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做醫生,依舊是我的人生理想

2020-11-25 騰訊網

世事無常,而你是暗夜裡的光

「盡力去恢復,爭取還能從事臨床工作。」入院的第57天,陶勇在電話裡對《時尚健康》的記者平靜地說出了這句話,以醫生寬慰患者的語氣。

儘管他還有至少半年的康復期,康復最終會達到什麼樣的程度還要因人而異,但終究是存在這一種最好的可能性。

被同行稱作「天才醫生」的陶勇,是我國眼科排名前五的專家,在葡萄膜炎領域更是當之無愧的青年領軍者,這也是他出事引發行業極大震動的原因。

1

2020年1月20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發生惡性傷醫事件,眼科主任陶勇被歹徒以菜刀追襲,雙手和頭部多處被砍傷,左右、前臂肌腱斷裂,失血1500ml。

犯罪嫌疑人崔某,是陶勇接診的患者之一,此前他在其他醫生處做過兩次眼科手術,術後嚴重的併發症,導致他的眼睛幾乎失明,遂投醫專治疑難雜症的陶勇,經再度手術,他的視力已恢復了一部分,所以陶勇認為崔某對自己應該是心存感激的,想不通他為何會動了殺機。

中國的醫患矛盾一直都很尖銳,患者及家屬除了抱怨看病難、看病貴,指責醫生態度不好等對醫療制度的不滿和偏見外,更多其實是將對死亡與病痛的恐懼,轉嫁與發洩在醫生個體之上,卻忽略了生命體的複雜和醫學本身的局限性。「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才是醫生工作的日常。

兩周後才脫離生命危險的陶勇,對自己遭受的無妄之災,表現得極為鎮定,甚至大部分時候,都是他在安慰來病房裡探望的親朋。

作為從業近二十年的醫生,他自言看過了太多生死,心性上比常人要更強韌。讓他擔心的反而是目睹災難現場的那些更年輕的同事們,「他們此前的經歷都十分順遂,又剛進入到這個環境,對人生突然的變故了解不多,這突如其來的事件,會讓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發生巨大的扭轉。

從我身上流出的鮮血,會讓他們陷入到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痛苦中,無法想像,他們今後如何再拾起手術刀,回到診室。每一次的傷醫事件,都會極大程度地打擊醫護的從醫信心。」

2

出生於1980年的陶勇,是同事們眼中的理想主義者,他像他的偶像湯飛凡和張曉樓教授一樣,在工作中踐行著懸壺濟世的理想。

之所以被稱作「天才醫生」,是因為陶勇有著這個年齡段醫生的最完美覆歷:28歲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博士畢業,32歲當上北大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36歲升為主任醫師;37歲到北京朝陽醫院擔任主任醫師,並被破格提任博導。

此外,陶勇在學術上也有著非凡的成績,他累計發表了98篇SCI論文,中文期刊論文51篇,主持著4項國際科研基金,2項國家科研基金,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由他和團隊主導研發的眼內液檢測,對推進眼科精準診療更是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陶勇將除了睡眠以外90%的時間都奉獻給了他視之為信仰的醫學,每天接診上百個病人的他,還曾經創造過一天做86臺手術的個人紀錄。此外,他還要分出精力去教學、做科研。正因為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他一直讓自己保持著高速運轉的狀態,即使當下正處於康復期的他也停不下來,他給自己安排了許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包括給學生們視頻講課,撰寫《眼內液檢測》一書後記,及相關的科普文章等。

作為眼科領域的頂尖專家,陶勇有太多機會可以選擇去條件更好,收入更高的地方專心做科研,但挑戰疑難雜症,治別人治不好的病是他畢生的理想,所以,他堅持讓自己紮根在一線,那樣才能從更多更複雜的病例中,積累臨床經驗。

3

和專業成就一樣令人信服的是陶勇的人品,這也是熟悉他的人都不敢相信,這一場劫難會發生在他身上的原因:這是一個自己住著60平的出租屋,卻倒貼錢也要給貧困患者做手術的仁醫。他還曾先後三次參加國家衛計委主辦的中華健康快車行動,為貧困患者實施免費白內障復明手術逾兩千例。而在過去的6年裡,他更是為長期接診很多醫生都不敢做的愛滋病、梅毒患者進行眼部手術……對陶勇而言,「不辭艱辛,救死扶傷「是他入醫學院之初的誓言,也是他最樸素的醫心。

