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抗日地道戰:挖地道3萬裡 設置兵工廠(圖)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冀中抗日地道戰:挖地道3萬裡 設置兵工廠(圖)
2015-11-06 15:32:08來源:新民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2015年11月06日 15:32 來源:新民晚報

參與互動 

■ 民兵在地道裡「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在中國電影史上,抗戰電影《地道戰》締造了近半個世紀的「放映傳奇」,據《中國國防報》文章透露,從1966年到2005年,該片發行拷貝8420部,是世界上印製拷貝數量最多的黑白影片,同時全球有28億觀眾看過此片,是世界上觀眾人次最多的影片。但也許您不知道,該片實際是一部針對民兵的軍事知識教學片,許多內容都是抗戰年代冀中平原實際作戰的經驗總結。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在華北展開殘酷的「治安戰」,力圖短期內蕩平中共武裝。尤其在冀中平原,面對優勢日軍的輪番「掃蕩」,缺乏地形依託的敵後武裝處於極為艱苦的環境中。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想出種種改造地形的辦法,利用地道便是其中最富創意、也最為人知的戰術之一,用電影《地道戰》導演任旭東的話說,「如果是太平年月,誰會在地道裡東躲西藏,我們今天看地道戰覺得是『曠世奇觀』,其實那一條條地道都是由國讎家恨生發勾連的」。

  從無到有 發展壯大

  在成規模、成體系的地道出現前,華北百姓就利用家裡的地窖掩護過八路軍傷員,但由於各家地窖容量有限,同時地窖大都在村內,一旦被發現,很難脫身。曾任蠡縣縣委書記的王夫回憶:「1938年冬,敵人改在夜裡或拂曉包圍村莊,(幹部們)在村裡睡覺很危險,於是選在野外挖洞藏身。」但挖在村外的地洞也有問題,冬夜人睡在洞裡,早晨洞口會往外噴水蒸氣,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格外顯眼,結果地洞便不得不再由野外轉到村裡,並且各個地洞之間開始出現隧道銜接,這就逐漸形成了相通的地道網。

  原日軍第63師團老兵齋藤邦雄回憶,八路軍和農民都從事挖地道的工作,為了不讓日軍發現,他們甚至會用柳條筐把土運到地道以外兩三千米的地方拋棄。於是,冀中一帶的地下出現了世界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地下工事群。齋藤說,日軍曾抓過大量農民和民兵進行拷問,「就我所知道的,這些中國人從未透露過有關地道的一個字。……擁有如此龐大地下工事的冀中,儼然成為令日軍頭疼的地方,這對八路軍來說,應該是一種光榮吧」。

  1942年4月17日,冀中區黨委發出指示:「部隊在基本分散的原則下,依靠民兵威力之發揚,配合爆炸戰、地道戰,多打小仗,消滅敵人,要利用群眾已有的地道和挖新地道對敵人開展爆炸戰。」此後,地道在華北各地也逐漸應用開來,八路軍領導人葉劍英曾總結道:「地道戰,即在村莊內普遍挖地道,其內有橫牆,並村與村相通,洞口多為隱蔽,內有儲糧儲水及防毒設備,敵來則利用此地道以進行戰鬥,小股敵則消滅之,大股敵則我從地道中進行轉移,伺機以打擊之。」

  不過,華北軍民最初構築的地道相對簡陋,抵禦日軍破壞的能力有限,像最早開展地道戰的蠡縣就連續有三任縣長犧牲在與地道相關的戰鬥中,其中縣長林青藏在覆蓋木板和土的簡易地道裡,結果被敵人發現犧牲。

