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工藝人,保持著對「美」的天然手感|文化客廳NO.35

2020-12-24 新京報書評周刊

— 文化客廳系列活動回顧 —

No.35 中國民藝15年

民藝的意義

在於其中被延伸的時間

///

當說到「民藝」時,你會想起什麼呢?

是正月裡頭的大紅剪紙,還是亭臺煙雨中的青花小瓷,是繡盡秦淮旖旎的金陵雲錦,還是那一格格不盈甲蓋的棠梨木字模?

木活字印刷

民藝,即民眾為日常生活製作的手工器物。民藝離我們很近,近到觸手可及、目光所至的尋常物件,無一不有民藝的影子;民藝離我們也很遠,置於漫長的時間之中,徒手創造一絲不苟的美,在如今這個以高效便捷著稱的時代,倒更像是詩人筆下的幻想鄉。

2005年到2015年,原《生活月刊》雜誌38人採編團隊,耗時10年,尋訪了中國九大省市、近百位民藝匠人、現存35種珍貴技藝,彙編成《手上的樸光——中國民藝之旅》一書,記錄下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手藝在時代變遷中的起伏與溫度。

4月3日,新京報·文化客廳系列活動第34期,我們邀請到《手上的樸光》一書主編、中國民藝採寫計劃策劃人令狐磊,與讀者一同走近中國民藝與民藝守護人,探訪民藝所附著的最質樸的現實,及其所承載的無限的想像。

撰文 | 崔健豪

編輯 | 呂婉婷 校對 |柳寶慶

《手上的樸光:中國民藝之旅》

令狐磊(主編) / 佟佳熹 等(著);新民說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年12月版

令狐磊

《手上的樸光》主編

01

何為民藝

在活動的最開始,令狐磊談到「民藝」一詞的起源。「民藝」是一個舶來詞,首次把來自於民間的手工製作物件視為藝術品、並加以定義的,是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柳宗悅。

柳宗悅認為,手與機器的根本區別在於「手總是與心相連,而機器則是無心的」。手工藝作業中會發生「奇蹟」。那不是單純的手在勞動,背後有心的投入,以手製造物品,給予勞動者快樂,使人恪守道德,這是手工民藝作品「美」的根源。

「所以,手工藝作業也可以說成是心之作業。」這種「心之作業」,被柳宗悅命名為「民藝」。

柳宗悅,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

柳宗悅曾在1916年遊歷至中國、朝鮮,那之後他寫道:「我們在異鄉汲取到應該汲取的東西,今後我們必須在自己的國土中掘土生根。」 這次對中國以及朝鮮的遊歷,刺激了柳宗悅對自己國家的本土之美的認同和近乎偏執的信念,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柳宗悅開闢民藝道路的契機。

隨著柳宗悅關於民藝的理論和作品進入中國,民藝的概念和思想,也對中國手工藝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受到柳宗悅的啟發,中國在最近十餘年間也開始了自己的探訪考察民藝之旅。

令狐磊的團隊在探訪中國手藝人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手藝人在接受訪問的時候,都呈現出很不自然的狀態:有些人很害羞,有些人甚至很木訥。而一旦開始做手藝演示,他們會突然變得靈動起來,煥發出一種別樣的生機,手上彷佛散發著光芒。

令狐磊將這種「別樣的光」稱為「樸光」。他認為,這是一種因為長期的勞作而帶上的光芒,它既是人工的,也是自然的;它含蓄而優雅,但又樸實且充滿力量。它不是自然界的光線,而是人類可以掌握的,只要人對自己的勞作保持信念,它就會存在。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黑陶燒制技藝傳承人孫諾七林在制壺

長久以來,中國人對於手藝的文本記錄都是非常稀少的,除了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這樣的鳳毛麟角,在歷史上甚少能看到中國手藝之美的傳承文本。令狐磊覺得,中國人對好的設計其實是流傳於手上,這是我們始終注重觸感的美學習慣,最通俗地說,「就是什麼都想摸一下」。很多中國的手藝人,雖然他沒有接受很好的美術教育,但天然地保持著美的手感。

02

民藝故事,也是生命的記憶

收集民藝的旅程,也是收集故事的旅程。在活動分享中,令狐磊講述了《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的一個故事。

黃永松在一次探訪苗族古寨的時候,看到一位老奶奶身上搭配的一件藍印花布,上面的花紋極其古樸。在徵得同意後,黃永松拿到布仔細端詳欣賞並做了拍攝記錄。然而在他要離開寨子的時候,老人家突然把他叫住,又把這塊布交到他手裡,說:送給你。因為她已經老了,不需要了。這讓黃永松又驚又喜,卻也覺得手上的這塊布沉甸甸的。在他看來,這不僅是一塊布,也是這位老人留給他的生命的記憶。

苗族蠟染,圖紋以花鳥魚蟲為主,布製成衣服穿在身上,像是把鄉下的草叢世界也一起穿了起來。

這樣的故事在探訪民藝之旅的途中還有很多很多。看著一門歷史悠久的手藝在愈來愈多的人的記憶中消失,令狐磊時常感覺記錄者是在做著搶救式的文本留存。

樂清藍夾纈

樂清藍夾纈,藍花布的一種,中國雕版印染的活化石。夾纈作為中國傳統染色工藝,始於秦漢時期,盛於唐宋。用木版雕刻同樣花紋,以絹布對摺,夾入二版中,在雕空處染色,成為對稱花紋。藍夾纈為中國也是唐代複色夾纈的遺存。宋代時朝廷指定複色夾纈為宮室專用,禁令民間流通,夾纈被迫趨向單色。元明後,一般認為夾纈已經絕跡,卻在浙南民間生存下來,以藍夾纈製成被面是當地婚俗中的嫁禮。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於對傳統習俗的遺棄,浙南藍夾纈染坊紛紛停業,再次消失於世。

