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通過半年的田野調查,揭秘「三和大神」真實的生存處境

2020-12-04 瀟湘晨報

近日,社科院社會學學者田豐與學生林凱玄共同撰寫的《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一書由新經典文化出版。8月11日晚7點30分,田豐攜其新書做客單向空間,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社會學家張翼展開暢談,聊聊我們所不知道的「三和大神」。新書分享會由新經典人文社科事業部總編輯楊曉燕主持。

新書分享會現場,(左起)楊曉燕、田豐、張翼

城市角落裡的青年農民工

一群被稱為「三和大神」的年輕人曾在網絡上引起熱議。他們只做日結工作,幹一天玩三天;白天四處閒逛,晚上睡大街;吃5塊錢一碗的「掛逼面」,喝2塊錢一大瓶的水,抽5毛錢一根的散裝紅雙喜,在臭氣燻天的網吧裡呆到天明。

然而,網上流傳的關於「三和大神」的信息十分破碎,公眾對「大神」們的認知僅僅停留在表面。

在新書分享會現場,田豐坦言,自己在一個朋友的飯局上第一次聽聞「三和大神」的稱謂。他在後來的搜索中發現,網絡當中對「三和大神」有很多誇張的說法,他們的生活窘境被描述得匪夷所思。這讓田豐陷入疑惑當中,他說:「這群人究竟有多大的規模,這群人究竟處於什麼樣的生活狀態,當時引起我很大的研究興趣。」

社科院社會學學者田豐

事實上,「三和大神」是比較典型的90後青年農民工。田豐說:「我們知道從代際劃分角度來講,可以把農民工分成60後、70後、80後、90後,到了90後農民工存在什麼特點,他們在三和有什麼樣的表現,當時是讓我很有興趣的。特別有意思的是,網絡上說的這種低成本的生活狀態,在我想像當中是很難維持的。」

為此,他與林凱玄一拍即合,組成二人研究團隊,展開了長達半年的三和研究。他們希望,這次研究能夠拋棄一切假設、偏見與理論束縛,通過細緻的田野調查,還原出客觀而真實的三和圖景,從衣食住行、工作娛樂、社會交往等角度,將「三和大神」群體完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三和」的局內人和局外人

田豐和林凱玄分工合作。林凱玄作為局內人融入和體驗三和,田豐作為局外人觀察和了解三和。

「我們在進入三和之後發現三和的情況比我們想像中複雜得多,這些人形成的原因跟網絡中的『三和大神』有比較大的差異。」田豐說。

在半年的田野調查裡,林凱玄與「三和大神」同吃同住,一起去做日結,曾經去工地幫人搬磚、提灰,到了「潛伏」的後期,「三和大神」甚至已經完全與他熟識。

「凱玄每天跟『三和大神』以同樣的生活軌跡去重複他們的生活,早上跑到招日結的地方,每天的觀察都是很小的量,只有不斷重複這個軌跡才能慢慢體會到究竟是什麼樣的過程。」田豐說。到了夜晚,林凱玄回到屋裡把當天觀察到、值得記錄的地方微信發給田豐,田豐看了之後指出哪些領域需要更加細緻的觀察,哪些人物需要重點觀察。

「我們在書裡呈現的一個完整的故事或者一個完整的線索,都是一天一天積累起來的。」田豐感慨。「凱玄在裡面付出了很多,他完全融入到三和青年之中,三和青年認為他就是當中的一分子。所以他作為局內人的參與非常深刻,他的體會也非常深刻。」

從「懷揣夢想」到「不思進取」

在新書分享會上,新經典人文社科事業部總編輯楊曉燕提出,許多「三和大神」最初都曾懷揣夢想,想幹一番事業,是什麼讓他們漸漸沉淪下來,年紀輕輕就「喪」到「封神」?