相關焦點

  • 抗戰時真實地道戰:三通立體地道網似地下迷宮
    冀中八路軍開展地道戰打擊日寇(資料圖) 「蛤蟆蹲」成地道雛形電影《地道戰這個洞是冉莊地道的雛形和開端,此後張森林號召冉莊的黨員、幹部、群眾,挖了很多這樣的隱蔽洞。冀中淪陷,冀中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各村村民挖「蛤蟆蹲」躲避日軍,不過一旦被敵人發現,藏身的群眾就無法逃脫。於是老百姓把一個洞口改成雙口洞,萬一敵人發現一個洞口,洞中人員可以從另一個洞口轉移。
  • 還記得經典老電影《地道戰》嗎?河北省冉莊村,那段悲壯的抗戰歷史
    事實上,在冉莊能喚起無數遊人記憶的,不只是老槐樹,還有那一個個農家小院、高防工事、地堡和保留著抗日標語的土牆。因為,這裡正是電影《地道戰》的拍攝地。而作為真實的高家莊,冉莊裡那些四通八達的地道,和設計巧妙的地道口。在經歷了多年殘酷的戰爭與歲月的洗禮之後,仍然保存完好,這就是著名的冉莊地道戰遺址。
  • 軍教片《地道戰》故事,高傳寶的原型犧牲了,彩色版本發布了
    二、《地道戰》的原型村現在比較有名的「地道戰景區」在河北冉村和北京焦莊戶,實際上當年在冀中平原上地道總長度達到了一萬多公裡,分散分布於冀中8000多個村莊,只是時間久遠,原來的地道保存下來的很少了。任旭東當年採集素材的時候,去的並不是冉村,而是高平村。
  • 侵華日本兵回憶:地道戰好比「鼴鼠打法」,讓日軍一籌莫展
    於是他整天讀《實踐論》、《論持久戰》、《抗日遊擊戰法》、反戰同盟宣傳和八路軍的國際形勢分析,齋藤竟然是越看越覺得有道理。在原日軍第63師團機槍射手齋藤邦雄的回憶作品《陸軍步兵漫話物語》中,地道戰的相關情節也被真實記錄了下來。地道戰被稱為「鼴鼠打法」,讓日軍一籌莫展,吃了不少苦頭!
  • 跟著《地道戰》《小兵張嘎》,走一趟老電影裡的紅色之旅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1966年元旦上映的電影《地道戰》,到2012年已經創下了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生動記錄了抗日戰爭時期,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戰與日本侵略者鬥爭的景象。冉莊地道戰遺址。馬振 攝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今保定清苑縣還保留著冉莊地道戰遺址。
  • 統編版_五年級語文上冊:8、冀中的地道戰詞語大全_14個同步生詞...
    例句:拐彎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敵人萬一進來了,分不清哪條是死道,哪條是活道。3、拐彎(guǎi wān),近義詞有:轉彎,間接。例句:拐彎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敵人萬一進來了,分不清哪條是死道,哪條是活道。4、陷坑(xiàn kēng)。
  • 抗日傳奇:讓「日軍大隊長氣得眼睛都變色」的麻雀戰
    正如電影《地雷戰》主題歌中唱的 「小河邊,大路旁,用地雷築起萬裡屏障;山溝裡,山頂上,用地雷築起鐵壁銅牆」,讓日本侵略軍「寸步難行、無法躲藏」。2出現在敵人背後的「反包圍」戰術冀中平原上還曾產生了讓日偽軍聞風喪膽、驚恐不已的地道戰。
  • 「地道戰嘿地道戰」,打得侵略者魂飛膽也顫
    電影《地道戰》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於1965年拍攝的黑白故事片。導演任旭東,編劇任旭東等,朱龍廣、張勇手、劉秀傑、王炳彧、王孝忠、劉江等主演。影片以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為背景,顯示出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
  • 《搭石》《冀中的地道戰》《比獵豹的速度更快》《將相和》考點
    ——陶淵明3、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4、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毛澤東八、佳句積累。1、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動作、語言描寫)3、人在奮力奔跑的時候,最大速度能夠達到44千米每小時,這個速度跟鴕鳥比起來差遠了——鴕鳥奔跑的最大速度約72千米每小時。(列數字、作比較)九、課文回顧。
  • 《奇襲·地道戰》上演平民英雄背水血戰!
    這部電影名為《奇襲·地道戰》,該片將在8月7日優酷全網獨播。相信聰明的你,已經猜到了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背景——沒錯,就是抗日時期的地道戰!可能一提到紅色經典電影,有一些影迷會覺得稍微有點傳統,或者比較刻板。但是,你還記得曾經看徐克拍攝的《智取威虎山》時,心中的那種熱血與激燃嗎?!誰說紅色經典,就不能拍出新意、拍出壯觀、拍出大片感了呢?
