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位著名的知青,隨時代沉浮,在時代變遷中走出了一條條奇特的人生...

2020-12-22 騰訊網

建國後持續數十年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是影響千萬知識青年人生命運的大事,成千上萬初高中畢業的年輕人聽從號召,奔赴全國廣大老少邊窮農牧地區,在艱苦的環境中戰天鬥地,揮灑青春和汗水。

這九位人物正是當年千萬知青中引人注目的名人,當時的政治環境需要他們成為典型,他們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隨時代沉浮,在時代變遷中走出了一條條奇特的人生之路。

邢燕子:永遠飛翔在廣闊天地

邢燕子,女,原名邢秀英,1940年出生,天津市寶坻縣人。從小跟爺爺在農村老家長大,父親是天津市一家工廠的副廠長。1958年,高小畢業後的她沒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區,而是回到家鄉寶坻縣大中莊鄉司家莊村務農,發憤改變家鄉的窮貌。

在那裡,她和農民打成一片,並組織了一個「邢燕子突擊隊」,成績突出。1960年,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邢燕子發憤圖強建設農村》,介紹了邢燕子的先進事跡。此後,邢燕子成為上山下鄉的知青典型,被稱為「毛澤東時代的好姑娘」。

1964年,邢燕子作為先進分子出席中國共青團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同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毛澤東生前5次、周總理13次接見過她。她先後歷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員、寶坻縣委副書記、地委常委、天津市委書記、市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九至十三大代表,第十至十二屆中央委員。

1981年被市委安排到北辰區工作,任北辰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現退休。2009年9月14日,她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侯雋:竇家橋的「特別姑娘」

侯雋,女,1943年生,原籍北京。她1962年高中畢業後放棄高考,隻身從北京來到天津寶坻縣竇家村(今屬史各莊鄉)安家落戶,立志做一個社會主義新型農民。

1964年侯雋與邢燕子一起出席河北省勞動模範代表大會。1971年在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同年被選為中共天津地委委員。中共寶坻縣委委員,1973年任中共寶坻縣委副書記,1976年任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副組長。

1972年以中國農民代表的身份訪問日本。1980年始任寶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從1980年至1990年,侯雋擔任寶坻縣人大副主任,1991年起,擔任寶坻縣副縣長,2001年1月,57歲的侯雋出任寶坻縣政協主席,當年9月撤縣設區後,侯雋一直擔任寶坻區政協主席,直至2007年5月退休。

呂根澤:知青裡的農業專家

呂根澤,吉林省延邊自治州龍井市東盛湧鎮海蘭村農民,是上世紀50年代農村知識青年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典型代表,曾被選為共青團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4年,他作為中國農村青年代表團成員,出席了維也納世界青年代表大會。他運用在學校學到的農學專業知識提高漚肥質量,1963年全隊400畝水田施用這種肥料,產量大幅度提高。

他曾被聘任為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特邀助理研究員。1965年被任命為吉林省農安縣耕讀大學副校長,後來調到長春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擔任副所長職務。

董加耕:義無反顧當農民

董加耕,原名董嘉庚,1940年2月出生於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葛武鎮董夥村。曾任江蘇鹽城團地委書記、鹽城縣委副書記、團中央委員、國務院知青領導小組成員等職,曾當選為第3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執行主席,第4屆全國人大常委、鹽都縣政協副主席。

1961年5月,高中畢業的董加耕毅然放棄去北京大學深造的機會,立志回鄉務農,他的行動曾影響上世紀中國乃至前蘇聯等國內外千千萬萬青年人的行為。1964年3月20日《人民日報》指出「董加耕所走的路,就是毛澤東時代知識青年應該走的路。」

十年文革期間,董加耕經歷了非凡的人生歲月。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給董加耕落實了相關政策。2005年,經上級批准,董加耕享受全國勞動模範待遇。

2007年6月8日,董加耕事跡展覽建成開放,董加耕事跡展覽位於鹽都區博物館內,建築面積1800多平方米,用董加耕20世紀60年代務農時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等實物以及老照片、信函、全國各級媒體報導及音像資料等等。建國50周年前夕,董加耕入選「共和國英模」50人。

朱克家:22歲的中央候補委員

朱克家,1950年11月生,上海市人,197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被開除黨籍),1969年參加工作,初中。1969年4月起為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倫公社么等寨插隊知識青年。曾任大卡大隊人民教師。

1971年3月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74年起任中共雲南省委列席常委、雲南省批林批孔辦公室副主任。1975年1月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75年10月起至1977年任共青團雲南省委書記。

