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城市|城市字體觀察:店招考現(上)

2020-12-10 澎湃新聞
疫情期間,無論是刷肺炎信息,還是追劇看書,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自我隔離,即便偶爾出門,也無法見到城市往昔的喧囂熱鬧。我們在此分享這篇講座整理,希望能讓您回想起一個月之前的城市。

本文來自2019年4月10日厲致謙在澎湃新聞12樓咖啡廳所做的同題分享,經由作者訂正。作者從路上觀察學,講到招牌設計的字體、材料與工藝、製作與安裝三個維度,講到在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以及日本所見到的招牌。

本篇主要講述的是招牌設計的三個維度。即便對招牌設計不感興趣,也可從指間重新體會城市的風景。

2018年年初,我們在衡山和集做了一個小的展覽,當時我做了一個小的講座,叫城市和字體考現學。今天的內容增加了一些日本的案例。

考現與路上觀察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考現學。考現學主要有兩個創始人,一個叫今和次郎,一個叫吉謙吉。

今和次郎,算是社會學家或人類學家,他把對農村的田野調查變成了對關東大地震之後的地上廢墟的觀察,逐步提出考現學的概念。我覺得,日本會出現與考古學對應的所謂考現學,主要是因為自然環境。日本經常發生地震,今天有的東西,明天可能就不存在了。所以,對眼前東西的觀察——或者說希望保存它的意願,會特別強烈。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早期發起者叫吉謙吉。他是舞臺美術的設計師。他是導演,也是服裝設計師。比較有意思的是,他1924年在建築雜誌上最早發表了這篇文章,題目就叫《東京克難招牌之美》,意思是「東京醜陋的招牌之美」。考現最早就是由對城市招牌的觀察開始的。這也跟他舞臺美術設計師的身份有非常緊密的關係。

這是主要的出版物。從1980年代就陸續出版,直接叫考現學或觀察學,也有以之後成立的「路上觀察學會」的名義出版的書,還有展覽之類。

其實港臺地區也受日本影響,在新世紀有一些正式出版物。大陸好像還沒有正式出版物。很多人可能讀過《路上觀察學入門》,那是臺灣地區的行人文化出版的。

而日本這本書最早是1983年出版,被很多國內城市的歷史文化研究者、研究城市空間的建築師、社會學家、設計師推崇。它本身確實具有歷史地位。臺灣地區是2014年出版的,相隔了差不多30年。

另一本書叫《字體散步——路上的文字觀察》。這本書2012年在日本出版,僅僅過了兩年就在臺灣翻譯出版了。原書的日語名字,就是字型散步或字體散步的意思。這本《字體散步》的譯者,自己後來也寫了一本書,叫《字型散步》。文化上,臺灣地區與日本比較接近,吸收了很多日本的考現學、路上觀察學的東西。

由維基的「路上觀察學」條目,大家可以看到,路上觀察學會早期成員的背景。藤森照信是日本非常有名的一個建築師,專門做各種奇怪的建築。有人將其稱作不完全倚重風格的建築師。他的設計手法很獨特,比方用特別的材料,或者做很多特別微型的茶室。他是非常厲害的建築史學家,是路上觀察學會的發起者和早期活動家之一。

還有赤瀨川原平,是一位小說家、漫畫家。其他成員包括評論家、教授等,還有一個齒科醫生。

路上觀察學會是由各種綜合背景的人組成的學會,有點像今天城市漫遊的參與者。但這些人可能敏銳度更強,不只是把路上觀察作為一種周末的休閒旅遊——當然也是出於興趣,但不是那麼鬆散,是共同進行一些工作。

他們還有很多分會。比如東京大學路上觀察學會、岡山路上觀察學會、長崎路上觀察學會。有很多書、PPT還有展覽,真的是很認真地在做路上觀察學這門學問。這是他們出的一些書,包括一些展覽。左邊是藤森照信的一個展覽,題目直接叫做「建築的路上觀察學」。

