東京醜陋的招牌之美」。考現最早就是由對城市招牌的觀察開始的。這也跟他舞臺美術設計師的身份有非常緊密的關係。
這是主要的出版物。從1980年代就陸續出版,直接叫考現學或觀察學,也有以之後成立的「路上觀察學會」的名義出版的書,還有展覽之類。
其實港臺地區也受日本影響,在新世紀有一些正式出版物。大陸好像還沒有正式出版物。很多人可能讀過《路上觀察學入門》,那是臺灣地區的行人文化出版的。
而日本這本書最早是1983年出版,被很多國內城市的歷史文化研究者、研究城市空間的建築師、社會學家、設計師推崇。它本身確實具有歷史地位。臺灣地區是2014年出版的,相隔了差不多30年。
另一本書叫《字體散步——路上的文字觀察》。這本書2012年在日本出版,僅僅過了兩年就在臺灣翻譯出版了。原書的日語名字,就是字型散步或字體散步的意思。這本《字體散步》的譯者,自己後來也寫了一本書,叫《字型散步》。文化上,臺灣地區與日本比較接近,吸收了很多日本的考現學、路上觀察學的東西。
由維基的「路上觀察學」條目,大家可以看到,路上觀察學會早期成員的背景。藤森照信是日本非常有名的一個建築師,專門做各種奇怪的建築。有人將其稱作不完全倚重風格的建築師。他的設計手法很獨特,比方用特別的材料,或者做很多特別微型的茶室。他是非常厲害的建築史學家,是路上觀察學會的發起者和早期活動家之一。
還有赤瀨川原平,是一位小說家、漫畫家。其他成員包括評論家、教授等,還有一個齒科醫生。
路上觀察學會是由各種綜合背景的人組成的學會,有點像今天城市漫遊的參與者。但這些人可能敏銳度更強,不只是把路上觀察作為一種周末的休閒旅遊——當然也是出於興趣,但不是那麼鬆散,是共同進行一些工作。
他們還有很多分會。比如東京大學路上觀察學會、岡山路上觀察學會、長崎路上觀察學會。有很多書、PPT還有展覽,真的是很認真地在做路上觀察學這門學問。這是他們出的一些書,包括一些展覽。左邊是藤森照信的一個展覽,題目直接叫做「建築的路上觀察學」。
城市招牌:字體還是回到招牌的話題。我從幾方面進行闡釋。
第一個是字體。英文我寫的是limited choices,意思是「有限的字體」。
這三個字體是中國城市最常見的:新魏體、行楷和隸書。它們都是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開發的。當時的技術背景是金屬活字,字模廠的設計師與書法家合作,把他們寫的字開發成金屬鉛字,用來印刷。這些字體最早在印刷品上出現。到了電腦字體時代,所有字體公司都得到了這三款字體的字稿,於是它們被不同的公司數位化成了各種大同小異的版本,原本的印刷字體得到了更廣泛的使用。
這是上海漕寶路地鐵站邊上的一個燈具廣場。入口處是四個巨大的新魏體「燈具廣場」。
這是路邊常見到的小髮廊,「美發」兩個字用了行楷。我發現,很多美髮店,或足浴、按摩等相關行業,都特別喜歡用這個字體。
這是我參加一次城市漫遊活動拍的,這家店當時在新天地,現在不知道有沒有了。店名「圓圓羊毛店」和下面雨棚上的字,都是隸書體。
每年清明節我都要和家人去墓園掃墓。有一次,我在接待室裡發現了這樣一個牌子——墓志銘字體的最佳選擇:三款字體。恰恰就是前面說到的三款書法字體。新魏或魏碑體、行楷、隸書。說明這三款書法字體的的確確廣受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不管在生者還是逝者的世界。
除書法字體外,第二個大類是美術字體。美術字體主要有這幾種,有姚體、美黑/黑變體、綜藝體、漢真廣標、勘亭流、琥珀體、胖娃體、剪紙體,等等。以上列舉的,是根據我的觀察,在城市空間中最多出現的美術字體。
姚體和美黑、黑變,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發的,當時是鉛字字體。下面這六款字體,基本是處在照相製版時代到數位化電腦時代的產物,最新沒有超過2000年,是相對比較老的字體。
綜藝體最早來自香港街頭的手繪招牌字,後來被日本字體公司寫研做成字體,然後回流到港臺地區和大陸,綜藝體是臺灣地區的命名。這個字體被寫研命名為創舉蘭花,臺灣的文鼎和華康本地化取名為綜藝體,香港蒙納後來也開發了綜藝體。它們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進入大陸。
