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好色之圖。疫情期間禁足在家,相信大家都閒的很無聊吧,寫一節PS小教程,供小夥伴們閒暇之餘學習使用,利用發呆的時間學習點新知識,也是不錯的選擇。本節內容是"圖層蒙版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圖層蒙版是另很多剛開始學習PS的小夥伴頭疼的工具之一,官方術語解釋的太過專業和籠統,十分晦澀難懂,這也是PS工具書的特點之一了,在這一節裡,我們嘗試用老百姓的家常話,去解釋圖層蒙版的原理和用法。
首先把"圖層蒙版"這個看起來很專業的名詞拆分開來解釋,這樣更容易理解一些,分別為"圖層"和"蒙版"。
圖層
先來看看什麼是圖層:用大白話來解釋,圖層,就是圖片的每一層。
大家在使用PS新建一張圖片文件時,你的圖層面板是這樣的:
在圖層面板中,會根據圖片生成一個默認的圖層,名字叫做"背景",通常情況下,我們把這個初始圖層稱呼為"背景層",這就是你所新建圖片文件的一個縮略圖。
毫無疑問,背景層就是你所新建立的這張圖片,因為圖片上什麼都沒有添加,所以它只有一個默認的圖層。
那麼我們嘗試著往背景中添加一些元素看看,首先點擊圖層面板下方的"+號"按鈕,這個就是新建圖層的按鈕了(2020之前版本,新建圖層按鈕是一個折角紙張的圖形,請大家注意區分):
點擊"新建圖層"按鈕後,圖層面板上會多出一個空白的圖層,因為我們沒有往新圖層裡添加任何元素,所以,它是空白的,再圖層面板上,以灰白相間的網格形式表現出來,因為它是背景層之上的第一個圖層,所以系統默認把它命名為"圖層1":
現在可以嘗試往這個新建的圖層裡面添加一些元素了,簡單點,比如畫個圓,此時圖層面板中新圖層的縮略圖也發生了變化,剛剛畫上去的圓形,也被呈現出來:
這個時候,我們已經擁有了兩個圖層,一個是下方默認的背景圖層,一個是新建立並且畫了個圓形的圖層1,此時使用工具欄中的"移動工具"(快捷鍵V),可以拖動調整圓形的位置,你可以放置到任何你喜歡的位置上去。
再來添加一個圖層,並加入一些元素進去。依然是點擊圖層面板下方的"新建圖層"按鈕,為圖片添加第三個圖層,也就是"圖層2",然後在上面畫一個方形:
看到圖片上有什麼變化了吧,被畫上方塊的"圖層2"遮擋了部分"圖層1"圓形的內容,這是什麼緣故呢?
是因為圖層順序!
大家看圖層面板上的排序,從上到下,依次為綠色方塊的圖層2,紅色圓形的圖層1,以及默認的白色背景圖層。圖層順序的排列,導致最上面的圖層優先顯示,這就是圖層2方塊能夠擋住圖層1圓形的原因了。那麼嘗試用滑鼠在圖層面板中,按住滑鼠左鍵上下拖動拖動圖層,改變圖層順序,看看又會發生什麼:
圖層1和圖層2經過滑鼠拖動,之前的順序產生了變化,圖層2的方塊排在了圖層1圓形的下方,這樣圖層1就是在圖層列表的最上面,所以它優先顯示,擋住了下方圖層2的一部分。
看到這裡,相信小夥伴們已經明白了圖層的原理,就是一層一層的疊加上去,然後通過圖層排序來顯示嘛~!完全正確!