城市招牌:字體

還是回到招牌的話題。我從幾方面進行闡釋。

第一個是字體。英文我寫的是limited choices,意思是「有限的字體」。

這三個字體是中國城市最常見的:新魏體、行楷和隸書。它們都是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開發的。當時的技術背景是金屬活字,字模廠的設計師與書法家合作,把他們寫的字開發成金屬鉛字,用來印刷。這些字體最早在印刷品上出現。到了電腦字體時代,所有字體公司都得到了這三款字體的字稿,於是它們被不同的公司數位化成了各種大同小異的版本,原本的印刷字體得到了更廣泛的使用。

這是上海漕寶路地鐵站邊上的一個燈具廣場。入口處是四個巨大的新魏體「燈具廣場」。

這是路邊常見到的小髮廊,「美發」兩個字用了行楷。我發現,很多美髮店,或足浴、按摩等相關行業,都特別喜歡用這個字體。

這是我參加一次城市漫遊活動拍的,這家店當時在新天地,現在不知道有沒有了。店名「圓圓羊毛店」和下面雨棚上的字,都是隸書體。

每年清明節我都要和家人去墓園掃墓。有一次,我在接待室裡發現了這樣一個牌子——墓志銘字體的最佳選擇:三款字體。恰恰就是前面說到的三款書法字體。新魏或魏碑體、行楷、隸書。說明這三款書法字體的的確確廣受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不管在生者還是逝者的世界。

除書法字體外,第二個大類是美術字體。美術字體主要有這幾種,有姚體、美黑/黑變體、綜藝體、漢真廣標、勘亭流、琥珀體、胖娃體、剪紙體,等等。以上列舉的,是根據我的觀察,在城市空間中最多出現的美術字體。

姚體和美黑、黑變,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發的,當時是鉛字字體。下面這六款字體,基本是處在照相製版時代到數位化電腦時代的產物,最新沒有超過2000年,是相對比較老的字體。

綜藝體最早來自香港街頭的手繪招牌字,後來被日本字體公司寫研做成字體,然後回流到港臺地區和大陸,綜藝體是臺灣地區的命名。這個字體被寫研命名為創舉蘭花,臺灣的文鼎和華康本地化取名為綜藝體,香港蒙納後來也開發了綜藝體。它們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進入大陸。

勘亭流,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知道,是日本字體。勘亭流字體源自江戶時代一種書體。江戶時代有很多行當,每個行當差不多都有一種專門的書體。勘亭流是用在歌舞妓招牌上的,寫的是當天表演的內容,比如由誰主演等。相撲有專門的相撲文字,是由相撲裁判寫的,跟勘亭流有點不一樣。勘亭流只是一種行當的書體。後來被開發成了電腦字庫,因為它的造型確實很有特點,電腦字體誕生早期,幾乎每家中文字體廠家都有這款風格的字體。我們可以在各種跟日本有關或無關的地方看到它,比如日本拉麵店和河南燴麵店,都可能使用這款字體。

胖娃體是受勘亭流影響,由中國的字體設計師設計的。剪紙體也是同一人設計的。

琥珀體源於日本的圓體。日本圓體很有意思。很多人不知道,中國人概念裡所謂的黑體,其實來自日本,是日本人受到西方無襯線字體的影響,把日文變成類似黑體的形態,又通過日文中的日漢字,影響到中國。

除了黑體之外,西文字體在無襯線字體的大類下,還會包含所謂的rounded版本,就是在無襯線字體的筆畫末端導上圓角,其實是很容易的。所謂rounded版本,可以大致對應日本人的圓體。當然,日本人的圓體在文字結構上有更強的簡化。

圓體可以有很多變體。琥珀體也可以看作圓體的一種變體,變成筆劃有前後交叉堆疊的、更粗的字體。

到了比較近代的時候,可能最典型的莫過於康熙字典體。它不能算是一個字體,因為它不是被設計出來的,是把古籍上的字沒有任何修飾地直接轉成數字字體文件。製造這個字體的設計師,或者說作者,其實是一位非設計專業出身、喜歡電腦程式的年輕人,在2010年左右,從內蒙古南漂到了北京,做了這樣一件事。

選擇康熙字典這個古籍,是因為他不懂怎麼做字體設計,但他又想做些事情,當時國內關於字體設計的書和資料,基本是空白的。我猜測,他可能因為找不到專業資料,機緣巧合看了很多古籍,在這些古籍當中,字最多最全的,一定是字典。所以,數位化康熙字典裡的字,就變成他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成功的一件事。在康熙字典之後,他又做了很多別的字體,現在成立了一個小字體公司,叫文悅字庫,設計和開發字體,也收購字體。