1976年11月起在雲南省昆明市被隔離審查。1979年2月被開除黨籍。1979年3月起為雲南省恩洪煤礦一號井掘進隊、洗煤廠工人。1987年8月起為雲南省恩洪煤礦工會電視差轉臺職工。1995年1月起任雲南省恩洪煤礦恩洪大廈經理。

朱克家是中共第十屆中央候補委員(任職至「文化大革命」結束),曾當選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

張鐵生:「反潮流」的另類「白卷英雄」

張鐵生,遼寧興城人,1968年中學畢業後下鄉插隊。曾任興城縣白塔公社棗山大隊第四生產隊隊長。1973年6月,張鐵生被縣裡推薦考大學工農兵學員。

在物理化學考試時,大部分考題不會作答,但他在卷子背面寫了《給尊敬領導的一封信》,最終他的考試成績語文38分,數學61分,物理化學6分。

1973年7月19日,《遼寧日報》以《一份發人深省的答卷》為題刊登了張鐵生的信,信息被毛遠新得知,張鐵生的命運從此改變。1975年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成為文革後期紅極一時的風雲人物。

1976年10月,張鐵生被撤銷所擔任的黨內外職務,並被開除黨籍。1983年被錦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陰謀顛覆政府罪判處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

1991年10月,張鐵生刑滿獲釋,從事經商活動,和另外三人創辦了飼料公司。2012年,遼寧禾豐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禾豐牧業」)發布招股說明書。該公司當時的第五大自然人股東即為張鐵生,持有3200多萬股,他也是禾豐牧業的原始股東。

柴春澤:投身農村的「革命小將」

柴春澤,1952年2月出生,河北省青龍縣人。曾任遼寧省昭烏達盟翁牛特旗玉田皋公社黨委副書記、大隊黨支部書記。1974年,他給父親的覆信被《人民日報》全文刊載———「一旦黨變修,國變色,我們還會有什麼家……爸爸,我現在百分之百地需要你對我進行紮根教育,我不同意你這拔根教育。」

「這封信,代表了我們的革命小將在思想領域裡向老將的挑戰:看誰敢於同舊的傳統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一場知識青年學習柴春澤運動由此引發。柴春澤一時間成全國知青中的典範。

1975年起,柴春澤參與翁牛特旗玉田皋首創改種水稻組織工作。1975年作為中國訪日青年代表團成員,應日本青年團協議會邀請赴日本進行旨在促進日中友好條約締結的友好訪問。1976年12月,因受「四人幫」牽連被隔離審查、關押。

1979年獲釋。1980年9月25日,中共翁牛特旗委發出(1980)67號文件決定恢復其黨籍,同年經原昭烏達盟盟長辦公會議決定將其招工到遼河工程局。1981年1月11日翁牛特旗公安局發出《關於對柴春澤同志的平反決書》, 1985年中共赤峰市委常委會決定其調赤峰電大工作。

1987年以來,柴春澤長期從事電大學生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曾先後擔任過30個班的班主任工作。由其直接培訓的學生達1200人。現任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赤峰分校專職班主任、思政助理研究員、柴春澤聯盟網總裁。

現在,幾乎沒有人再把柴春澤作為偶像,但柴春澤仍對那段知青歲月仍無法忘情。「柴春澤聯盟網」是他傾心耕耘的精神家園,被稱為「知青朋友的家」,那裡有他們一代人的苦難與救贖。柴春澤雖然利用網際網路聚集了一群知青,但他的角色只是這個平臺的提供者。

趙耘:與董加耕齊名的「南耕北耘」

「南耕北耘」——南方的董加耕,北方的趙耘,這是上個世紀60年代叫得很響的兩個人,他們曾影響了一代人。趙耘,原名趙貴銀,1936年6月2日出生在山西左權縣柳林鄉三教村一個僱農家庭裡。

他的少年時代生活在太行山革命老區,從小受到艱苦的磨礪和革命的薰陶,這為他以後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基礎。1950年初,趙耘兄弟兩人從山西老家來到在天津市人委任處長的父親身邊。父親趙晉科是一位1936年參加革命的老同志。

兄弟二人剛一進城,父親就為他們更了名,將原名趙貴銀改為趙耘,弟弟也更名為趙田,並對他們說「不重金銀,重耕耘」。

1957年夏,趙耘即將初中畢業。畢業前夕,黨中央發出了不能升學的中小學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號召,天津市還請來了在山東下鄉的老知青徐建春作報告,這些在應屆畢業生中引起了不同的反響。

趙耘認為,上大學留在城裡誰都願意去,黨號召青年學生到農村去,我是一名共產黨員,要找艱苦的路走,我要做一個有文化的農民在農村幹一輩子!趙耘說服家人和老師,在學校裡第一個報名要求下鄉當農民,結果終於如願以償。