因為這一起轟動全國的傷醫事件,讓這位一直低調的醫生成為公眾人物,並被媒體挖掘出他背後更多的故事。

陶勇並不排斥由此附加在他身上的社會屬性,但他也深知過多的榮譽和過高的評價,對於像他這樣一個心智成熟度還有很大進步空間的年輕醫生來講,是巨大的考驗,他亦將之當作另一場修行,並懷抱著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之心,向著「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境界,繼續一路前行。

·下方更多零距離採訪內容 ·

TH :有人說:「中國公立醫院的醫生一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你們提供了全世界性價比最高,最有效率的醫療系統,卻又是在中國被罵得最慘的一群人」。因為這次的疫情,還有發生在您身上的事件,整個社會對於醫護職業都有了重新的認識。那這一段時間,您對於中國普遍存在的醫患矛盾有怎麼樣的思考?

陶:我對醫患矛盾,還是沒有那麼樂觀,儘管這一段時間,能夠暫時性地通過媒體的集中報導,讓大家意識到醫護人員的犧牲和奉獻精神,但疫情還沒有結束,東北那邊就又傳來的傷醫事件,可見根本性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

TH :您覺得根本性的問題是?

陶:根本問題是教育!現在的社會普遍存在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不像我們小時候,道德教育是五講四美,是嚴以律已,寬以待人。

但現在,老人跌倒了都沒有人敢扶,因為確實存在會被訛詐的可能。這當然跟大環境的社會風氣有關,以前大家都住在一個院子裡,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很親密的,而現在我們住在鋼筋水泥的樓群裡,連鄰居是誰都不知道。

生活節奏變得很快,每個人都是圍繞著自己的小空間,兩點一線的生活。而醫患問題就是社會矛盾的一個縮影,人在生病之後,會對別人要求更高,因為他是弱勢群體,就自然覺得自己是有特殊要求的資本:醫生的醫術必須要高明,要態度好,看病的時間要長,要解釋明白,錢還要花得少,但你如果把醫生捧到神壇上去要求,沒有人達得到,這也無形中拉大了預期和現實的差距。

而另一方面,醫生也希望患者能遵守秩序,能理解自己,因為他每天要看上百個病人,他的生活壓力也大,收入待遇各方面不平衡,患者情緒態度又不好。當彼此都在埋怨,都在要求對方時,這個問題就無解,結果就是像現在這樣,學醫的人越來越少。

很多醫務人員的子女都不再選擇學醫,同行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在別的地方都是狀元才能考醫學院,但在中國,醫學院漸漸淪為沒有人選的學校,分數越來越低,入校的門檻也越來越低,這個現象的最終受害者一定是整個群體,因為它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我覺得如果社會真的可以回到為對方著想,嚴以律已、寬以待人的時代,大家都能夠互相體諒,整個環境才能變好。

TH :您成為一個醫生的理想和小時候的家庭教育、生活環境有關係嗎,在您的記憶中,父母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言傳身教?

陶:小時候的環境對我學醫的初衷確實是有很大影響,我的高祖父是赤腳醫生,後來隨紅軍長徵犧牲了,是烈士。我姑姑和姑父也都是學醫的,家裡是有這樣的傳承。我小時候體弱多病,因為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時不時就會去醫院,所以從小就覺得,長大了做醫生能夠去幫助別人,是很有社會價值的一份工作。

另一方面,我媽媽有沙眼,媽媽的奶奶又是因為沙眼失明,所以我學醫會選擇眼科。當然,也跟當時的環境有關係,那時候市場經濟還沒有這麼活躍,大家有錢沒錢都過得差不多,所以選擇事業和未來方向時會更理想化一些,不會太考慮錢的因素。但現在的小孩,你再去問他,他可能第一考慮的是這個行業掙不掙錢。

TH :您的同事說您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以您的技術與學術水平,可以選擇去做更輕鬆也更名利雙收的工作,但您還是堅持在公立醫院的第一線,每天為上百患者治「窮病」,這個過程中,你就沒有過別的想法嗎?

