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6日 15:32 來源:新民晚報
參與互動■ 民兵在地道裡「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在中國電影史上,抗戰電影《地道戰》締造了近半個世紀的「放映傳奇」,據《中國國防報》文章透露,從1966年到2005年,該片發行拷貝8420部,是世界上印製拷貝數量最多的黑白影片,同時全球有28億觀眾看過此片,是世界上觀眾人次最多的影片。但也許您不知道,該片實際是一部針對民兵的軍事知識教學片,許多內容都是抗戰年代冀中平原實際作戰的經驗總結。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在華北展開殘酷的「治安戰」,力圖短期內蕩平中共武裝。尤其在冀中平原,面對優勢日軍的輪番「掃蕩」,缺乏地形依託的敵後武裝處於極為艱苦的環境中。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想出種種改造地形的辦法,利用地道便是其中最富創意、也最為人知的戰術之一,用電影《地道戰》導演任旭東的話說,「如果是太平年月,誰會在地道裡東躲西藏,我們今天看地道戰覺得是『曠世奇觀』,其實那一條條地道都是由國讎家恨生發勾連的」。
從無到有 發展壯大
在成規模、成體系的地道出現前,華北百姓就利用家裡的地窖掩護過八路軍傷員,但由於各家地窖容量有限,同時地窖大都在村內,一旦被發現,很難脫身。曾任蠡縣縣委書記的王夫回憶:「1938年冬,敵人改在夜裡或拂曉包圍村莊,(幹部們)在村裡睡覺很危險,於是選在野外挖洞藏身。」但挖在村外的地洞也有問題,冬夜人睡在洞裡,早晨洞口會往外噴水蒸氣,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格外顯眼,結果地洞便不得不再由野外轉到村裡,並且各個地洞之間開始出現隧道銜接,這就逐漸形成了相通的地道網。
原日軍第63師團老兵齋藤邦雄回憶,八路軍和農民都從事挖地道的工作,為了不讓日軍發現,他們甚至會用柳條筐把土運到地道以外兩三千米的地方拋棄。於是,冀中一帶的地下出現了世界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地下工事群。齋藤說,日軍曾抓過大量農民和民兵進行拷問,「就我所知道的,這些中國人從未透露過有關地道的一個字。……擁有如此龐大地下工事的冀中,儼然成為令日軍頭疼的地方,這對八路軍來說,應該是一種光榮吧」。
1942年4月17日,冀中區黨委發出指示:「部隊在基本分散的原則下,依靠民兵威力之發揚,配合爆炸戰、地道戰,多打小仗,消滅敵人,要利用群眾已有的地道和挖新地道對敵人開展爆炸戰。」此後,地道在華北各地也逐漸應用開來,八路軍領導人葉劍英曾總結道:「地道戰,即在村莊內普遍挖地道,其內有橫牆,並村與村相通,洞口多為隱蔽,內有儲糧儲水及防毒設備,敵來則利用此地道以進行戰鬥,小股敵則消滅之,大股敵則我從地道中進行轉移,伺機以打擊之。」
不過,華北軍民最初構築的地道相對簡陋,抵禦日軍破壞的能力有限,像最早開展地道戰的蠡縣就連續有三任縣長犧牲在與地道相關的戰鬥中,其中縣長林青藏在覆蓋木板和土的簡易地道裡,結果被敵人發現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