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科院社會學學者田豐與學生林凱玄共同撰寫的《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一書由新經典文化出版。8月11日晚7點30分,田豐攜其新書做客單向空間,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社會學家張翼展開暢談,聊聊我們所不知道的「三和大神」。新書分享會由新經典人文社科事業部總編輯楊曉燕主持。
新書分享會現場,(左起)楊曉燕、田豐、張翼
城市角落裡的青年農民工
一群被稱為「三和大神」的年輕人曾在網絡上引起熱議。他們只做日結工作,幹一天玩三天;白天四處閒逛,晚上睡大街;吃5塊錢一碗的「掛逼面」,喝2塊錢一大瓶的水,抽5毛錢一根的散裝紅雙喜,在臭氣燻天的網吧裡呆到天明。
然而,網上流傳的關於「三和大神」的信息十分破碎,公眾對「大神」們的認知僅僅停留在表面。
在新書分享會現場,田豐坦言,自己在一個朋友的飯局上第一次聽聞「三和大神」的稱謂。他在後來的搜索中發現,網絡當中對「三和大神」有很多誇張的說法,他們的生活窘境被描述得匪夷所思。這讓田豐陷入疑惑當中,他說:「這群人究竟有多大的規模,這群人究竟處於什麼樣的生活狀態,當時引起我很大的研究興趣。」
社科院社會學學者田豐
事實上,「三和大神」是比較典型的90後青年農民工。田豐說:「我們知道從代際劃分角度來講,可以把農民工分成60後、70後、80後、90後,到了90後農民工存在什麼特點,他們在三和有什麼樣的表現,當時是讓我很有興趣的。特別有意思的是,網絡上說的這種低成本的生活狀態,在我想像當中是很難維持的。」
為此,他與林凱玄一拍即合,組成二人研究團隊,展開了長達半年的三和研究。他們希望,這次研究能夠拋棄一切假設、偏見與理論束縛,通過細緻的田野調查,還原出客觀而真實的三和圖景,從衣食住行、工作娛樂、社會交往等角度,將「三和大神」群體完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三和」的局內人和局外人
田豐和林凱玄分工合作。林凱玄作為局內人融入和體驗三和,田豐作為局外人觀察和了解三和。
「我們在進入三和之後發現三和的情況比我們想像中複雜得多,這些人形成的原因跟網絡中的『三和大神』有比較大的差異。」田豐說。
在半年的田野調查裡,林凱玄與「三和大神」同吃同住,一起去做日結,曾經去工地幫人搬磚、提灰,到了「潛伏」的後期,「三和大神」甚至已經完全與他熟識。
「凱玄每天跟『三和大神』以同樣的生活軌跡去重複他們的生活,早上跑到招日結的地方,每天的觀察都是很小的量,只有不斷重複這個軌跡才能慢慢體會到究竟是什麼樣的過程。」田豐說。到了夜晚,林凱玄回到屋裡把當天觀察到、值得記錄的地方微信發給田豐,田豐看了之後指出哪些領域需要更加細緻的觀察,哪些人物需要重點觀察。
「我們在書裡呈現的一個完整的故事或者一個完整的線索,都是一天一天積累起來的。」田豐感慨。「凱玄在裡面付出了很多,他完全融入到三和青年之中,三和青年認為他就是當中的一分子。所以他作為局內人的參與非常深刻,他的體會也非常深刻。」
從「懷揣夢想」到「不思進取」
在新書分享會上,新經典人文社科事業部總編輯楊曉燕提出,許多「三和大神」最初都曾懷揣夢想,想幹一番事業,是什麼讓他們漸漸沉淪下來,年紀輕輕就「喪」到「封神」?
新經典人文社會事業部總編輯楊曉燕
「這一代農民工跟以前不一樣,以前農民工都有過務農的經歷,對艱苦生活的耐受力很強,但90後農民工絕大部分沒有種過地,這些人進入城市耐受力比較低,一旦遇到工廠的嚴格管理,他可能會有牴觸的情緒。而他依靠自己的能力也賺不到物質豐沛的生活,轉而可能出現一些消極的或者抵抗情緒,於是在放棄或厭倦中來到三和,以做日結的方式實現自己認為比較舒適的生活。」田豐解釋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社會學家張翼
張翼則表示,三和勞動力市場本來是為文化程度較低的勞動者準備的,但「三和青年」和「三和大神」還是不同的類別。在三和青年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來三和勞動力市場找工作的,只有極為小眾的一部分,以「大神」的方式生活。
「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絕大部分中國人還是很上進、很勤勞的,追求未來生活的,因為幸福是幹出來的,不是混出來的。」張翼強調說。
三和問題的解決之道
身為社會學家,田豐與張翼長年致力於社會分層與社會問題研究,對有底層社會的形成與應對策略有深入的了解。兩人與讀者分享了對「三和大神」的態度,剖析三和背後折射的中國現代化發展問題,並探索三和問題的解決之道。
田豐指出,無論主動還是被動,「三和大神」的離去有三種可能:個人覺醒、底層社會生態鏈斷裂、城市社區改造。其中,關閉人力市場是最有效的方案。一旦失去日結工作機會,「三和大神」最典型的「做一天玩三天」的生活方式必然會改變。除此之外,城市社區改造也是選擇之一。城中村綜合整治的改造工程一旦開展,小旅館、麵館、網吧的租金都會上漲,「三和大神」的生活成本將全面提高,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受到影響。
然而,驅散「三和大神」只是治標不治本。「三和大神」的後備軍,是數以萬計的農村青年。只有通過教育系統的全方位改革,使教育體系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農村青年才能擁有改變人生軌跡的意志和能力。
田豐表示:「三和青年之所以會淪落三和,主要原因是沒有知識和技能,只有農村教育跟上,他們才能夠在勞務市場中擁有競爭力,才不會因為種種打擊而失去奮發向上的動力。」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