  • 印度想在高原山地玩「地道戰」?無異於給自己挖墳墓
    而對面的印度人又想出了新的招數,那就是模仿我軍過去在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做法,在前線挖地道,試圖用地道戰戰術來對抗我軍。據環球時報11月23日援引印度斯坦時報消息報導,印度軍方正研究使用地道戰戰術以在邊境進行避寒和機動。印度軍隊高級指揮官指出,印軍在雪原之下,通過設置了大直徑的鋼筋混凝土管道來屯兵和方便部隊轉移。
  • 衢州一小學全班集體創作抗日遊擊隊連環畫
    可它不是在地攤上淘來的收藏品,而是衢州市江山實驗小學五(2)班42名學生集體創作並剛剛完成的遊擊隊抗日的小人書。這套連環畫小人書主要以抗日遊擊隊為主題,共61頁,分別為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水上戰、圍困戰、挑簾戰等8塊內容。42歲的女教師趙慧是這項活動的發起者和組織者,她也是五2班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
  • 印度搞地道戰,網友:鑽地飛彈見過嗎?
    印度對我們的了解是非常透徹的,但是我國已經很多年沒有經歷戰爭了,能夠作為研究樣本的就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的戰爭了,印度現在也是借鑑了我國當時的經驗,開始搞地道戰了!印度研究了當時解放軍對付日軍和美軍的地道戰術,發現地道戰非常實用,最開始地道的產生只是為了躲避攻擊,因為日軍的掃蕩非常殘酷,很多人只能躲在地道中躲過一劫,之後更是轉守為攻,成為了重要的戰略武器,為我國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借鑑中國的歷史,印度也在拉打卡地區開始部署「抵擋防禦工程」,印度軍方官員稱,目前印度軍隊已經挖了很多的地道。
  • 日軍掃蕩冀中,危急!120師馳援,五戰五捷,賀師長威名傳四方
    1938年秋,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圍攻抗日根據地山嶽地帶之時,根據地軍民堅決抵抗,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層出不窮,日寇在屢屢遭到失敗後,惱羞成怒,決定暫時放棄南下計劃,集中兵力,掃蕩平原八路軍及抗日根據地。
  • 印版「地道戰」?中印邊境太冷了,印軍挖地洞一邊禦寒一邊備戰
    作為聽著抗日戰爭故事長大的中國人而言,地道戰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當初河北平原地區的八路軍和地方民兵,開動腦筋,使用地道戰術神出鬼沒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並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實實在在發生的歷史。不過現在看印軍想要照葫蘆畫瓢,把"地道戰"搬上高原,這樣看起來總是讓人覺得哪裡不對(倆字"彆扭")。(三哥開掛,沒人不怕!)
  • 日軍壓迫老百姓挖壕溝,老百姓卻很積極,挖得又快又好
    但在1940年,日本讓老百姓挖壕溝,老百姓卻很樂意,十分積極幫助日軍幹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馬本齋,1901年生,回族,河北滄州獻縣人。他在年少時期,跟隨父親來到了東北,之後便進入了東北講武堂,從那畢業之後,就從一個士兵升到了團長。
  • 也不看誰才是地道戰祖師爺!
    所以印度媒體告訴大家天氣雖冷,但印軍有辦法,地道,這種戰術能夠讓軍隊很便捷地在不同地點之間進行轉移,而不會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此外地道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保暖防風,保護部隊免受低溫和暴風雪的影響。說起地道戰來,相信所有國人都不陌生,咱中國軍隊可以說是地道戰的祖宗,在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使用地道戰的方式狠狠地打擊了侵略者,印度玩這個豈不是班門弄斧。
  • 《奇襲·地道戰》定檔8月7日 地下地上寸土不讓
    《奇襲·地道戰》定檔8月7日 地下地上寸土不讓大眾網娛樂  作者:  2020-07-24 《奇襲·地道戰》是出品方之一及獨家宣發方兔子洞文化推出的「致敬英雄獻禮季」電影系列首部作品。
  • 《奇襲·地道戰》優酷獨家上映 樹立網絡電影革命歷史題材新標杆
    與此同時,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展現殘酷戰爭、致敬平民英雄的網絡電影《奇襲·地道戰》,也於8月7日正式登陸優酷平臺。《奇襲·地道戰》重現抗日戰爭歷史,傳承了經典紅色精神,在點映活動中獲得了全國共青團、紅色觀影團的認可。與此同時,影片還在網絡電影領域中實現了題材類型的新突破,為網絡電影革命歷史題材樹立了新的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