8月22日,趙耘和兩個夥伴來到天津市寧河縣六區共產主義之路高級農業社(現東麗區軍糧城鎮苗街村),脫下了學生服,換上了農民裝,開始了新的人生徵途。

1958年春,趙耘被鄉親們推舉為豬場場長,由一名普通的飼養員成為領導三十多人的指揮官。在趙耘和鄉親們的共同努力下,到1959年豬場已擴展為擁有六個分場、一百多人的綜合畜牧隊,共飼養生豬3000頭、羊500隻、雞2000隻,其規模之大聞名河北省。

後來,同來的夥伴相繼走了,趙耘依然留在這塊土地上,埋頭奮鬥了38年。1958年2月,趙耘當選為縣人大代表;1958年,被評為天津市青年建設積極分子;1963年秋,帶隊參加天津市抗洪搶險,榮立三等功;

1963年,被選為河東區政協委員、天津市青年聯盟委員;1964年4月,出席河北省青年勞動模範代表會議。大會向全省回鄉青年發出:「學習趙耘立志建設新農村,做有覺悟、有知識的新型農民」的號召。

他領導的苗街三隊成為全省二十八面紅旗單位之一。河北省團委作出了「關於在全省知識青年中開展向趙耘學習活動的決定」。

1964年6月,趙耘因突出的表現被邀請列席共青團「九大」會議,並當選為團中央委員。6月11日,毛澤東主席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團中央「九大」代表,趙耘與徐建春、李瑞環、董加耕等各界青年與毛主席合影;

1964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趙耘所領導的苗街三隊,連續三年被評為河北省先進單位。

1975年,趙耘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趙耘從一個城市學生到農民、豬場場長、生產隊長,從1966年起被上級任命為軍糧城公社黨委書記,走上了領導崗位。

1968年任東郊區(現東麗區)革委會副主任,1980年任區委常委、副區長,1984年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至退休。趙耘從20歲出頭的小夥子步入了老年,面額已爬上了標誌歲月滄桑的皺紋,他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農村。

丁惠民:知青結束上山下鄉運動第一人

丁惠民(左圖左邊人物),1953年生,上海人。1970年,丁惠民作為69屆中學畢業生,從上海來到當時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景洪農場)。在雲南的八年中,和所有知青一樣,丁惠民歷盡了知青生涯的各種酸甜苦辣。

1978年10月,一封《給鄧小平副總理的公開聯名信》在西雙版納知青中悄悄流傳,作者是景洪農場十分場(原雲南兵團一師一團十營)學校的教師、上海知青丁惠民。

信中列舉了知青生活的困苦,反映知青運動造成的「三不安心」問題,認為局面已經「嚴重影響社會安定團結」,希望中央領導能夠重視,其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知青作為「文革」遺留物,雖到了該解決的時候,但有關部門一時還顧不上、也拿不穩。

第一封信捺上300多個知青指印,寄往國務院。第二封聯名信已有上萬名知青按手印,丁惠民在信中明確提出了知青返城要求。

之後,丁惠民與重慶知青劉先國、上海知青胡建國組成了三人核心小組,成為雲南知青進京請願團總指揮。12月,經歷罷工、遊行、臥軌、進京,終於開啟了結束上山下鄉運動的中央行動。知青返城後,丁惠民現居重慶。

