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社會上,人分為兩類——思辯者和吃瓜群眾。
思辯者總是能透過周邊發生的事,形成自己的觀點,並作出相應的改變。
吃瓜群眾則選擇了簡單而輕鬆的路徑:放棄深度思考,被動地接收所有信息,形成一種「人云亦云」的吃瓜狀態。
雖然吃瓜群眾擁有無需燒腦的快樂,但只有思辯者面對事情時能夠「想清楚」、「說明白」並「做到位」。
想要成為一個擁有「戰略思維」的思辯者,是有方法可循的。
在《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這本書中,作者寫出了培養結構化戰略思維的十個重要習慣。分別是:
1、反對的責任
2、解決正確的事情
3、下一層面的細節
4、總結提煉
5、第一天的答案
6、問正確的問題
7、認為還是知道
8、移動時間軸
9、數字和邏輯
10、知道邊界
這十個習慣是借鑑麥肯錫公司內部人才發展的要點和經驗所提煉出來的,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並消化書上的知識要點,讓自己成為像麥肯錫公司專業的思辯者。
那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培養結合構化戰略思維習慣,並用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呢?
首先要培養的第一個習慣是,在公司內部交流時要有「反對的責任」。
學會從問題的本身思考,從根本上打破我們缺乏專業性時造成的沉默,只要端正「問題觀」,就可以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辯者。
例如:「谷歌」公司也是運用麥肯錫的「反對的責任」理念,貫徹「對事不對人」的做事風格,在討論事情的過程中鼓勵和容忍不同的觀點,從而提升了解決方案的質量。
羅素·艾可夫曾說過:「我們的失敗往往不是因為我們為正確的問題給出了錯誤的答案,更多的是因為我們解決了錯誤的問題。」
「解決正確的問題」是指:在解決問題之前,要先明確問題本身的正確性,杜絕方向性的錯誤。
作為思辯者,在思考時要有意識地反思自己思考的過程,經常問自己「為什麼」這麼想或這麼做。在討論問題時,可以問自己或者團隊:「我們在解決什麼問題?」這樣能及時發現變化並及時修正方向性的偏差和錯誤。
在面對複雜而重大的戰略問題,思辯者需要定期總結過去判斷的邏輯,重新審視問題,挑戰每個假設或判斷,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當我們面對一些事情時,很容易用「經驗」思考問題,這樣會令自己思維的形成局限性。
比如:「蘋果為什麼從樹上掉下來?」
普通人會說:「因為蘋果熟了」。而牛頓卻通過「深入思考」探究出「地球有引力」。
有意識地用「客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要用「經驗照搬」的想法去解決問題,就會得到「額外」的收穫,這就是「下一層面的細節」所涵蓋的思維。
當蘋果砸在牛頓頭上,牛頓追問「為什麼」才有了後來的經典理論。如果缺少了最佳提問的能力,就算蘋果砸在頭上,吃貨們最多也只是「嗷」一聲喊疼後,將蘋果撿起來開心的吃掉了。
而我們在跟別人溝通之前,需要反覆思考問題的深度,再把「核心要點」用「簡單直接」的語言表達清楚。
思辯者是理性客觀,重視數字和邏輯的群體,他們不會輕易地說出「人云亦云」的話。
作者還表示,在推崇理性科學的同時,要考慮文化的差異,找到恰當的、高效的交流方式會讓結果事半功倍。
這本《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涵蓋了體系化地從思考、交流到實施全流程。介紹了結構化戰略思維四大原則、麥肯錫五步法和培養結構化戰略思維需要養成的十個習慣。同時把十二個知識要點用圖解的方式做了直觀呈現,幫助我們學習並掌握「自上而下」的結構化戰略思維方式和方法。
通過學習書上的方法和提取案例的精髓,能幫助我們在這個不穩定、不確定、複雜的世界中,衝破專業與經驗的禁錮。以數字和邏輯為工具,自信地面對和分解問題與挑戰,並能快速提出高效而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