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喝咖啡這件事,是越來越「自助」了。
咖啡館還是那些咖啡館——集中開在上海武康路、淮海中路、北京鼓樓等悠閒的地段,進口口味最豐富的原豆,現場烘焙、研磨、花式衝調出一場新鮮的嗅味覺體驗。星巴克也還是那些星巴克——人們在這裡享受著工作和日常生活外第三空間的放鬆。
但更多人開始在屬於自己的空間和時間裡喝咖啡。瑞幸用一句「你喝的是咖啡,還是咖啡館?」的宣言祛了「坐咖啡館」的魅。
數據顯示,如今超過半數的實體店咖啡消費者以自提外帶的方式購買。也有更多咖啡客不再拘泥於現磨、開始在家DIY:Nespresso 等膠囊咖啡機的普及、 以及三頓半、永璞等網生咖啡的流行,帶火了速溶、膠囊、掛耳、咖啡液等不需要複雜的研磨-手衝-過濾設備就可以即衝即飲的精品咖啡。
咖啡的概念,在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心智中擴展為「在家、辦公室、旅途中也可以來上一杯」的日常飲品;去咖啡館的偶然消費變成了次數頻繁的「居家旅行必備」。
花式也不那麼講究了。拿鐵、卡布奇諾——這些一度曾代表小資情調的詞彙開始和卡路裡掛鈎,隨著消費頻次的增加,咖啡客們轉向了不加糖加奶、健康、適合日常飲用的黑咖啡。
根據CBNData聯合天貓發布的《2019中國咖啡消費趨勢》報告,無糖黑咖啡的消費增速高於整體咖啡品類。
咖啡市場無疑「下沉」了——喝咖啡的價格從一杯20、30降到2-7元,消費者開始不為空間和拉花買單。
同時,對咖啡的品味卻「上升」了——在各咖啡品類之內,消費者對風味和口感要求都更高。消費者們學會在多元的選項中挑揀:哪款更好喝?哪款更喜歡?挑著品著,越喝越會;精品咖啡——用特定自然條件下培育出的帶有地方特色風味的幾款咖啡豆,經過良好的儲存、用適合這款豆子的烘焙和萃取方式所做出的一杯黑咖啡——成了許多咖啡客最終的歸宿,就連擅長打低價牌的瑞幸也開始賣 SCA 精品級的耶加雪菲黑咖。
現在的咖啡用戶,在咖啡館喝現磨的,開始考究豆子的種類、烘焙、和衝煮方式。
圖方便喝速溶的,升級到了更能還原咖啡豆本身風味的膠囊、掛耳、冷萃等黑咖選項。
喜歡探索風味的,開始自己在家磨咖啡豆,研究「手衝咖啡的180種方法」……
在下沉和上升之間,暴露出更加寬廣的消費者心理需求空間——每杯咖啡都有不同風味,每種喝咖啡的形式也具有不同的意義,咖啡客們按自己獨特的偏好在其中疊雜取捨。
精緻女性中國,誰在喝黑咖啡?又是哪一杯黑咖啡,能讓他們上癮?
年輕人(85後-95後),特別是女性。
這是被卷進前所未有的快節奏生活的一代人,腦門上每天都寫著一個困字;這也是自我要求極高的一代人,太想精神、精緻地面對生活。
咖啡既可以是提神醒腦、消腫減肥的功能性飲料,也可以是氣息濃鬱芳香、誘人上癮的感官享受,更可以代表一種「閒時飲咖」品質生活的方式。
很少有什麼唾手可得的商品能像咖啡一樣,滿足這代人功能、感官、和文化意義上如此多樣的需求了。
CBNData 聯合天貓發布的《2020線上咖啡市場消費者洞察報告》結合了線上其他商品消費的信息,總結出:資深中產、新銳白領、精緻媽媽是咖啡消費的中堅力量。
這些群體熟練地把壓力和倦意化解在體驗式消費裡,運用咖啡因和咖啡香帶來的小確幸重獲活力。
而90後、95後市場增速最快,源自年輕人對新鮮口味的探索熱情、和對近年咖啡品牌潮流營銷玩法的熱衷。
喝什麼黑咖啡?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種咖啡的喝法,在發展迅速的咖啡市場,沒準兒這一千種都能給你搞到。對不同的人來說,什麼「黑」最上癮?