開發者也姓厲,我跟他有點交道。他跟我說,他最高一天可以製作300-500個字。大家知道,在那個手工設計字體的年代,老一代字體設計師是用手工畫字的,一天最多畫五個字。到了計算機時代,高級設計師一天能拼100-200字。但他一天可以產出500個字,因為他並不是設計的,而是掃描後用軟體腳本的方式自動轉換,最後把邊上不重疊的部分去掉,並沒有做任何修整。

一個非專業人士,做了一件非常不設計的工作,產生了這樣一個字體,卻從2010年開始一路走紅,尤其在香港、臺灣地區。在臺灣地區,特別多的人喜歡使用康熙字典體。以至於臺灣的設計師感到非常憤慨,發起了抵制康熙字典體的運動。他們專門設計了一個網站,可以上傳你認為濫用康熙字典體的案例。這個事件從設計領域進入了公眾話題領域,在臺灣島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除了這些字體之外,我們看到非常多的一種字體是黑體。這些黑體的招牌,其實來自路邊快印店。這些快印店是高度集成化的、複合功能的,可以製作展板,可以複印,可以電腦刻字,還可以數碼衝印、掃描名片、做燈箱、出圖,還有雕刻。街面上的文字產品,基本在這些店面集成製作。它的服務範圍非常廣泛。今天中國城市中店招字體的問題,一部分就在於,這類服務廣泛的店面,實際並不關心業務範圍之外的美感問題。

城市招牌:材料與工藝

第二個角度是材料與工藝。我從最廉價、最簡陋、最便宜的,到最高級、最有設計感的,進行了一下排列。

這個是最簡單的。製作成本非常低,也非常快速,就是簡單列印一張紙,貼在KT板上。這是噴繪布,相對耐久性更好一點,可覆蓋的面積大一點。

這是家非常有名的餛飩店,在浙江北路。我也去吃過幾次。招牌非常難看,僅僅是一張噴繪布,又破又髒,但並沒有影響生意。這也反映出一個現實,很多店並不在乎招牌,能看清是什麼字就可以,甚至不需要招牌。重要的是口碑和產品的性價比。

這是在海倫路,是稍微經過整治的一個店面。它的招牌,是由金屬的框架,加上了噴繪布,或者說發光的塑料板做成的。

這可能也是經過某種整治的招牌。它的用材和立體字突出的效果,顯得更高級一點。

招牌的字體、材質與工藝,有時會產生一些問題。這是我拍的一個醫院的招牌。第一眼看到時,產生一個誤讀,「婦科」的「婦」字偏旁掉下來了,看起來像是「真醜科」醫院。

這個材質是一種會發光的燈箱,在城市主幹道不太容易看見。但在一些比較僻靜的小馬路,經常能發現這種落地的、能發光的燈箱,它們變成了公共照明的一部分。

這種是在流動檔口,做了個像門洞的東西。可以看到它有兩層,最外面是金屬板上面發光的亞克力,下面還有雷射的LED屏幕的走字。

這個就高級一點了,是比較文藝的店的招牌。左邊是豪宅中介的招牌,用的是城市規劃者很喜歡的高級灰,字體可能是某個字庫裡的,看上去更高級,灰底白字。這種突出的金屬字,晚上還發光。這顯然是理想中高檔、有品位的店招。右邊也是立體的,每個字母都凸出來,立在簷口上,給人一種精緻設計的感覺。

這是季風書園。同樣用了金屬切割方法,加上燈的投射,也給人非常好的感覺。

再看比較傳統的招牌工藝。這個商店可能現在已經沒有了,它賣國產的各種印刷材料。老上海的國營商店,大量採用這種立體書法字。它可能來自某個名人題字,也可能是這家店本身,或這個廠本身的廠牌字。當時立體的工藝跟現在不一樣。現在立體的字都是扁平切割出來的,而當時做的是一種真3D的效果,是比較飽滿的立體感。