新經典人文社會事業部總編輯楊曉燕

「這一代農民工跟以前不一樣,以前農民工都有過務農的經歷,對艱苦生活的耐受力很強,但90後農民工絕大部分沒有種過地,這些人進入城市耐受力比較低,一旦遇到工廠的嚴格管理,他可能會有牴觸的情緒。而他依靠自己的能力也賺不到物質豐沛的生活,轉而可能出現一些消極的或者抵抗情緒,於是在放棄或厭倦中來到三和,以做日結的方式實現自己認為比較舒適的生活。」田豐解釋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社會學家張翼

張翼則表示,三和勞動力市場本來是為文化程度較低的勞動者準備的,但「三和青年」和「三和大神」還是不同的類別。在三和青年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來三和勞動力市場找工作的,只有極為小眾的一部分,以「大神」的方式生活。

「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絕大部分中國人還是很上進、很勤勞的,追求未來生活的,因為幸福是幹出來的,不是混出來的。」張翼強調說。

三和問題的解決之道

身為社會學家,田豐與張翼長年致力於社會分層與社會問題研究,對有底層社會的形成與應對策略有深入的了解。兩人與讀者分享了對「三和大神」的態度,剖析三和背後折射的中國現代化發展問題,並探索三和問題的解決之道。

田豐指出,無論主動還是被動,「三和大神」的離去有三種可能:個人覺醒、底層社會生態鏈斷裂、城市社區改造。其中,關閉人力市場是最有效的方案。一旦失去日結工作機會,「三和大神」最典型的「做一天玩三天」的生活方式必然會改變。除此之外,城市社區改造也是選擇之一。城中村綜合整治的改造工程一旦開展,小旅館、麵館、網吧的租金都會上漲,「三和大神」的生活成本將全面提高,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受到影響。

然而,驅散「三和大神」只是治標不治本。「三和大神」的後備軍,是數以萬計的農村青年。只有通過教育系統的全方位改革,使教育體系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農村青年才能擁有改變人生軌跡的意志和能力。