我們用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來描述圖層的原理,背景圖層就是一張白紙,圖層1是一張透明的玻璃板,你不但可以在上面畫各種形狀,還可以移動玻璃改變形狀的位置。而圖層2則是又添加了一塊透明玻璃板,又畫上了新的形狀,這兩個有內容的玻璃板,不但可以移動位置,還可以重新排序,它們之間是互相遮擋,還是並列顯示,全部看你的心情來決定,這就是圖層。
蒙版
PS中有好幾種蒙版,比如矢量蒙版、快速蒙版、圖層蒙版、剪切蒙版等等,分別代表著不同用途,本節中所介紹的圖層蒙版,只是針對圖層使用。
蒙版的英文名稱是Mask,用在PS中,可以翻譯為遮罩、遮住、蒙版等含義。
先來通俗的舉例解釋一下,圖層蒙版是幹什麼用的:
圖層蒙版類似我們日常使用的手機屏幕上,貼的那層鋼化膜。鋼化膜附著在手機屏幕上,保護屏幕不被劃傷。即便受損,也只是鋼化膜受損,撕掉扔了就是,手機屏幕本身不會受傷。
圖層蒙版附著在圖層上,就如同鋼化膜貼在手機屏幕上,修圖修的不理想,直接刪除蒙版也行,使用工具恢復回來也行,可以重複使用,作用同樣是保護照片本身不受損害,這一點比鋼化膜好用,哈哈。
大概理解一下就行,我們還是要在圖片中去操作,才能更加容易理解蒙版的原理和用法。先看一下如何為圖層添加一個蒙版,圖層面板下方,有一個外方內圓的小圖標,這個就是為圖層添加蒙版的按鈕,滑鼠點擊一下,就會為當前選中的圖層添加一個圖層蒙版:
大家看,我選中的是圖層1,帶紅色圓形的圖層,然後點擊下面的"添加圖層蒙版"按鈕後,圖層1後面,就多出一個白色的方塊,這就是圖層蒙版,就是手機屏幕上的鋼化膜。
請大家注意,這個時候,圖層1上面,就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了,一個是本圖層,一個是圖層蒙版,相當於一個是手機屏幕,一個是鋼化膜。下一步要在哪部分中進行,一定要做好選擇。
在這裡需要插一句,新建圖層蒙版之後,默認的選擇區域,是圖層蒙版,大家注意看,圖層蒙版的周圍,有四調白色的直角線,也就是說,目前選中的是圖層蒙版,接下來你的操作,將全部在圖層蒙版中進行。
比如我想在紅色圓形中添加一些新內容,這時候就要回到本圖層上去操作,需要用滑鼠先點擊一下蒙版前方的帶有紅色圓形的圖層,這個時候圖層的周圍,會出現四條白色直角線,說明當前選中的操作區域,是圖層本身,而之前蒙版周圍的白色直角線,則會消失:
這樣就能明白,白色直角線在那個部分,我們就是在哪個區域中工作。以前有很多朋友給我留言,說圖層蒙版操作不明白,基本上就是在這裡出了問題,選錯了工作區域。
好了,回到我們的圖片中來。既然為圖層1建立了圖層蒙版,接下來我們在操作中學習圖層蒙版的工作原理。
大家在圖層面板中可以直觀的看到,新建的圖層蒙版是白色的,我們使用黑色的畫筆去塗抹幾下看看效果:
當我用不透明度為100%的黑色畫筆在蒙版中塗抹,圖像本身和圖層蒙版都發生了變化,圖像上紅色的圓形擦掉了一塊,露出了下方的綠色方塊。而圖層蒙版上原本全是白色的區域,也多出了一塊黑色,形狀就是我剛才塗抹過的樣子。接下來我把畫筆的不透明度調整到50%再找個地方塗抹一下,看看變化:
半透明的畫筆塗抹出來的效果,也是呈半透明狀態,此時圖層蒙版上,新塗抹的半透明區域,是以灰色來展現的。
我們做一個動圖,直觀一些的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通過這個簡單的示範,我們看看圖層蒙版的工作原理吧:
PS中的圖層蒙版,它只能用黑白色及其中間的過渡色(灰色)來表現。
圖層蒙版中的黑色,就是擦掉當前圖層的內容,露出當前圖層下面圖層的內容來。
圖層蒙版中的白色,就是顯示當前層的內容。
圖層蒙版中的灰色則是半透明狀,當前圖層與它下面的圖層交界處的內容則若隱若現。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圖層蒙版的特性就是"黑透白不透"。
蒙版中的黑色區域,透明。
蒙版中的灰色區域,半透明。
蒙版中的白色區域,不透明。
前面我們說過,圖層蒙版如果做錯了,可以刪除,也可以恢復。刪除蒙版很簡單,滑鼠右鍵在圖層蒙版上點擊一下,會彈出菜單,選擇"刪除圖層蒙版",就可以將當前蒙版刪除,之後再重新建立蒙版就行。
不過這個方法一般用不上,因為蒙版是可以恢復的!