勘亭流,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知道,是日本字體。勘亭流字體源自江戶時代一種書體。江戶時代有很多行當,每個行當差不多都有一種專門的書體。勘亭流是用在歌舞妓招牌上的,寫的是當天表演的內容,比如由誰主演等。相撲有專門的相撲文字,是由相撲裁判寫的,跟勘亭流有點不一樣。勘亭流只是一種行當的書體。後來被開發成了電腦字庫,因為它的造型確實很有特點,電腦字體誕生早期,幾乎每家中文字體廠家都有這款風格的字體。我們可以在各種跟日本有關或無關的地方看到它,比如日本拉麵店和河南燴麵店,都可能使用這款字體。
胖娃體是受勘亭流影響,由中國的字體設計師設計的。剪紙體也是同一人設計的。
琥珀體源於日本的圓體。日本圓體很有意思。很多人不知道,中國人概念裡所謂的黑體,其實來自日本,是日本人受到西方無襯線字體的影響,把日文變成類似黑體的形態,又通過日文中的日漢字,影響到中國。
除了黑體之外,西文字體在無襯線字體的大類下,還會包含所謂的rounded版本,就是在無襯線字體的筆畫末端導上圓角,其實是很容易的。所謂rounded版本,可以大致對應日本人的圓體。當然,日本人的圓體在文字結構上有更強的簡化。
圓體可以有很多變體。琥珀體也可以看作圓體的一種變體,變成筆劃有前後交叉堆疊的、更粗的字體。
到了比較近代的時候,可能最典型的莫過於康熙字典體。它不能算是一個字體,因為它不是被設計出來的,是把古籍上的字沒有任何修飾地直接轉成數字字體文件。製造這個字體的設計師,或者說作者,其實是一位非設計專業出身、喜歡電腦程式的年輕人,在2010年左右,從內蒙古南漂到了北京,做了這樣一件事。
選擇康熙字典這個古籍,是因為他不懂怎麼做字體設計,但他又想做些事情,當時國內關於字體設計的書和資料,基本是空白的。我猜測,他可能因為找不到專業資料,機緣巧合看了很多古籍,在這些古籍當中,字最多最全的,一定是字典。所以,數位化康熙字典裡的字,就變成他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成功的一件事。在康熙字典之後,他又做了很多別的字體,現在成立了一個小字體公司,叫文悅字庫,設計和開發字體,也收購字體。
開發者也姓厲,我跟他有點交道。他跟我說,他最高一天可以製作300-500個字。大家知道,在那個手工設計字體的年代,老一代字體設計師是用手工畫字的,一天最多畫五個字。到了計算機時代,高級設計師一天能拼100-200字。但他一天可以產出500個字,因為他並不是設計的,而是掃描後用軟體腳本的方式自動轉換,最後把邊上不重疊的部分去掉,並沒有做任何修整。
一個非專業人士,做了一件非常不設計的工作,產生了這樣一個字體,卻從2010年開始一路走紅,尤其在香港、臺灣地區。在臺灣地區,特別多的人喜歡使用康熙字典體。以至於臺灣的設計師感到非常憤慨,發起了抵制康熙字典體的運動。他們專門設計了一個網站,可以上傳你認為濫用康熙字典體的案例。這個事件從設計領域進入了公眾話題領域,在臺灣島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除了這些字體之外,我們看到非常多的一種字體是黑體。這些黑體的招牌,其實來自路邊快印店。這些快印店是高度集成化的、複合功能的,可以製作展板,可以複印,可以電腦刻字,還可以數碼衝印、掃描名片、做燈箱、出圖,還有雕刻。街面上的文字產品,基本在這些店面集成製作。它的服務範圍非常廣泛。今天中國城市中店招字體的問題,一部分就在於,這類服務廣泛的店面,實際並不關心業務範圍之外的美感問題。
第二個角度是材料與工藝。我從最廉價、最簡陋、最便宜的,到最高級、最有設計感的,進行了一下排列。
這個是最簡單的。製作成本非常低,也非常快速,就是簡單列印一張紙,貼在KT板上。這是噴繪布,相對耐久性更好一點,可覆蓋的面積大一點。
這是家非常有名的餛飩店,在浙江北路。我也去吃過幾次。招牌非常難看,僅僅是一張噴繪布,又破又髒,但並沒有影響生意。這也反映出一個現實,很多店並不在乎招牌,能看清是什麼字就可以,甚至不需要招牌。重要的是口碑和產品的性價比。
這是在海倫路,是稍微經過整治的一個店面。它的招牌,是由金屬的框架,加上了噴繪布,或者說發光的塑料板做成的。
這可能也是經過某種整治的招牌。它的用材和立體字突出的效果,顯得更高級一點。
招牌的字體、材質與工藝,有時會產生一些問題。這是我拍的一個醫院的招牌。第一眼看到時,產生一個誤讀,「婦科」的「婦」字偏旁掉下來了,看起來像是「真醜科」醫院。