相關焦點

  • ​坐著高鐵看中國,在風馳電掣中感受時代變遷
    全景式展示「十三五」規劃成就和中國之美:8天8條主線,帶你走遍大好河山,聆聽中國故事。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亙古通今,人們對日行千裡的苛求從未止步。奈何古時交通極不發達,踏遍大好河山唯有寄情於詩歌當中。而現如今,交通領域發生的巨大變化,坐上時速350公裡/小時的高鐵,就像駕上了孫悟空的筋鬥雲,日行千裡不在話下,早吃廣州茶、晚嘗北京鴨,不再是痴人說夢,而是許多中國人每天的家常便飯。
  • 時代浪潮裡的愛情與奮鬥,《遠方的山楂樹》書寫知青的平凡與偉大
    正是因為它平平無奇的樣子,給予平民化的頑強和美麗,給了知青下鄉那個特殊年代裡逆流而愛的男女美好希望。加上山楂的果實酸中微甜,甜中有酸,更是像極了愛情的味道。由此,「山楂樹」跟「愛情」和「知青」就掛上了緊密的關聯。實際上,山楂樹不僅在被視作是愛情的象徵,在國外也是如此。
  • 追憶崢嶸歲月 感受時代變遷
    追憶崢嶸歲月 感受時代變遷「大美『雙區』——廣東省慶祝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美術作品展」受市民熱捧■ 深圳特區報記者 尹春芳自10月9日起在關山月美術館展出的「大美大型創作 氣勢磅礴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實驗田,廣東美術也得風氣之先,走變革之路,領時代之新。展覽重點展出了廣東畫家近年來的大型創作。這些巨幅畫作以「當隨時代的筆墨」描繪了經濟特區40年發展的新圖景。
  • 朝外攝影作品記錄時代變遷
    近日,朝外街道「時代見證」國際攝影展舉辦,50位攝影師的158幅攝影藝術作品以朝外地區為縮影,打造了一場光與影的視覺盛宴,用鏡頭見證時代發展與歷史變遷。「時代見證」朝外國際攝影大賽暨老照片徵集活動於2019年11月26日正式啟動,轄區駐華使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師生、轄區居民的攝影愛好者及北京各區縣的攝影發燒友們紛紛響應,收到參賽作品共計1896幅。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那時, 我們的父親都處在幹部學習班的隔離審查中。四十年後, 我才了解到, 我們的父輩共同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 是在1949年革命戰爭的硝煙中, 從太行山解放區走出來的南下幹部。我們葛坑公社葛坑大隊第三生產隊的知青點, 就在公社駐地對面的小山包下。小山包北靠著大山, 南邊有一條小溪流從狹長山坳的層層梯田間穿過。
  • 少女時代九缺一 Jessica退團
  • 《知青》能勵什麼志
    知青運動是「文革」的一部分,是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主題之一,其中1000多萬人的生命過程更是直接捲入其中。歲月荒唐,人生坎坷,但言說困難。知青運動結束之後,最初的知青敘事以返城為合理歸宿展開,從而定調於青春的蹉跎、苦難乃至悲劇。後來,知青敘事的調性一度變為「青春無悔」,苦難和悲劇的意義降低了,控訴與沉思消除了,而激情、純粹、昂揚、磨鍊的主題隱然上升。
  • 《日夜書》:吃死人骨頭在知青時代「合情合理」
    核心提示:對有過知青經歷的人來講,謊言是必要的鎮痛器,謊言是另一種形式的真理,這時候我們又可以看到,韓少功很曖昧的態度,一方面很多人會覺得,他是左派,有一個左派的想法,覺得不能夠光是說知青下鄉的這個時代的黑暗面,還要看看他的所謂的光明面,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並不是這麼簡單的做一個政治判斷,他想看到的更多的是
  • 《遮天》朝代更替宛如輪迴,大世凋零人傑不斷,遮天中時代的變遷
    《遮天》朝代更替宛如輪迴,大世凋零人傑不斷,遮天中時代的變遷在歷史的更替之中,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夠真正的存在萬年,所謂的千秋萬代似乎是一句空話,這就像一個輪迴,不斷的毀滅,又不斷的新生,悠悠數載,每一代的人傑演繹著不同的故事,在遮天之中也是如此,今天小編給大家分析一下書中宏大的世界觀
  • 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以個體命運折射時代變遷
    正在央視熱播的《一個都不能少》,反映了新時代農村決戰脫貧攻堅取得的顯著成效。正在湖南衛視熱播的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塑造了滿懷夢想與熱情的創業青年形象。這些作品緊扣脫貧攻堅的時代脈搏,聚焦中國社會變遷,讓人們從中感受到嚴肅正氣而又溫暖親切的力量。
  • 我的收藏:一套四條屏《知青宣傳畫》
    展示收藏的《前程似錦》「在我的知青物品收藏中,知青宣傳畫,有不同規格的作品近400餘幅,是目前知青題材的國內收藏之最,它填補了紅色收藏的空白。也正是因為有著三年的知青經歷,所以他對知青物品情有獨鍾。從1993年起,他就開始收藏知青時代的物品,經過20多年的搜集整理,李運河現已搜集了17類、近千件的知青物品,其中尤以宣傳畫居多,而這些宣傳畫更是當年知青經歷過的一些真實事件,讓李運河記憶深刻。
