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俄羅斯米格-31「捕狐犬」戰鬥機
米格-31的北約代號為「捕狐犬」(Foxhound),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一款雙座全天候截擊機,於1982年開始進入前蘇聯軍隊服役,直到目前仍有超過200架在俄羅斯空軍服役。此外,哈薩克斯坦也是該機的用戶之一,並計劃對其進行升級改造。
研發歷史
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軍SR-71「黑鳥」高空戰略偵察機、B-1B「槍騎兵」戰略轟炸機及BGM-109「戰斧」巡航飛彈等新型武器投入使用,前蘇聯防控部門感到了極大的壓力。於是,前蘇聯空軍決定在高空高速性能優良的米格-25「狐蝠」式戰鬥機的基礎上研製一款攔截性能出色的戰鬥機。
新型戰機的研發代號為Ye-155MP(俄語:Е-155МП),原型機於1975年9月16日完成。雖然外觀類似MiG-25,但擁有更長的機身以容納雷達武器官的座位,以及許多新興技術。Ye-155MP機身上使用的鈦合金比例達到16%,鋁的用量更是高達33%,這些輕質材料的使用讓該機的機身重量得到大幅減低,也因此更加強了在低空時的超音速性能。
MiG-31系列於1979年量產,1982年開始服役於前蘇聯防空署(PVO)。
主體結構
米格-31戰鬥機為雙發雙座,採用二元進氣道兩側進氣、懸臂式後掠上單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外形較為龐大,這也使其容易接受升級改裝。該機的機身為全金屬結構,採用了大量的輕質金屬製造,鈦合金和鋁合金佔到49%,合金鋼為50%,其餘為複合材料。
該機的座艙為縱列雙座式,前座為飛行員,後座為雷達武器官。雖然在後座上也裝有一套飛行駕駛儀器,但通常都不會使用。前後座都裝有即時彈射裝置,具備在任何高度下彈射逃生的能力。
性能特點
米格-31是世界上第一架裝備被動式相位陣列雷達的戰鬥機,其Zaslon S-800雷達系統的最大搜索範圍可達200千米,具備同時鎖定10個目標並引導R-33(AA-9)中距空空飛彈攻擊其中4個的能力。該機的數據鏈能將雷達等設備獲得的敵機信息傳送給其他關閉雷達的戰鬥機,並能在缺乏空中預警的情況下獨立完成作戰任務。
米格-31戰鬥機的兩翼和機身比MiG-25更加堅固,能在低空進行超音速飛行。其搭載的兩具Aviadvigatel D30-F6渦輪扇葉發動機可以提供極大的推力,使其在低空時依然有1.23馬赫的極速,而高空極速則高達2.83馬赫。不過,雖然機身結構堅固,但米格-31在超音速下仍然最多只能承受5G的過載,不太適合近戰格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