這其實是有兩個品牌。它可能是個店,但還有另一個「謝爾克」品牌,對,謝爾克就是椅子大王,就是chair king的音譯。同一個東西變出三個花樣。

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真3D立體字。這個商店我沒看到過它開門。它在閔行區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它是精衛中心附屬的商店。百度地圖上還可以找到。

這在新場古鎮。我覺得這個招牌字特別好,特別有立體感,同時和建築合而為一。這些字是凹進建築立面的,我估計以前可能塗過油漆, 是我看到的比較有意思的一個,現在即使油漆不在了,白天依然有很好的立體效果。

城市招牌:製作與安裝

說完字體,看完了工藝、材質,我們再看看製作安裝。

說到製作安裝,我要分享我觀察到的所謂中國式發明。我們知道,中國人有一種傳統,逢年過節喜歡貼春聯。左邊一聯,右邊一聯,上面加個橫批。這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式裝點門面的方法。很多城市的商店店面,也會採用這種方法。

這樣一個店招,甚至可以佔據門面非常大的空間,完全鋪展開來。

這是我在川沙看到的,非常詭異的歷史研究會、監控和鑲牙組合的一個東西,同時又在看起來非常有上海特色的石庫門之內。按照對聯式招牌的方法,圍著轉一圈,我覺得特別有趣。

這是我看到非常極端的案例。門面看不見,左右上下完全不看比例地把它們蓋住。這是在川南奉公路上。公路上有很多家具廠家,基本都是這個風格。

除了左右的布局之外,有些店的店面很小,不得不採用單邊造型。單邊也非常有創意。

比如說這樣。這個門已經挺窄,在它左邊和上邊放了滾動彩色LED的屏幕來作為店招,門面變得更窄了。

還有這樣T形的招牌,它完全沒有店面的展示,只能利用僅剩的一點空間——僅有的一扇門和門上的橫向空間。

這是一家刻章的店。這家店我小時候就有了。

還有隻有兩邊,沒有上下的。

這是修電動車的一個店。不是我沒拍到上面,是的確沒有。我猜測,這樣的店,可能周轉率很高,上面加一個店招,成本不划算。它就用了一個最簡單、最直接、最便宜的方法——在兩邊做了兩塊跟門一樣大的KT板。

還有左邊那個,就是最便宜的四個大字——「修理工具」,貼在玻璃門上。這就是它的招牌,不需要更多東西。

還有更極端的,把所有信息放在門上。

這是一家沙縣小吃。我覺得,也是受到內部空間限制,把所有菜單放在外面。你走過路過停下來看,發現一個想吃的東西,就可以進去。

以及還有門面變得特別小的。

還有一些更臨時和隨性的。我稱之為臨時招牌。

比如說,就放一塊黑板在外面,比如一個小的立牌、一塊自製的板。

小區內部,一般人可能不會進去,但小區內部有一棟樓,門前掛了這個牌子。非常方便非常隱蔽。

這是在某個小區停車場邊上。這兩個字,家少了一筆,政也少了一筆,但並不影響識別。我覺得,它有一種創新在裡面。當字寫得特別有表現力,特別有感染力,你走過時就會被它吸引住。想像一下,如果用KT板列印,用黑體或什麼書法字體,肯定不會這樣吸引人注目。一個臨時招牌,要成功吸引走過路過的眼球,不是很容易。

