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理解上一直有個誤區,一說到北嶽恆山就想到是渾源的天峰嶺、翠屏山,或者曲陽的大茂山,其實非也,此兩地只是北嶽恆山之代表或者說佼佼者,因為歷代帝王都來此封禪祭祀,人們這樣理解也是意料之內,情理之中了。在五百裡大恆山之中(恆山始於陰山,止於太行山)名勝古蹟數不勝數,諸如的曲陽之北嶽廟、草垛山化悲廟,代縣之雁門關、應縣之佛宮寺、朔州之崇福寺、寧武之天池、靈丘之覺山寺、曲回寺等等皆屬此列。
現今人們理解的北嶽恆山主峰是在古城渾源南二十裡左右,方圓百裡,古為太行之首。其主峰在翠屏山之東,名日天峰嶺,海拔二千零一十六米,北嶽恆山在五嶽之中不僅以山勢險要而著稱,而且有「十八景」,且「十八景」傳說也頗為神奇。
恆山有「十八景」,每一景地名都有一段趣聞:紫芝峪,因產靈芝草而得名,靈芝草又名元芝、紫芝。明嘉靖皇帝荒淫無度,到處求長生不老之藥。嘉靖三十五年,詔令在北嶽恆山恆山採靈芝草,結果在紫芝峪共採集了十二株,狀如雲錦,上貢皇帝。從此以後,年年採集進貢,紫芝峪就成了一景了。據說株株靈芝草有雙頭蛇護衛,甚是難採。
琴棋臺在會仙府西北山上,平臺鑿成棋盤,舊時還有石棋,供遊人對弈。傳說過去有兩位仙人,在此下棋,有一位樵夫路過此地,被兩位神仙高超的棋藝吸引,忘了砍柴,在一旁全神貫注地觀戰。神仙還賜予樵夫一個仙桃,使他忘了飢餓。這一場對弈不知進行了多長時間,連樵夫的斧把子也因年代長久而腐爛了,以後就有「一局爛柯」的成語了,說的就是這件事。
在攀登恆山的孔道上,有一處叫果老嶺,以八仙之一張果老的傳說而得名。據傳張果老乘一紙驢,日行數萬裡,休息時,將紙驢摺疊,放在衣箱中;乘坐時,含口水噴畫紙驢身上,就變成活驢,力大無窮,能背負五嶽。恆山陡峭,山路艱險,張果老乘白驢登山也困難重重。在果老嶺,留下了張果老所乘白驢吃力爬行時留下的蹄印痕跡,白驢摔倒後碰傷,地下有血跡(其實是礦石氧化後色狀)。
有一次張果老從驢背上掉下,用手扶地時留下的手印,還有張果老怕白驢掉下山崖,用繩把驢拴在樹上,結果把松樹拔起,根部外露,成了恆山一景一一懸根松。以後,張果老就在恆山修行,今恆山有通元谷,在琴棋臺西,傳為張果老煉丹處,因張果老在唐代開元年間曾被唐明皇李隆基賜號通元先生,故名通元谷。
之外,還有大字灣,又稱大字嶺,因有「恆宗」兩個大字而起名。這兩個大字為明代鐫刻,高達十三米,雕於絕壁上,字法剛勁渾秀,非常醒目。石脂圖,由五色卵石天然組成,遠望就象剝落的古碑,中間酷似蝌蚪文,形成一幅彩圖。棧雲岡,又名雲停岡,白雲縈繞,戀岡而停,形成特有的絕景。棧雲岡東有白雲穴,白雲穿穴而過,縹緲似帶,如在仙境。說也奇怪,每每出雲後,大雨即到。
玉羊遊雲更是北嶽恆山一大奇觀,從恆宗殿向東遠望,對面之峭崖絕頂上有白石累累,如群羊在低頭吃草,在雲霧清拂動下,不禁令人駐足觀之,大叫神奇。恆宗殿西還有一奇石,用石敲擊,聲傳幽谷,宛如雞鳴,故名「雞鳴石」。
說起恆山的奇石,首屈一指當屬「安王石」了。說是4000多年前,舜帝北巡至恆山,一石頭從飛石峰破崖而出飛至舜帝面前,五年後,舜帝又北巡恆山,至河北曲陽大茂山因風雪阻路便就地祭祀,不料此石竟千裡迢迢從天峰嶺飛至帝前,舜帝大喜,封此石為「安王石」。
當然了,恆山之傳說與美景不止於此,懸空寺、龍山大雲、雲峰寺等等,要細說起來,恐怕幾天幾夜也說不完,若你對五百裡大恆山感興趣的話,那麼筆者真心邀請你來恆山走一走、看一看。行文到此為止,最後說一句:五百裡大北嶽恆山歡迎你。
張夢章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