田豐表示:「三和青年之所以會淪落三和,主要原因是沒有知識和技能,只有農村教育跟上,他們才能夠在勞務市場中擁有競爭力,才不會因為種種打擊而失去奮發向上的動力。」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學者眼中的「三和大神」不像傳言中的樣子
    在深圳龍華一處城市角落裡,有一群被稱為「三和大神」的年輕人:在不同的媒體報導中,這批年輕人被簡化的標籤和符號形容,重重標籤之下,這些徘徊中的「三和大神」們,其生存狀況究竟如何?他們組成二人研究團隊,展開了長達半年的三和研究。研究者林凱玄深入三和,與「三和大神」同吃同住,一起去做日結工作,去工地幫人搬磚、提灰,到了後期,「三和大神」甚至已經完全與研究者熟識。田野調查結束後,兩人共同完成了20多萬字的研究筆記,並將其整理成《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一書。該書採用白描式研究手法,還原三和青年生存處境。
  • 國內思想周報 | 三和大神為何脫軌;梁鴻的「柔軟」武器
    而在許多公眾號以近乎聳人聽聞的色彩描繪他們的生活時,一些人也開始試圖嚴肅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看似「荒唐」的群體?三和大神們究竟為何成為現代社會的脫軌者?第一個問題是,「三和大神」究竟意指怎樣一個群體?在《澎湃新聞·思想市場》近日發布的《田野筆記|流氓無產者?
  • 田野筆記|流氓無產者?三和大神的「日結」江湖
    本文是王行坤老師田野期間受《澎湃新聞·思想市場》之邀寫下的觀察筆記。三和大神的江湖:「海信大酒店」「高價回收微信號!」「收掛逼手機!」「花唄、借唄套現!」,「日結去廣州,七天包吃住,1500塊!」「收聯通、移動手機卡!」「收銀行卡!」「西瓜一塊錢一塊!」配合著「噹噹當」的敲打聲,合成了夏日深圳「三和人才市場」一帶喧囂的混音。
  • 田野調查:經驗與誤區
    所以筆者在與孫飛宇合作的《作為意義探究的深度訪談》一文中強調的是在訪談現場(或者說田野調查現場)的全方位的觀察,至於參與性觀察的作用——通過建立「我群關係」 和信任關係來獲取真實信息,社會學的田野調查則可以通過對某地的追蹤調查來實現。
  • 每一個三和大神心中都有一個堂吉訶德
    社科院研究員田豐和他的研究生林凱玄,是第一批進入三和進行田野調查的學者。他們合著的《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用白描的手法,逐步揭開了關於三和大神的一切。日結滿足了其「有錢絕不工作」的生活理念,成為了他們找工作的首選。三和人力市場周邊聚集了大大小小的工廠,提供了充沛而穩定的日結工作。日結工作讓三和大神得以在維持溫飽與維繫生存的「掛逼」之間游離,構成了其存在的基礎。
  • 專訪|學者田豐:「三和大神」是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類型
    非虛構領域的關注中,三和大神中的典型被多次塑造過,最近出版的一本《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則是對於他們生活的社區生態一次更為全面的描寫: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的指導下,中國社會科學院2019屆碩士研究生林凱玄在三和人才市場「臥底」半年,寫成20餘萬字的研究筆記,並結撰為此書。最近,澎湃新聞專訪了田豐。
  • 深圳這幫「三和大神」,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在深圳龍華的三和人力資源市場附近,曾經雲集著一群「三和大神」,他們沒有固定職業,依靠打零工生活在深圳這座城市,信奉「做一天闊以玩三天」的lifestyle,為了一百塊能賣掉身份證。他們吃著四塊一碗的「掛逼面」,包著五塊一夜的黑網吧,抽著5毛一根的散煙。
  • 深圳龍華傳奇中的三和大神到底是什麼今天小編來為大家揭秘
    三和大神是什麼三和大神和三和人才市場是什麼時候形成的三和人才市場肯定是一批需要找工作的人組成的部落那三和大神就厲害了幹半年,歇半年幹三天,躺一個星期據新聞說,現在都下廣州了聚集在東區和科學城一帶神來神往...
  • 如果打工猝死,做一天日結玩三天的「三和大神」呢?
    一、我們離三和大神有多遠?在深圳的三和人才市場中,可以看見這麼一幫人混跡街頭:他們低成本生存著,通常靠做日結維生,吃5元的「掛逼面」,喝2元的大瓶「掛逼水」,做一天150元的日結就閒玩三天;嘴裡罵著「黑心工廠」,一入夜就泡在網吧,抱著混吃等死的觀念度過一天又一天,他們被外界稱為三和青年。
  • 混吃等死的年輕人在這裡做大神:我們與三和大神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從這裡走出來的「三和大神」早已紅遍網絡。他們工作一天玩三天,日子「悠閒且自在」。01 這裡的人沒有身份。許許多多的「三和大神 」都曾經在自己的家鄉或者自己的小縣城裡有過一份安穩的工作,他們有的是無法忍受在工廠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無聊日子,有的則是對於生活現狀無比失望,有的則是因為賭博背上了巨額債務,迫於無奈才逃離到三和。
