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世忘失梵行的兩個公案
有很多修行者,在經過投胎轉世之後,原來的修行境界都忘失了,就不會接著去修行,這樣的話,修行要成功就很困難。畢竟在他出世為人時,時間有限,不能一生成辦,需要累世修行,但一轉世,修行境界就沒有了,乃至不修行了,這種情況是很多的。關於轉世忘失梵行的事情,這裡講兩個公案。由這兩個公案就知道,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非常不容易的,很容易迷失。而往生之後就沒有這個問題,你能常修梵行,直至成佛,沒有這個障礙。
鑑空和尚等五法師宿世因緣
第一個公案,出自贊寧法師的《高僧傳三集》(《宋高僧傳》)
唐朝有位鑑空和尚,宿世是修行人,但轉世之後做了一位秀才,非常可憐的,二十年也沒有考中,而且到處找人託關係,也很難得到一點吃的東西,經常餓肚子。有一回他肚子非常餓,準備到寺院裡找一點吃的,走到半路,到了河流旁邊,實在餓得受不了,走路也走不動了,想到自己的悲慘遭遇,就在河岸痛哭起來了。當時他大概四十五歲了。正哭時,突然前面就出現了一個梵僧,跟他說:「法師秀才,旅遊的滋味滿足了沒有啊?」他當時聽了非常奇怪,說:「旅遊的滋味肯定滿足了,太苦了。但是我是一個在家人,你怎麼叫我法師呢?你法師的稱號,是不是太荒謬了?」梵僧說:「你看看你,現在餓得發慌了,什麼都忘記了。」梵僧從自己的包裡拿出來一個拳頭大的大棗,對他說:「這個是我們國家的特產,你吃了就會知道。」秀才把棗吃完了,突然想睡覺,就躺下。很快醒過來後,就回憶起宿世的事情。宿世呢,這位法師秀才和眼前的梵僧,以及其他三個人,過去一起是同參。宿世的事情,他全都想起來了,就問梵僧:「震和尚,現在咋樣了?」梵僧答:「前一世他還沒有斷攀緣心,也沒有成就。這一世,他在四川又出家,現在把世間的名利心、攀緣心徹底斷掉,這世將會獲得成就。」又問五人中另外一個人的情況:「神上人現在怎麼樣?」梵僧答:「未滿所願。」再問第三個人:「悟法師現在怎麼樣?」梵僧答:「你也應該知道啊,以前他曾在石雕的聖像前戲言:'如果我不能證得無上菩提,那也要做一個雄赳赳的貴臣。』現在,他這個願滿足了,聽說哦,昨天剛做了大將軍。他將以前出家的事情全部都忘記了。」梵僧又說:「我們五人中,唯我一人得到解脫,也唯有你一個人餓得連飯都吃不上。」這位法師秀才非常奇怪,就說:「我前生時,幾十年日中一食,三十多年只穿一件破衣服,這樣嚴謹修行,講了許多佛法,宿世也是一個大法師,為什麼到今日卻落得這麼一個結果呢?」梵僧答:「你雖然宿世看起來修行很好,但是你講法時經常講道家等其他外道的一些觀點,令聽者產生迷惑。佛法和外道,到底哪一個對、哪一個了義呢?另外,你自己講法也有吝惜心,有些殊勝觀點捨不得一下拿出來,總想保密,是這種心態。再加上你持戒實際上也不精嚴,很多地方犯了戒。導致今天這麼一個結果,已經很不錯了。」他聽了以後非常傷心,最後表示要出家。梵僧從自己包裡拿出來一面鏡子,給他看。他自己宿世的事情,乃至於眾生的善惡業報,或者將來佛法的興衰等,都在鏡裡看得清清楚楚。這個鏡子就像極樂世界的七寶樹,可以將眾生的善惡業報看得清清楚楚。他看完後,非常堅定,馬上出家,用功修行,後來成為一位高僧大德。如果不是宿世他和這個梵僧結了善緣,這一世沒有梵僧度他,這輩子也就完了,修行的事情也就徹底忘記了。
2、乘禪師投胎尤未迷,婚後竟全忘
第二個公案,出自道宣律師的《續高僧傳》(《唐高僧傳》)
元魏時有位「乘禪師」,一輩子持《法華經》,非常精進。當時他是非常有名的大禪師,徒眾非常多的,是寺廟的寺主。因為他修行的福報,命終之後做了一個刺史的第五個兒子。在十幾歲時,他父親帶他路過一個地方,這時他覺得這個地方非常熟悉,自己就想到某個寺院去。到了那個寺院,碰到了他前世的一個弟子,就跟他的弟子講,你不是叫某某名字嗎?並跟這個弟子講,你有某個東西,你要把他拿掉——這是他們兩個人非常秘密的事情,他的弟子深信不疑,師父轉世來了,非常激動,抱著他痛哭。馬上,寺院的其他弟子都知道了這件事,大家都來參觀朝拜,就想讓他出家,再做他們的師父,但他的父母堅決不同意,就把他帶回去了,馬上給他娶妻。結果,結婚之後,再也回憶不起來前世的事情了,非常可惜。投胎後,還沒忘記宿世,結婚後,沉溺在五欲當中,慢慢地,心性就迷失了。因為這些宿命通之類,必須要有一定的禪定功夫,你的心智非常清明,才會有這樣的情況,一旦沉迷在五欲當中,慢慢的心神就昏昧,神通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