續命的動力當代人有時的困是真困,有時的困是「覺得自己困」,但無論如何,手裡一杯咖啡都能讓你覺得為讓自己精力更充沛做了份努力、安心不少。
主攻白領市場的瑞幸、連咖啡等網際網路咖啡連鎖,強調的就是咖啡提神醒腦的功能性需求。為此他們通過鋪設更多外帶網點在「便捷性」上進行競爭,以求為「困」提供快速的解決方法。
可在家在辦公室即衝即飲的精品咖啡,無論是速溶還是咖啡液,首先滿足的也是快速提神的需求。最近在喝著 UCC 速溶咖啡趕教研進度的大學老師 Z 就表示,喝這一款咖啡的主要因為它比手衝省時間、又比外賣咖啡便宜。
而奔著提神醒腦功能來喝咖啡的人是不挑牌子的——「主要取決於某東有什麼牌子在搞活動。」Z 這樣說。
只要有咖啡因就行,最好再給我一個選擇你的理由——熱度、開屏廣告、折扣、眼緣都有可能。
KFC的速溶咖啡在小紅書上的推廣就找到了楊天真。「現在是晚上12點鐘,我正在寫書,實在是必須要來一杯咖啡了,」這個敢拼、敢說、雷厲風行的女孩在視頻裡這樣介紹。
咖啡刺激神經又成癮,不是每個人都會在午夜12點灌下一杯又濃又苦的速溶黑咖,而會這樣做的人往往曾在高壓下工作,這樣才換回了他們「堅強」的神經和口味,像一個久經沙場的戰士,手邊一杯黑咖就是他們的白朗寧。
靠黑咖續命——「精神」的表面和背後藏起來的那有一點酸澀的辛苦,也是喝黑咖的白領階層想傳遞的獨特的社會信號。
從喝咖啡到品豆子咖啡本身是口味產品,「好喝」是任何人喝咖啡的基本需求。注重口感的咖啡客與其說是選品牌、不如說是選豆子。
上癮黑咖啡的人迷戀它的迷人香氣和豐富口感。科學家在咖啡裡發現了一千種芬芳物質,不同產區、品種的咖啡具有不同的風味。然而咖啡的芳香物質很容易揮發——我們聞到的咖啡香味正來源於此。烘焙過的咖啡豆一經研磨、內含的化學成分接觸到空氣就會發生口感變化、變酸、甚至產生腐敗的味道。因此「現磨」的喝法是完整地品嘗咖啡風味的標杆。
常年飲咖鍛鍊了味覺、對咖啡口味感知日漸敏銳的資深咖啡客們希求品嘗到咖啡原味,據CBNData《報告》,「習慣性喝咖啡」的咖啡客們更在乎:果味的咖啡更能激活他們的味覺神經,相比下,酸味咖啡會讓他們感到敏感、介意。
於是習慣了喝黑咖啡的人慢慢走向了 Seesaw 這樣開在一二線城市的精品咖啡店和精品咖啡外賣——帶著他們被慣「壞」的味蕾。在那裡,他們了解到,同一款咖啡豆,不同的烘焙程度、粗細研磨度、衝調方式衝出的咖啡風味皆有不同,其中變化多端的意趣更令人著迷。
於是其中一部分開始搜羅藍山、耶加雪菲、阿拉比卡、雲南等精品咖啡熟豆,在家現磨、手衝,探索南北回歸線的咖啡帶之間的味覺地圖。供應這些熟豆的 Lavazza、豆叔、Fisher、MILAN GOLD、% 則是他們經常光顧的品牌。
在沒時間研磨衝調時,膠囊和掛耳也是不錯的方便選項。
這兩者都能將現磨的咖啡粉末無氧儲存,完整保存咖啡豆的原味。需要配備膠囊咖啡機用以衝煮的膠囊,每一杯的口感都非常穩定、不遜於咖啡館;而自帶便攜濾紙(掛耳)的掛耳咖啡,則需要咖啡客自己手衝以獲得較好的風味。每杯價格在5-7元區間的膠囊咖啡市場以雀巢旗下的 Nespresso 和 Dolce Gusto 領銜。
掛耳則由於不受機器設備限制,有更多選擇。上述販售精品咖啡豆的品牌大多也賣掛耳,而一些一二線城市的精品咖啡店也會把磨好的咖啡豆灌裝、自製掛耳。更有速溶品牌隅田川和瑞幸「上行」做掛耳,把精品咖啡介紹給快餐咖啡的用戶。
無論是咖啡豆還是膠囊、掛耳,精品咖啡都會對咖啡的品種、風味有詳細的介紹,消費者也會很快對於自己的口味偏好有所了解。有人喜歡「中深烘焙,焦糖堅果酒香序列的口味」,也有人傾向「偏苦,濃香,偏酸」的重烘焙口味。