陶:中間也萌發過「算了吧,別幹了」的念頭,因為壓力確實很大,但我又捨不得。

我研究的葡萄膜炎,是眼科裡非常冷門的一個領域,因為它的病因很複雜,不好治,精力投入得多,但不太能看到明顯的效果,而病人在長年就醫以後,經濟條件也不會太好,所以它會被稱為「窮病」。但,如果我放手的話,有很多這一類的人就真的會失明。責任感讓我放不下,就像你生了一個孩子,儘管它長得醜,但你肯定也捨不得把它餓死。

這是一方面,再就是我本心上還是喜歡這個職業,我最大的興趣愛好就是研究疑難雜症,就像我媽不理解為什麼網吧裡的少年可以一直盯著電腦玩一樣,我對治病也有癮。而有些病人輾轉四處治不好,找到我,我給他治好了,那個感覺也是特別好的,就像記者寫了一篇好文章,裁縫做了一件好衣服一樣,是自身價值感的一種體現。

當然,中間也會有一些感人的故事支撐著你,傷害我的病人確實對我的打擊比較大,但我接觸到的患者大部分是感恩的,他們打心眼裡覺得你好,想要跟你成為朋友,他們讓我覺得這個環境是好的。

最重要還是理想的支撐,畢竟我是從北醫出來的,我的老師都是頂尖的專家,他們的言傳身教,無形中讓我覺得,我這輩子要堅持做原創性的貢獻,要將挑戰疑難眼病的宗旨傳承下來,這也是一種使命感吧。諸多這些原因,讓我一直堅持到現在。

TH :在中國做醫生,不僅是技術,體力各方面的挑戰,醫院這個環境更是能最清楚地見世態見人性。在臨床工作這麼久,對您的人生觀有沒有什麼樣的影響?

陶:我從醫這麼多年,看過太多生離死別,也已經感慨過很多次人生的短暫和無常了,所以,我更在乎的是在這個短暫的人生裡,是不是在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有沒有在創造價值?

我自己是將醫學當成一個修行的方式,就像有的人學佛,只是燒香磕頭祈求保佑,而有的人學佛是為了修心,希望以佛經的智慧幫助自己達到更高的境界。學醫也一樣,如果你只是將它當成一份掙錢的職業,當然會受影響,因為你在這裡確實可以看到光怪陸離,看到人生百態,各種善的惡的,美的醜的,都交織在醫患的大環境裡,它是一面放大鏡,可以放大人心,所以它很可能會讓你失去對這個世界的信心。但如果你把醫學當成一條修行的路,你反而會成就更好的自己,會在這個環境中,讓自己的境界不斷的提升。

比如,當你看到那麼多的病痛和人間疾苦,你很自然會覺得自己已經得到很多,感恩的心油然而生,心態上得到修行;看到那麼多身患絕症,仍然頑強和病魔做不屈不撓鬥爭的人們,你也會變得不那麼輕易認輸,意志上得到修行;看到那麼多昨日達官顯貴、富賈名流,轉眼化作冰涼,一抔塵土,煙消雲散,眼界當然看得更遠,格局得到修行。

TH :您最欣賞或者視之為座標的人是?為什麼?

陶:我視為偶像的是眼科的兩位教授,湯飛凡和張曉樓,他們是在中國眼科歷史上做出非常重大的原創性貢獻的人,他們發現了沙眼衣原體,也就是沙眼致病的病源,並推翻了日本學者細菌病原說。在當時那麼艱苦的科研條件下,他們堅持自己的研究,湯飛凡教授甚至冒著失明的危險,將沙眼的衣原體接種在自己眼睛上,並堅持工作40天,紀錄完整病程,來證實TE8的沙眼致病性。這兩位教授是我一直以來的榜樣,他們用一生在踐行自己懸壺濟世的理想。

TH :您怎麼跟女兒講自己遇到的這個事件和現在所處的狀況?

陶:這是生死一線的大事件。但我沒有跟我女兒講這件事,因為疫情,我已經快兩個月沒有見到她,她一直在家裡隔離,我們都是通過視頻和微信來交流。我覺得也不用說什麼,她才二年級,還太小,等她長大以後,對社會有了理解,自然而然就會懂。

TH :在您剛出事的時候,大家特別惋惜您可能再也上不了手術臺了,目前恢復得怎麼樣?對於未來,您有什麼具體的計劃?