這也是一個遊擊的、臨時的招牌,是賣羽絨服的。

這家剛變成水果店,過去是一家服裝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走街串巷看店招,最常用字體竟是它……
    上周末,隨著「行走武夷,品味空間」武夷路片區城市更新公眾活動漸入佳境,「字述武夷」主題版塊推出了一場海派店招設計分享會,城市文化觀察者姜慶共通過十幾年來行走上海的光影片段,分享海派店招設計發展的心得體會。當每條街道都有屬於自己的店招色彩,這樣的城市才會有魅力。
  • 西安「殯葬風」招牌設計引吐槽,商業街區到底需要怎樣的店招?
    西安並非個例,不知從何時開始,浩浩蕩蕩的「統一店招」運動早已席捲全國。隨著城市化發展,從南到北的商業街都趨同相似。你所處的城市是否也有這樣一條街道:所有店鋪招牌都是統一底色、統一尺寸,統一字體、統一字號。「千店一面」的情況下,消費者又如何能找到想去的那家店呢?
  • 店招的學問:日本網紅餐飲「蟹道樂」店招「骨折」為啥能引發熱議?
    本文2373字;需7分鐘閱讀;閱讀建議:先收藏後細讀01蟹道樂的店招「骨折」了最近,一條關於日本知名的水產類餐廳「蟹道樂」店招的消息在推特上引發了網友的關注。也許很多人對這家店的店名並不熟悉,但在一些關於日本旅遊的宣傳照上或多或少會對它的店招有些印象,那是一隻巨大的河豚燈籠,曾一度成為大阪新世界的地標性建築。9月3日,「づぼらや」宣布正式關店,而那已經成為通天閣象徵的巨大河豚燈籠也隨之被拆除。此事也引起了不少網友的惋惜。
  • 五顏六色的日本商業街,沒有統一的店招,卻顯得更加市井繁華
    去過日本旅遊的朋友應該都對日本的商業街印象深刻,雖然這些街道多數都並不寬闊,卻十分有特色,無論是多彩密集的店招,還是熙熙攘攘的顧客,都給人一種非常繁華的感覺。某些商業街對招牌依然有統一的風格要求,但每一家店都還是會在有限的空間內展示自己的獨特,從顏色、字體和排版上進行微小的創新。日本的大城市人多地少,所以商業街的招牌就特別密集,一棟三層小樓裡可能都有五六家點,所有的招牌都掛在臨街一側,就顯得密密麻麻。
  • 香港、東京、紐約商業街特色店招,想不吸睛都難!
    核心提示 店招就是一個招牌、標識而已,越是有自己的特色越是吸引別人,越是標新立異了才好。大千世界,千差萬別,萬種風情,店招不應該還原原本的樣子嗎?店招是小事,如果處理的隨意一些、鮮活一些,藝術一些,小小街道也能活色生香、風景不殊。
  • 讓你眼前一亮的動態店招裝置,拼的是創意
    小小的城市店招,牽動了很多人的神經。 香港、臺灣和日本的城市街景世界聞名,就是因為那令人著迷的「煙火氣」。在這裡每一家店的店招肆意張揚地「探出頭」來,形成了特立獨行的城市標籤。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店鋪招牌的設計代表著該店鋪的形象。能否吸引顧客進入店鋪,招牌的設計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投石科技給大家分享多款街頭招牌/動態店招創意設計,很多招牌設計帶有鮮明的城市文化風格,文化屬性很強。下面欣賞一下!
  • 日本城市影像:日本招牌文化的魅力,不整齊不統一也不黑白
    毫無疑問,京都是最有日本味的一座城市,這座城市最初模仿我國唐朝的長安和洛陽建造,並在之後一千年時間裡一直作為日本的都城,也在中日文化交流最為頻繁的古代,給這座城市留下了大量漢文化的痕跡,國人在日本看懂路邊的牌匾基本沒有難度。
  • 武夷路海派店招設計分享會,本周日約不?
    百年上海,店招文化正是她最好的商業繁榮印證。正在進行的「城市微更新」,喚醒一度被忽略的城市臉面「店招、門牌」,令這座城市更有溫度。由長寧區人民政府,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辦的,長寧區虹橋、中山公園功能拓展辦公室 、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承辦的「行走武夷,品味空間」活動之「字述武夷系列活動」邀您來參加!
  • 規範店招顏色,人民才是最亮底色
    表面上看,統一規範店招看似屬於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營商環境的民生工程,其實則是一項徹頭徹尾的「政績工程」和「面子工程」,目的是想通過店面改造來為自己的政績和臉面增光,結果卻被狠狠打臉。  好不容易經過復工復產,各地逐漸恢復了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曾經關閉了幾個月的店鋪終於重新開張營業。無論是對於商家,還是市民而言,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成果,自然要抓緊時機把因為疫情帶來的損失奪回來。