  • 深圳三和大神:又睡了差不多一年了,網吧通宵價格漲到了20塊錢
    三和大神跟打工者不一樣,他們更處於社會的底層。一般他們口袋裡是存不下一分錢的,甚至連身份證都賣掉了。有些人還欠了網貸。對於生活在這座城市他們更有發言權。  因為他們的潛意識裡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是根本不可能在這座城市生活下去的,但是三和大神卻恰恰相反。他們不需要交房租,不需要交房貸,交車貸。每天都是低消費水平,肚子餓了就去吃5塊錢的掛逼面。累了就找個地方躺下睡覺,晚上有錢就去網吧通宵玩遊戲。
  • 隨波逐流的三和大神到底是命運使然,還是自焚青春?
    不足20元的住宿費,幾塊錢的網吧包夜費,6塊錢的快餐,吸引了大量的的頹廢青年聚集於此,做一天玩三天是這裡的生活狀態,靈活的日結工作讓這類青年人從不為明天考慮,活在當下不是為了更好地在網吧體驗虛幻,這裡有他獨特的生存法則,夢想在此變得格外魔幻,正因如此,他們形成了群體的文化,」大水、掛逼面、掛逼床、日結「成為口頭饞,」掛逼「二字是三和街頭流行的一種黑話
  • 「臥底」貼吧三年,揭示三和大神的另一面
    一部日本人拍的三和大神紀錄片,使在三和生活的「大神」走進了人們的視線。他們沒有背景,沒有學歷,沒有固定的工作,來自五湖四海游離在以三和為中心的城市周圍。過著打工一天玩三天,頹廢而又頑強地活著。 在他們的生活中,充滿著一種崇拜,乃至是一種精神寄託,那就是放飛自己,得過且過。
  • 為什麼那麼多三和大神?中介越多三和大神就會越多
    有網友問:三和大神是什麼,為什麼會有三和大神?廣東有個地方叫深圳,深圳有個地方叫龍華,龍華有個地方叫景樂市場,在景樂市場有家職介叫三和。提起三和,大家第一反映就是日結一天玩三天的大神,於是「三和大神」橫空出世。
  • 三和大神準備在網吧過冬,白天逛商場晚上睡網吧,生活無憂無慮
    今年的天氣似乎比往年更冷一些,很多人接受不了寒冷的天氣,都沒事躲到家裡防寒,漂泊一異鄉的三和大神怎樣防寒保暖得到一些人的關注,小編今天來講述下大神們冬天的狗血劇情。深圳龍華作為三和大神的發源地,今天就去討論龍華附近大神們的真實狀況,由於天氣寒冷,大神們常去的公園已經不適合他們生存,龍華公園已經冷冷清清了,大神們開始奔向室內比較暖和的地方生活,顯然免費的公共場合網吧,商場成了他們生存的首先地方,白天去商場逛,晚上就去網吧裡睡,身無分文吃喝只好去撿些瓶子或垃圾賣了來勉強維持生活,就打算這樣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
  • 三和大神,一個不為人知的社會群體
    今天十三叔要給大家講一個顛覆三觀的不為人知的一個特殊群體-"三和大神"。 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所接受的教育和認知告訴我們,做人應該踏踏實實,通過自己的雙手和努力讓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生活是充滿希望的!我們應該積極的去面對生活!即使生活不易,我們也不會去放棄對於明天的憧憬。
  • "三和大神"是混吃等死+不勞而獲?學者:無奈的反抗
    在深圳龍華一處城市角落裡,遊蕩著一群90後、00後農民工,他們被大家戲稱為「三和大神」。許多媒體渲染「三和大神」們「幹一天玩三天」,以極低的收入過日子的事跡。三和真的是自媒體所渲染的「黑色桃花源」嗎?他們為何會在城市裡「混吃等死」?在深圳龍華一處城市角落裡,遊蕩著一群90後、00後農民工,他們「幹一天玩三天」,一天只吃5塊錢的面,沉迷網吧,經常睡大街,十天半月不洗澡、不換衣服。這群「墮落」青年被大家戲稱為「三和大神」。
  • 深圳三和人才市場,冷冷清清大門緊閉,三和大神的蹤影也不見了
    在深圳龍華三和一帶,有一群人專門靠日結工作為主,低廉的生活成本就能夠在深圳生存下來,他們就是人們眼中的「三和大神」,三和人才市場也是他們找工作的落腳點之一,一些人兜兜轉轉又重新回到這個起點,如今再次回到三和人才市場,這裡的一切都已經改變了模樣,冷冷清清,大門緊閉。再也看不見三和大神的蹤影了。
  • 是什麼讓我看的如此深沉――日本人眼中的三和大神!
    「三和大神」這個詞彙風聞很久,一般也只是作為飯後談資,與朋友間私下流傳。最近聽說日本人拍了一部關於三和大神的記錄片,抱著看小日本小題大做笑話心態的我,翻出來了高清版參閱一下,可誰知這一看直看的我面沉似水,心有駭浪。然後我發現,這是一部中國人拍的紀錄片!!!
  • 崔莉:人類學體驗:閱讀民族志經典和走進田野
    內容摘要:人類學以其獨特的學科視角和思維吸引了很多的專業學習者,通過閱讀經典人類學著作、體味人類學家的做學著述思想、進行田野實地調研,並書寫新的民族志。二、做田野調查,走進真實的他者田野調查(Field Work),由馬林諾夫斯基所開創,是民族學、人類學學者的「成人禮」。所以人類學需要田野調查,需要多做田野調查,需要我們多問為什麼,要去「熟悉化」,善於挖掘背後的隱含意義,多與當地人交談,在做調查時,運用「主位」的研究方法去理解當地書化,儘可能地以當地人的視角去理解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