陶:盡力去恢復,爭取還能從事臨床工作。我現在就在積極的做著康復訓練,每天上午兩小時,下午兩小時,自己感覺比原來好一些了,關節沒有那麼僵硬,當然,康復最終到達什麼程度還是要因人而異,至少也要半年的時間。

即便我未來上不了手術臺,還是可以繼續做科研,帶學生,將自己的臨床經驗和技術推廣到全國各地。之前我在眼科的精準診療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績,通過化驗眼內液,快速準確找到眼病的病源,它可以使治療更有針對性,療效也更明顯,這也是我目前最引以為豪的。

在住院期間,稍有體力,我就用右手單手打字,完成了《眼內液檢測》一書的後記,就是希望它能儘快面市,儘快幫助到更多的人。等傷好之後,我還會繼續做這方面的科研工作,希望能保持它在國際上的領先優勢。對我來講,能夠在眼科領域裡做出原創性的貢獻,這一輩子也就值了,算是沒有白做這個行業。

TH :您在對未來的計劃中有一項,希望能夠幫助盲童做巡迴演出,這件事背後有什麼樣的動因和故事嗎?

陶:醫生不是神,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好,在醫療手段有限的情況下,並不能達到讓他們恢復視力的結果,他們最終還是要失明,尤其是那些孩子,他對一個家庭而言 ,就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我覺得作為醫生,如果只看到有救或沒救,還不是完整的醫生,我們可不可以背後想一些辦法,讓這些盲童,能夠自食其力,給他們組織演出,就是讓他們找到一個飯碗,讓這個家庭得到重生。至於為什麼不是捐款?我希望通過我的幫助,盲童們能夠找到一個讓他們通過勞動換取價值的方式,而不是單純的給他們錢而已,更不希望他們變成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還怨恨社會的群體。

TH :以您現在的影響力,未來會參與到更多社會性的工作中嗎?

陶:會,我覺得社會性的工作其實是醫學的一部分,我對醫學的看法這些年也是在不斷變化,最初學醫就是單純想要給人治病,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後來覺得醫學還包括心理,同樣的病,不同的人得卻有不一樣的結果,裡邊存在很大的心理因素,要怎麼調整他的心理去配合治療;再後來發現,人畢竟是社會的一部分,你要更多考慮到他的社會屬性,不能讓他成為職業病人,治完病以後,他還能有精力去賺錢養家,享受家庭的樂趣;再到現在,我開始覺得,治病並不完全是治這一個人,很大程度上,是要讓人和自然的環境達成和諧,這才是真正的醫學。

比如2003年的非典,這一次的肺炎,都有人過度地破壞自然導致失去平衡的原因。最近我們也看到了很多的新聞,比如溫室效應讓南極冰融,導致很多原古時期的病毒被釋放;還有澳大利亞的山火燒死了幾億動物,這都是人過度開發自然,過度以人為本導致的失衡,我們其實是在自食其果。所以這階段我對醫學的理解是,它不能完全以人為中心,我們要做的是,想更多的辦法去改變這個環境,讓人與自然可以處在平衡的狀態裡。

送維生素C,加油免疫力)

鳴謝 眼科醫生陶勇

編輯 趙真 撰文 沈多

新媒體編輯 霹靂

本文原載於時尚健康

ID: shishangjiankang22

圖片來源於時尚健康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時尚健康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我,點在看