咋個恢復方法呢,還要從圖層蒙版的特性說起,剛才講過,它的特點是"黑透白不透",用黑色畫筆在蒙版中塗抹,塗抹區域就變透明了,露出下方圖層的內容。那反過來思考一下,如果塗抹的效果不滿意,是不是也可以用白色畫筆,在剛才塗抹過的黑色區域中塗抹,把之前的內容擦回來呢?看個動圖:
就是利用黑透白不透的特點,把之前塗抹不理想的區域,用白色畫筆擦回來就是了,就是這麼簡單,所以就沒必要刪除圖層蒙版了。
圖層和圖層蒙版的概念,講到這裡相信小夥伴們也能明白個大概了,那麼在我們日常修飾攝影照片時,要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圖層蒙版呢,這就是很多朋友感興趣的話題了,舉個大家都喜聞樂見的例子,比如:換天空。
打開一張風光圖片:
再拖入一張替換天空的素材:
將天空素材圖層不透明度降低,設置在50%左右,這樣方便我們觀察素材的擺放位置。再使用CTRL+T自由變換,調整天空素材的大小,要覆蓋住背景圖層的天空部分才好,至於背景圖層的水面部分,不用管它,後面再處理:
位置擺放好了,敲回車完成自由變換,為天空素材新建圖層蒙版:
使用黑色畫筆,或者從黑色到透明的漸變工具,將不想要的區域全都圖上黑色,讓天空素材變透明,露出下方的背景圖層,還是做個動圖吧:
接下來將天空素材圖層不透明度調整至80%左右,把圖層混合模式修改為"變暗",基本上天空就換完了,是不是很簡單?
願意豐富細節的同學,可以再製作一個水面上的天空倒影。使用CTRL+J將天空圖層再複製出來一份,然後CTRL+T,進入自由變換工具,滑鼠右鍵在變換框內點擊一下,彈出的菜單中,選擇"垂直翻轉",這樣複製出來的天空圖層就被上下顛倒過來,然後拖動位置,放在水面部分,敲回車完成自由變換:
再將圖層不透明度設置在50%左右因為倒影不可能如同天空一樣清晰濃重,所以減淡一些是應該的。最後再將倒影圖層的混合模式設置為"柔光",就完成調整啦!
這個教程只是圖層蒙版中一小部分應用方法,這個工具真的是非常強大,今天先簡單介紹一下圖層蒙版的工作原理和基本使用方法,圖層蒙版可以結合畫筆、橡皮擦、漸變工具一起來使用,大家可以在做練習的時候逐個去嘗試一下,是個挺好玩的工具。
關於換天空實例中為什麼要使用"變暗"、"柔光"等圖層混合模式,由於篇幅有限,不能全部寫下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找我之前寫過的"27種圖層混合模式"系列文章,那裡介紹了所有的圖層混合模式原理和用,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希望能夠幫助到那些弄不清楚圖層蒙版的同學,感謝大家觀看!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響應國家號召,足不出戶,共克時艱,管住自己的腿,就是為祖國做貢獻,天佑中華,勝利一定是屬於我們的!
需要教程的朋友,看這裡:
知識付費的年代 自食其力 生活總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