這個材質是一種會發光的燈箱,在城市主幹道不太容易看見。但在一些比較僻靜的小馬路,經常能發現這種落地的、能發光的燈箱,它們變成了公共照明的一部分。
這種是在流動檔口,做了個像門洞的東西。可以看到它有兩層,最外面是金屬板上面發光的亞克力,下面還有雷射的LED屏幕的走字。
這個就高級一點了,是比較文藝的店的招牌。左邊是豪宅中介的招牌,用的是城市規劃者很喜歡的高級灰,字體可能是某個字庫裡的,看上去更高級,灰底白字。這種突出的金屬字,晚上還發光。這顯然是理想中高檔、有品位的店招。右邊也是立體的,每個字母都凸出來,立在簷口上,給人一種精緻設計的感覺。
這是季風書園。同樣用了金屬切割方法,加上燈的投射,也給人非常好的感覺。
再看比較傳統的招牌工藝。這個商店可能現在已經沒有了,它賣國產的各種印刷材料。老上海的國營商店,大量採用這種立體書法字。它可能來自某個名人題字,也可能是這家店本身,或這個廠本身的廠牌字。當時立體的工藝跟現在不一樣。現在立體的字都是扁平切割出來的,而當時做的是一種真3D的效果,是比較飽滿的立體感。
這其實是有兩個品牌。它可能是個店,但還有另一個「謝爾克」品牌,對,謝爾克就是椅子大王,就是chair king的音譯。同一個東西變出三個花樣。
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真3D立體字。這個商店我沒看到過它開門。它在閔行區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它是精衛中心附屬的商店。百度地圖上還可以找到。
這在新場古鎮。我覺得這個招牌字特別好,特別有立體感,同時和建築合而為一。這些字是凹進建築立面的,我估計以前可能塗過油漆, 是我看到的比較有意思的一個,現在即使油漆不在了,白天依然有很好的立體效果。
城市招牌:製作與安裝說完字體,看完了工藝、材質,我們再看看製作安裝。
說到製作安裝,我要分享我觀察到的所謂中國式發明。我們知道,中國人有一種傳統,逢年過節喜歡貼春聯。左邊一聯,右邊一聯,上面加個橫批。這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式裝點門面的方法。很多城市的商店店面,也會採用這種方法。
這樣一個店招,甚至可以佔據門面非常大的空間,完全鋪展開來。
這是我在川沙看到的,非常詭異的歷史研究會、監控和鑲牙組合的一個東西,同時又在看起來非常有上海特色的石庫門之內。按照對聯式招牌的方法,圍著轉一圈,我覺得特別有趣。
這是我看到非常極端的案例。門面看不見,左右上下完全不看比例地把它們蓋住。這是在川南奉公路上。公路上有很多家具廠家,基本都是這個風格。
除了左右的布局之外,有些店的店面很小,不得不採用單邊造型。單邊也非常有創意。
比如說這樣。這個門已經挺窄,在它左邊和上邊放了滾動彩色LED的屏幕來作為店招,門面變得更窄了。
還有這樣T形的招牌,它完全沒有店面的展示,只能利用僅剩的一點空間——僅有的一扇門和門上的橫向空間。
這是一家刻章的店。這家店我小時候就有了。
還有隻有兩邊,沒有上下的。
這是修電動車的一個店。不是我沒拍到上面,是的確沒有。我猜測,這樣的店,可能周轉率很高,上面加一個店招,成本不划算。它就用了一個最簡單、最直接、最便宜的方法——在兩邊做了兩塊跟門一樣大的KT板。
還有左邊那個,就是最便宜的四個大字——「修理工具」,貼在玻璃門上。這就是它的招牌,不需要更多東西。
還有更極端的,把所有信息放在門上。
這是一家沙縣小吃。我覺得,也是受到內部空間限制,把所有菜單放在外面。你走過路過停下來看,發現一個想吃的東西,就可以進去。
以及還有門面變得特別小的。
還有一些更臨時和隨性的。我稱之為臨時招牌。
比如說,就放一塊黑板在外面,比如一個小的立牌、一塊自製的板。
小區內部,一般人可能不會進去,但小區內部有一棟樓,門前掛了這個牌子。非常方便非常隱蔽。
這是在某個小區停車場邊上。這兩個字,家少了一筆,政也少了一筆,但並不影響識別。我覺得,它有一種創新在裡面。當字寫得特別有表現力,特別有感染力,你走過時就會被它吸引住。想像一下,如果用KT板列印,用黑體或什麼書法字體,肯定不會這樣吸引人注目。一個臨時招牌,要成功吸引走過路過的眼球,不是很容易。
這也是一個遊擊的、臨時的招牌,是賣羽絨服的。
這家剛變成水果店,過去是一家服裝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