相關焦點

  • 被砍傷醫生陶勇發聲:幸好被砍的是我|百家故事
    再次看到陶勇醫生發聲,又一次被他的溫柔與寬容打動,今天我想講講這個溫柔醫生的故事,我們因為一場悲劇認識他,但他不該只以一個受害者,以一個被患者砍傷的醫生身份被記住。因為陶勇醫術高超,很多疑難雜症最終都會轉到他那邊,而他更是少數能做這個手術的醫生之一。陶勇的同事說,崔某這個情況,放到普通醫生那裡根本治不了,但是陶勇幫助他恢復了部分視力。
  • 鬼門關裡逃出來的眼科醫生陶勇:世界吻我以痛,我要報之以歌
    以後我再對人性失望的時候,就來看看陶勇醫生以及他分享的故事。醫院真的是見證人性的地方,有一切答案。」除了寫隨筆,陶勇還寫了一些詩歌。手術清醒後,他朗讀了一首自己創作的詩——《心中的夢》。「我把光明捧在手中,照亮每一個人的臉龐。」字字灼熱,讓人淚目。「如果我不做醫生,就會去寫小說,寫很虐很虐,虐到你死去活來、肝腸寸斷,然後又突然看見了人間希望的那種小說。」陶勇說。
  • 受傷近8月左手未恢復觸覺,陶勇:若不做醫生,我會去寫小說
    從鬼門關裡逃出來後,陶勇醫生再次穿起白大褂,回到朝陽醫院的眼科診室。每次出診,滿樓道的鮮花,素未相識的人送來祝福,都成為他走出黑暗源源不斷的動力。但事實上,陶勇心裡比誰都清楚:左手的「尺神經」斷了,最多一處縫了四十多針,至今仍未恢復觸覺,能否重回手術臺,依舊是未知數。
  • 陶勇醫生受傷後首發聲:我看過太多悲慘的命運,更能承受打擊
    他也有打退堂鼓的時候,畢竟這類手術既費勁又不掙錢,但最後卻發現沒法放棄他們,「因為這類特殊群體的病情太複雜了,醫生既要有膽量又要有經驗,我放棄了,他們就很難找到更合適的人。如果真放棄他們,就覺得好像背叛了自己的理想一樣。」陶勇說。
  • 我曾以為陶勇的微笑是裝的……
    在等待與鄧亞萍見面的一個小時裡,醫生陶勇坐立不安,他用醫學上的「失語症」來形容自己的感受。但聊過半程觀眾會發現,奧運冠軍反而在氣場上「輸了」。復出後的陶勇醫生紅了,而且他並不反感甚至歡迎成為「網紅」。從慘案發生至今近一年的時間,世界巨變,陶勇醫生也變了嗎?陶勇的微笑是裝的嗎?
  • 良醫|我曾以為陶勇的微笑是裝的……
    因為陶勇「十分想見鄧亞萍」,媒體撮合了這次對談。節目一開始是粉絲見偶像的氣場。在等待與鄧亞萍見面的一個小時裡,醫生陶勇坐立不安,他用醫學上的「失語症」來形容自己的感受。但聊過半程觀眾會發現,奧運冠軍反而在氣場上「輸了」。復出後的陶勇醫生紅了,而且他並不反感甚至歡迎成為「網紅」。從慘案發生至今近一年的時間,世界巨變,陶勇醫生也變了嗎?
  • 陶勇醫生事件: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2020年1月20日,北京朝陽醫院的眼科醫生陶勇被一名自己治療過的患者崔某砍傷,造成陶勇醫生的前臂、手掌神經、肌肉、血管等多處損傷。其中受損最嚴重的是他的左手,對一個醫生來說,尤其一個需要做精準手術的主刀醫生來說,這無疑是致命的傷害。
  • 被砍傷114天後,陶勇醫生上班了:回首劫難,他的一句話讓人感嘆
    2在傷醫案發生之後,走馬觀花的看過一些關於陶勇的報導。印象最深的是有個患者家屬說,她母親之前多次診斷都是葡萄膜炎,治療一個月後突然視力下降。找到陶勇看,做了眼底液檢測,他說可能是淋巴瘤,建議找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方向的醫生繼續檢測。
  • 被砍傷的陶勇醫生恢復出診,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據@兒科醫生王師堯 ,今天,被砍傷的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恢復出診。1月20日,陶勇醫生出診時,被一男子持刀砍傷。陶勇醫生傷後稱自己變得膽小了:費了功夫給他治好後,他就來殺你了訪談節目《無話不說》對話陶勇醫生,經歷了死裡逃生的陶勇醫生稱自己變得膽小了。面對一些棘手的病人,他曾猶豫是否應該救治,害怕擔責。經歷了被病人報復的事件後,陶勇也直言,自己可能會變得更膽小。「費了那麼多功夫給他治好後,他就來殺你了。」
  • 陶勇醫生114天後恢復出診,網友:勇者歸來,願被溫柔以待!
    關於陶勇醫生的新聞再次登上微博熱搜,這次上熱搜的原因是陶勇醫生114天後再次恢復出診 ,一位老大爺患者專門手捧鮮花找陶醫生確診。1月20日,陶勇受傷已過去114天,不忍想像這些天裡陶勇醫生是怎樣經過生理疼痛和心理復建,完成身心的療愈,住院期間他曾經說過:如果以後做不了手術就進行教學,這樣的心態值得讚美。休養114天後再度複診,有患者帶著鮮花找陶勇醫生複診。