  • 廈門:規範戶外廣告 提升城市品質
    戶外廣告作為城市的「門面」,直接體現了一座城市的環境品質和管理水平。但再好的廣告創意,倘若胡亂張貼、隨意架設,也會成為城市牛皮癬、高空「危險品」,給城市「抹黑」。針對這一情況,今年,廈門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率先開展規範城市戶外廣告設施管理工作試點。通過多舉措強化戶外廣告管理工作,對標一流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優化營商環境,取得良好成效。
  • 店招可以有個性,但別有惡俗之氣
    據報導,有人認為店招叫什麼不重要,關鍵是吸睛;也有人認為店招只是符號,味道才是根本;更多人則認為店招不符合社會主流審美觀,有違荊門審美文化。一個響亮、獨特的店名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讓人產生消費欲望,進而為店鋪帶來流量。然而,讓人一眼記住的未必就是好店名,也可能是因為「辣眼睛」而讓人過目不忘,「廁所串串」正是因為不雅、粗俗引發網絡熱議。
  • 無襯線字體成為高檔社區標誌的背後,士紳化浪潮正瓦解城市多樣性
    2020 年 4 月 28 日,一位來自舊金山的年輕人 @JUDE RAW 在推特上發布了一張門牌號的照片,並配上了一句簡短的文字:「這就是士紳化字體(this is the gentrification font)」這條推文得到了 1.5 萬的轉發和 13.3 萬點讚,在超過 230
  • 門頭寬度超19米可裝電子招牌 南京拆除違規店招
    3月25日,為進一步規範店招設置,規範轄區戶外電子顯示屏設置行為,南京市浦口區城管局江浦中隊對轄區主次幹道及背街小巷沿街店鋪進行全方位摸排,開展店牌店招、電子顯示屏綜合整治行動,採取「宣傳教育、限期整改、集中拆除」三步走的方式,全力打造有品質的立面秩序。
  • 青島門頭店招製作宣傳類型及材質詳解
    門頭店招,是一家店鋪的臉面,是客戶對店鋪的直接印象。所以說,一個好的門頭店招是招攬客戶、展示店面形象的有力武器。廣告招牌不僅僅是單純的做廣告宣傳,同時也代表著門店品牌的形象,其設計風格直接體現了一個門店的性質、文化底蘊、以及實力的體現。
  • 高樓店招無手續 城管:如不符合報備手續將限期拆除
    設置店招,尤其是高層樓房上的店招要辦理相關手續,否則不僅會影響市容,同時也可能具有安全隱患。   南京市江寧區兩棟高層樓頂上的大型店招,因為無手續,最近被城管部門要求限期整改。
  • Weekly|城市觀察日記 · 紅荔路的夏天
    這裡是ShenzhenWeekly,「探索 記錄」深圳這座城市更多關於生活的有趣發現都在這裡● ● ●ShenzhenWeekly · 城市觀察日記在深圳散步是件正經事 · 紅荔路的夏天為了更了解深圳,我約上了一位從小在深圳長大的朋友,在烈日炎炎下走完了深圳福田區的紅荔路,切身地感受一次深圳的一天究竟是什麼樣的。
  • ...梅州市紮實開展城區建築外立面改造、店招和鐵皮瓦整治行動
    縱橫交錯的管線「消失」了、曾經雜亂無章的廣告店招如今難尋了、老舊建築的外立面更規整了、樓頂生鏽存隱患的鐵皮瓦被具有客家特色的樹脂瓦替換了……走在梅城華南大道上,沿線市容市貌給人的印象是乾淨、整齊、美觀、有序。這一變化,是梅州市大力推進「兩美」行動,深入開展市容市貌整治的成果。
  • 成都:店招不配簡體標牌屬違法 使用繁體字有哪幾種情形
    店招如果沒有簡化的漢字副牌,就是違規的。據了解,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的《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辦法》規定,商業牌匾和招牌等需要保留繁體字、異體字的,應當在顯著位置配放規範漢字標誌牌。違反這一規定的,由工商部門責令改正。那麼,成都商家對這一規定的知曉情況如何?記者昨日進行走訪。
  • 觀察|城市治理能力經歷大考?2020年國際城市十大關注
    線上購物方式日益受到消費者青睞,美國「黑色星期五」線上交易額達到90億美元,同比增長22%,達到歷史新高。數字金融在這一年也得到長足發展,比特幣價格於2020年底不斷刷新歷史新高並成為全球第20大貨幣,與此同時中國也正在加快金融業數位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