隨著喝咖啡的人的基數變大、精品咖啡運動在中國如火如荼地進行、咖啡品牌在產品迭代、顧客教育上進行投資(想想星巴克臻選店),精品咖啡客這一曾經的小眾群體正在迅速擴大,中國消費者咖啡越喝越精細。酸苦味重、需要藉助奶糖調味的速溶咖啡曾佔據七成的市場份額,但其銷售額正連年下降,增速突出、取而代之的正是濾掛、膠囊咖啡。
儀式感經濟很長時間裡,喝咖啡都是「精緻生活」的象徵,近年來網際網路咖啡品牌的低價競爭也並沒能讓它「糙」起來。
歸根結底是因為對咖啡的心理需求離不開「希冀」——再精神一點、喝得再好一點、再多嘗嘗不同的風味——正是這些小小的願望搭建出對「有裡有面兒」的生活的追求。
咖啡的香氣足夠吸引人啜飲那一刻的神思,讓人從生活和工作中短暫地抽離,這片刻的清閒本身就是奢侈。「喝咖
啡給人一種很放鬆、很慵懶的感覺。」喜歡在家手磨八平方咖啡豆的酒吧老闆G這樣回憶他最開始愛上咖啡的原因。
「其是不喝咖啡也不困,也正常,但是現在還是會每天喝一杯,現在感覺心理因素更多了,總覺得喝一杯咖啡,有一種可以讓靈魂安寧下來的感覺。」喝了十幾年咖啡、曾經喜歡泡咖啡館的新手媽媽 Y 說。
於是咖啡也吸引了很多對生活的儀式感有追求的人。CBNData《報告》對「喜歡咖啡店環境」的「小資」咖啡客進行畫像:他們也喜歡買香薰、鮮花、冰箱除味劑、多功能料理機等物品提高生活品質,咖啡則會選擇時萃、感咖啡等
顏值與口味均在線、注重獨特風味體驗的掛耳。
速溶咖啡三頓半就是從下廚房APP 下手,精準對標了這一客戶群。
三頓半、永璞、隅田川、Tastelab等精品速溶咖啡,在選用精品咖啡豆保證品質的同時,是所有咖啡品類中最便捷即飲的選項。這些品牌主打凍乾粉或冷萃咖啡液,能在不同溫度的液體中三秒即溶,三頓半更宣傳「萬物皆可溶」——冰水、蘇打水、椰子水……它們讓精品咖啡從家中走到了旅途路上、辦公室裡,有了更廣泛的傳播場景,也快速吸引了一波原來不常喝咖啡的消費者。
儘管速溶咖啡在口感上並非最優選擇,但它們找到了追求精緻生活人群的另一突破口——「儀式化」本身:
小紅書上就廣為流傳著「隅田川咖啡冰激凌」、「永璞咖啡金湯力特調」的菜譜——這裡的咖啡就是年輕人「洗手作羹湯——再發到社交媒體」這一儀式的助推和伴侶。三頓半也別出心裁地推出了回收空瓶「返航計劃」:在咖啡館或藝術空間內設置返航點,鼓勵消費者攜帶咖啡空瓶前往回收以兌換積分。帶著極具設計感的小瓶子「去返航點返航」本身是一件極具儀式感的事,吸引了眾多用戶將其記錄下來——再發到社交媒體。
三頓半等速溶咖啡「衝泡便捷、萬物皆可溶」的特性大大降低了喝咖啡的空間、時間限制,使其有機融入消費者創意生活、可持續生活的儀式本身,也因此產生了較高的用戶互動率和粘性,不失為咖啡的一種新鮮玩法。
然而對於咖啡這種快消品,品牌是種弱偏好:如果有跨界聯名、新產品推出等活動,消費者都會被短暫地被吸引,但在風吹過後,人們還是會回到自己口味最偏愛、喝得最習慣的那一款咖啡上去。
想做個常青的咖啡品牌真難。
在品牌流量耗盡前,哪一款能真正長久地捕獲咖啡客們的心?
TOP HER | 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價值
垂類精準媒體| 她經濟整合營銷 |數據增長決策 |高淨值社群經濟
北京· 上海· 香港· 紐約· 倫敦· 溫哥華 |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