  • 被砍傷的陶勇醫生恢復出診 網友:願今後被世界溫柔以待
    據@兒科醫生王師堯 微博消息此前被砍傷的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於5月13日恢復出診今年1月20日陶勇醫生出診時被一男子持刀砍傷受傷後他曾表示「不想把自己埋在仇恨中」:作為傷醫事件的倖存者我有責任呼籲社會關注醫患關係
  • 8起傷醫案入選典型案例,件件血跡斑斑,陶勇醫生:我越來越膽小
    患者家屬孫文斌因家人病情並未好轉便把責任歸咎於醫院和醫生,持刀將楊醫生頸部扎傷,經搶救無效後,楊醫生遺憾離世。如此惡劣傷醫事件,罪犯孫文斌依法被判處死刑,死不足惜。熱搜隨著時間慢慢平息,網際網路的記憶又何其短暫,生活又重現回歸到風平浪靜,可在這表面祥和的背面,這起傷醫事件就真的結束了嗎?
  • 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出院,他是天使,卻被魔鬼折了翅膀
    就在疫情肆虐的關鍵時期,全國各地的醫生馳援武漢。他們不過是普普通通的人,卻像戰士一樣,在最危險的時候衝在了最前面。醫生被砍,傷勢嚴重就在大家萬眾一心抗擊疫情時,一個痛心疾首的消息傳遍醫學圈子——全國眼科權威醫生陶勇被患者砍。
  • 陶勇發聲:佩服艾芬醫生的勇敢,希望成立「愛眼底」公益項目
    2021年1月4日凌晨5點,愛爾眼科醫院回應,聲稱艾芬女士右眼視網膜脫離與醫院無關;當天下午,艾芬醫生通過其個人微博回應:愛爾眼科醫院避重就輕,接下來會一一公布真相。事件陷入羅生門。1月8日早晨,陶勇醫生通過個人微博發聲,他說佩服艾芬醫生的勇氣,希望成立「愛眼底」公益項目。
  • 「消失」10個月後,陶勇對話董卿:這世界偶爾冷漠,幸好有你溫柔善良
    阿婆請聯絡員轉告陶勇醫生: 這些年她一個人什麼也看不見,在黑暗中很孤獨,很想回家,謝謝他幫她找到回家的路。 美國有位外科醫生曾說:「一個好醫生,最該做的是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很幸運,陶勇在行醫一開始就領會了這一點。
  • 陶勇:我願將醫學這場無限遊戲進行下去
    第一學期考試,我的成績並不理想,在高中時排名靠前慣了,一下子非常不適應,大學也不再單單以成績來衡量人,反倒讓我更加失落。很多同學開始了豐富的大學生活,各種活動數不清。而身處其中的我卻十分迷茫,我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實現,如果我也就此撒手,畢業後也能混個普通的工作,然後一輩子將碌碌無為。想到此,我便後背發涼,和父親說出的豪言還記憶猶新,我果然是個庸才。
  • 陶勇:曾是世界一流手術刀,如今他再也拿不起刀,卻換了方式救人
    半個多月前,曾經用一把手術刀讓無數病患重獲光明的陶勇醫生,被一把普通的菜刀砍得遍體鱗傷。陶勇醫生一雙價值萬金的手今後再也拿不了手術刀了。一個仁心仁術,一心為了病患的醫生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如此巨大的傷害,如果他從此消沉,後悔那些為了病人無限付出的黃金歲月,我想,我不會奇怪。
  • 你會做些什麼事?
    我腦海中,浮現一個畫面:「如果我是陶醫生,我以後還敢不敢面對患者?我的人生接下來該怎麼辦?當晚,我就做了個噩夢,夢見自己也被殺害。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果真如此。在看完《目光》後,我除了內心震撼外,還有諸多想法。這,就是文學的魅力吧。
  • 北京朝陽醫院被砍醫生清醒,醒後作詩一首,心系被眼疾折磨的人們
    2020年的春節,除了正在一線抗擊新型肺炎的白衣天使們,還有一位醫生沒有被人們遺忘。他就是北京朝陽醫院遇襲受傷最嚴重的陶勇醫生。2020年1月20日下午,北京朝陽醫院發生一起醫生被襲擊事件,行兇者崔振國因不滿醫院的治療,持菜刀闖進醫院,將陶勇醫生還有其他幾位無辜者砍傷,其中陶勇醫生受傷最為嚴重。受傷醫生陶勇現在已經清醒,但是現在依舊虛弱不堪。命總算保住了,但一隻手斷了,不知道能不能保住。因為陶主任枕部,頸部兩處大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