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日前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碳中和」目標之後,12月12日,我國又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到2030年,全國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這對於近十年來發電成本下降最快的光伏產業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
雖然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能源行業帶來一定衝擊,但光伏產業仍然表現出頑強韌性,實現快速復甦。
據國家能源局統計,到2020年三季度末,全國風電、光伏累計裝機均達到2.23億千瓦。
「今年年底,光伏發電從規模上有望超過風電,成為全國第三大電源。『十四五』新增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需求也將遠高於『十三五』。」
近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任育之在「2020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的一席話,更是讓整個光伏圈為之一振,擴產熱情高漲。
不過,在「大幹快上」的背後,隱藏的風險卻不可忽視。
「了不起」的中國光伏
回顧「十三五」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作出三個字的評價「了不起」。
他表示,「十三五」是「大事不斷的五年」,也是「引以為傲的五年」。
2018年6月之前,我國的光伏產業猶如一輛疾速行駛的列車,但6月1日下發的一紙文件《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限制了光伏補貼規模,也使光伏發展陷入了「低潮」。
「斷奶」之後的光伏,經過一輪輪優勝劣汰,重新駛入快車道。截至2019年底,我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已超過2億千瓦。
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連續七年全球第一,光伏累計裝機連續五年全球第一,並基本實現全產業鏈國產化。
「過去5年,中國光伏的四個主要環節——多晶矽、矽片、電池片、組件,均在製造端實現了翻倍增長。其中,矽片增長最多,超過了兩倍,電池片增長也接近兩倍。」
王勃華稱,目前,我國有多項技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產品性價比全球最優,在設備、零部件、原輔材、軟體系統、標準體系等方面基本實現國產化。
在規模大幅增長的同時,光伏各環節成本也在穩步下降。
「十三五」期間,多晶矽價格下降近25%;矽片、電池片、組件價格均下降50%;系統價格下降約47%。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期間我國光伏產業融資環境明顯改善,光伏企業市值已超2萬億元。
在王勃華看來,光伏裝備製造企業和輔材輔料企業上市數量增多,說明我國光伏行業的綜合實力正在增強,短板正在被補齊。
而在碳中和的目標下,不少全球巨頭開始紛紛跨界布局光伏產業。
百度在其雲計算中心投建光伏發電項目,日本東芝也將增加新一代太陽能電池研發投資……
國際能源署分析預測,2019~2025年,可再生能源將滿足99%的全球電力需求增量,到2025年,光伏在所有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中的佔比將達到60%,擁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
「『十四五』時期國內年均光伏新增裝機規模在70吉瓦左右,樂觀預計這一數字將提升至90吉瓦。」
此前,業內曾預計「十四五」光伏新增裝機容量達250吉瓦,年均50吉瓦以上。
顯然,王勃華做出的上述最新預測已大大超出了原有預期。
熱鬧背後隱藏風險
2020年,全國大部分地區光伏發電都具備了平價上網條件,超預期的目標也刺激了企業擴張的熱情。
面對新一波擴張熱潮,商務部貿易救濟局副局長李勰更擔心「過熱」背後的風險。
「我國光伏行業已經從跟隨者轉變為領軍者,這種身份的變化就更需要做好風險預測,掌握髮展的主動權。」
在李勰看來,在當前嚴峻的國際形勢之下,我國光伏行業對風險的預測和防範還遠遠不夠。
「很多企業發展規劃的依據是來源於國外研究機構的數據,這一事實蘊含著太大的風險。如果預測出現問題,就會非常被動。」
對此,李勰提醒光伏從業者,「一定要想辦法在做好市場的供求預測、風險防範後,再做出抉擇,掌握髮展的主動權。」
任育之也表示,光伏發電產業鏈長,快速發展會對相關產業產生影響。但國際上的政策變化以及市場都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
因此,光伏行業需要增強風險意識,相關企業、協會、學會、商會要加強對全產業鏈各個環節國內外市場的風險研究,對問題要及時跟蹤研判,並及時與國家相關部門溝通解決。
而對於技術的迭代,如果過快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製造與研發高級副總裁張光春表示,技術迭代過快,設備投資了兩三年就要更換,會產生巨大的浪費。
他覺得,目前整個行業有過熱的傾向,尤其是製造領域的投資人,頭腦一定要保持冷靜。
「很多人把實驗室的研發技術和製造業的產業化相混淆,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弄不好就打水漂了。實驗室技術走向產業化是一個再開發的過程,並不是所有技術都能順利走出實驗室。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很多投資就是無效的。」張光春提醒道。
除了這些可以預測到的風險之外,光伏產業擴張之前還要面對很多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擺在首要位置的就是成本。
過去十年,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已超過八成,越往後發展,成本下降就越困難。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表示,2021年我國光伏將全面進入平價時代,但隨著總體成本的下降,非技術成本佔比也越來越高。
據統計,大概有15%左右的成本並非光伏企業自身能夠控制,如土地、稅收等。
此外,任育之表示,光伏行業如何繼續以較快速度擴大規模、如何融入電力系統、如何成功參與電力市場等,都是「十四五」主攻的難題。
「隨著光伏大規模、高比例接入電網,消納問題將變得越來越困難,這需要電網和光伏行業共同商討解決。」他說。
「十四五」需拓寬應用場景
據任育之透露,目前,「十四五」光伏產業相關發展規劃正在制定中,一大批項目和配套支持政策也將陸續出臺。
其中包括新能源基地示範工程行動計劃,並考慮在三北、西南布局多個千萬千瓦級的新能源基地,在各地推動建設一批百萬千瓦級的光伏發電平價基地,因地制宜地建設一批農光互補、牧光互補等多模式的光伏發電項目。
任育之坦言,目前光伏發電剛剛實現表觀平價上網,全面參與電力市場,和煤電等傳統能源競爭還存在比較大的難度。
但必須認識到,隨著市場不斷深入,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必須逐步參與電力市場競爭,這是大勢所趨。
為不斷拓寬應用場景,創新商業模式至關重要。據任育之透露,「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推進一批示範項目建設,創建「光伏+儲能」、光伏制氫、光伏直供等新產業新業態,並實施一批行動計劃,促進光伏發電多點開花。
王勃華也表示,「十四五」應更加注重光伏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例如,「光伏+工業園區」實現多能互補、集成優化,源、網、荷、儲一體化運行,在能源消費地區實現終端一體化,供能、消費與需求相結合;「光伏+建築」不佔用土地,採用併網光伏系統實現建築節能;「光伏+交通」可在高速公路、服務區、邊坡等沿線布局光伏發電設施,「光儲充」將成為最具潛力組合;「光伏+通信」解決無電地區及城市電網供應不穩地區基站用電問題等。
「『十四五』我國將不斷完善光伏行業配套支持政策,初步考慮繼續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納權重考核制度和綠證交易制度,推動平價時代光伏定價政策出臺,做好與電力市場的銜接。」
任育之表示,在保證項目基本收益的前提下,我國還將逐步有序推動新增光伏發電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推動新一代電力市場建設,確保大規模光伏發電的接入和消納,加強光伏發電和用地環保政策的結合以及推動出臺建築上安裝光伏的強制性國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