  • 孫戈:讓觀眾通過畫作的視角,感受時代的變遷
    考慮的第一位並非筆墨,這是我個人的體會。人物畫家比山水、花鳥畫家 多了一份社會責任感眾所周知的人物畫四大家「黃胄、楊之光、劉文西、方增先」,他們都是走在現實主義的道路的藝術家,他們的共同點是,除了在筆墨上跟古人有所不同,有所發展或者說豐富了筆墨的表現手法之外,他們緊跟時代的發展,「關注社會,直面人生,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 高考滿分作文欣賞《車輛與時代變遷》
    生活中離不開車。車,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車來車往,見證著時代的發展,承載了間的真情;車來車往,折射出觀念的變遷,蘊含著人生的哲理。當然,每輛「車」的軌跡都不盡相同,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就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有的人是豪車,先天就有優越的條件。他們的家庭給他們提供了一大段坦途。在這樣的順境中如果他們不思進取,那麼即使是豪車也無法使夢想之花開放,就如某著名歌唱家夫婦的兒子李天一,利用父母的優勢,過著任性的生活,結果呢?
  • 盤點DotA歷史國內各大對戰平臺的時代變遷 致敬那些堅持的人們
    這些平臺有些也和DotA遊戲的命運交織在一起,隨時代變遷而沉浮。下面,筆者就來盤點這些國內出現過DotA類對戰平臺們。第一階段:- 浩方對戰平臺最早的大型遊戲平臺,筆者最早是在這個平臺上打魔獸對戰的,後來DotA火了才轉戰。作為第一代的平臺,對於當時玩家相當震撼,意味著終於告別了區域網時代,可以打線上聯機了,在初期幾乎是壟斷級的存在。
  • 見證中國詩歌變遷,舒婷顧城等著名詩人從這裡走出,青春詩會書寫詩...
    新華社資料圖 程敏 攝入選 萬裡挑一覓新人「從1980年首屆開始,舒婷、吉狄馬加、顧城、葉延濱、西川、于堅、楊克等數以百計的著名詩人均從青春詩會走出。」15位參會詩人是從853份有效稿件中經三輪選舉產生,他們中最大的出生於1981年,最小的出生於1994年。詩人王二冬是此次新入選詩人,「參加青春詩會是一個人詩歌生涯中值得驕傲的事,也是一個成熟的標誌,是給30歲的自己最好的禮物。」青春詩會每一屆都遴選15位40歲以下的詩人,一位詩人只能參加一屆,這個標準幾十年從未改變。
  • 《矽谷是個什麼谷》:第一代華人技術移民的十年沉浮
    書中描寫了張思禹、程悅欣、林銳、鄭懿、胡金柱、郝會會等6位青年在美國矽谷的打拼經歷,他們中間有技術工程師,有生物學博士後,有法律精英,有房產銷售……不同角色的6個人所經歷的經融危機、身份困擾、失業、海歸、創業、歸海,大家在不知不覺中,熬成了平凡而又真實的矽谷人,故事裡有大時代的驚濤駭浪,也有小人物的命運抉擇。
  • 「晉商大佬」樊建川:時代無言,有館為證
    由鳳凰網出品,與貴州習酒聯合打造的訪談節目《君品談》中,第一季收官特約嘉賓,就是這樣一位用博物館講述時代保存歷史的 「建館狂魔」,他就是中國著名文博收藏家,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踩在時代步點上的人如果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樊建川的前半生,那就是「踩在時代步點上的人」。
  • 劉強東:走出「性侵門」陰影,開啟人生下半場,東哥時代並未結束
    劉強東時代落幕劉強東,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窮小子,經過自己的努力拼搏,不但成為了我國數一數二的網際網路大佬,還迎娶了北大校花章澤天,他的一句「我有臉盲症,不知章澤天美不美」,讓不少屌絲汗顏!縱觀歷史,發現很多英雄都難以過美人這一關,劉強東也不例外。
  • 我國這城市正在「逆襲」,5條線路匯聚在此,將成高鐵時代大贏家
    我們的生活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而祖國的的面貌也日益月鑫,隨著祖國的強大我們也體驗到了作為中國人的驕傲,為了祖國更加美好的未來我們一起努力,在旅遊中不斷提升自我。這大概與其交通網絡的完善有關,因為一般鐵路時代南寧只有兩條鐵路,一條是桂香鐵路,一條是南昆鐵路,兩條鐵路都是區域性的,另外南寧的地理環境不是特別好,所以人口密度不高,發展也不快,今天與過去不同,南寧的高鐵網絡在未來會得到很好的改善,五條高鐵線路匯集在這裡。
  • 以小見大隱射時代變遷,小警察的人生逆襲之路真正《隱秘而偉大》
    也正是這樣的可親可近,讓觀眾感受到主人公顧耀東遇到的生活點滴,仿佛就是自己身邊的你我他,仿佛就是身邊每天諄諄善誘的父母、瑣碎親切的鄰居,不同的是,在當時的社會境遇下,每個人物和家庭的取捨和堅守卻各不相同,有無奈、有掙扎,以小見大隱射出時代的變遷,也正是有了像顧耀東一樣無數「隱秘而偉大」的人們,讓時代探索的道路上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