「在採訪藍夾纈印染時,與藍夾纈師傅陳松堯談論著古老的印染工藝之餘,他負責織布的妻子忽然從家中拿出一件衣服給我們展示。那件衣服非常輕,質料摸起來涼涼的,老舊卻結實。當被問及這是什麼材料,師傅轉身去了院中,用手翻看草叢,拔下一束草,剝出裡面一根白嫩的芯,說這便是他妻子用來織這塊布的原料。問他這株草的名字,他說他並不知道,只是日常所見,興之所至。生活本如是,日子全由自然染成。」

控拜銀飾

這是控拜村最後一個留守村寨的苗族銀匠龍太陽的得意之作,耗費一斤多銀料製成。

龍太陽是控拜村最後一個留守村寨的苗族銀匠 。在他的童年記憶裡,控拜家家戶戶都在攢花、捶打,到處都是「叮叮噹噹」。

「控拜銀匠做銀飾有多少年歷史?誰也說不清。苗族沒文字,無從考證,有的說祖傳了六代,也有的說祖傳了九代。太陽只記得老人們說過,控拜的祖先從江西來,南遷到貴州榕江,又在四百年前從榕江遷徙至此。」

苗銀的衰落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也許是因為這門手藝過於辛勞繁瑣,也許是因為其不符合普遍認知中銀的特性而不被市場認可,大家慢慢厭倦了這種自稱「苗銀」的白銅,銀匠們紛紛放下手裡的打銀工具,背上行囊,外出打工。

「跟別的行當不同,銀匠越老越不值錢。原因很簡單,眼睛花了。無論是焊槍還是吹管,都要長期盯著火看,很多銀匠因此不到四十歲便開始戴老花鏡。花了的眼再難焊出複雜精緻的作品,簡單的東西沒人要,還費銀子。老銀匠們眼睛花了的時候,信心也就沒了,就只能在家務農,這銀匠的活兒也就做到了頭。」

2006年,由於「苗族銀飾鍛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控拜苗銀似乎又迎來了它的曙光。參觀者絡繹不絕,許多銀匠也回到了家鄉。然而沒過多久,當新鮮的熱潮退去,訂單日漸稀少,銀匠們再一次一個一個離開了。

03

民藝的意義

在於其中被延伸的時間

當便捷的技術讓我們可以快速生產生活用品,手工民藝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看《手上的樸光》一書中提到的一段來自拉塞爾·雅各比的比喻:

「走進一個熟悉的房間同時識別一個新的事物——一盞燈,一幅畫,一面鍾——這是一種日常經驗。但走進一個熟悉的房間並立刻指出最近剛搬走的東西就很難做到了。我們的眼睛和耳朵能輕而易舉地發現添加了什麼,卻不太容易注意到『減少』了什麼,比如物體和聲音的消失。幾個星期、幾個月或者幾年過去了,我們都沒意識到它們已不復存在。也許,有一天一進屋我們便感覺到一種說不清的不適,什麼東西消失了,可那是什麼呢?」

手工藝品如同一面映射生活的稜鏡,當我們手上拿著一隻來自於手工藝人所製作的杯子,我們會想到:它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它經歷了怎樣的演變?手藝人在製作它的時候,他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追溯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好像在不同的時空之間完成了一次觸碰。所謂以手傳心,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相處的時間。這些時間會伴隨著器物本身所擁有的自然而牢固的形狀存在並不斷遞增,而對這些被延伸的時間的感知和那些與手藝交流的記憶,將共同構成我們對美的認知。

黃巖翻簧竹刻,始創於清同治九年(1870),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因雕刻在毛竹內壁的簧面上而得名。隨時間流逝,簧面顏色會漸漸變深。

令狐磊認為,民藝也好,手工藝也好,它始終可以持續地跟各種當代生活方式產生連接。如今我們似乎面臨著一個獨處的紀元,那就需要人們開始思考,當我不再依賴群體帶來的參與感時,我要通過什麼讓自己得到滿足?比如我們學著自己做飯,學著自己製作一些小玩意兒……我們需要讓自己勞作。這不是一個經濟的問題,而是從中尋找到屬於自身的,作為個體存在的這種滿足感的意義。就好像我們從意式咖啡走向手衝咖啡的喜好一樣——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咖啡豆,我們可以自己去參與,這就是手工藝的魅力。

在這個年代,我們喜歡直播、喜歡網購,但這些在令狐磊看來始終缺乏了一些對土地的認知。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出去探訪,去看到現場,去看到這些手工藝人活著的鄉村,去看到它的風土性。在這之後,當我們再去購買、去擁有它的時候,就會變成截然不同的一種體驗。因為這些手上的技藝,擁有真正的觸感。

「在未來的人類世紀中,聚集的紀元可能要面臨終結,或者持續衰退的局面,人們要開始思考一旦我不再依賴群體生存,不再依賴群體的共存而得到滿足的時候,那麼你要學會自己做飯,你要學會自己做一把椅子,這就是有可能我們要面臨一個新的紀元:獨處的紀元,你要用你自己的勞作去處理一些事情的年代又要來臨。這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有一種從中找到自身存在的滿足感的意義。而且,當你與一隻有著手藝精神的杯相處的時候,你會感受到這種相處的時間更為獨特、珍貴,讓你想起另一個手藝人在做這個杯子的時候,那個凝視手藝的世界。」——令狐磊

新京報文化客廳

用文字搬運想像

相關焦點

  • 《時尚大師》探訪民間手工藝人 尋找環保染布工藝
    原標題:張嘉倪造型凸顯優雅氣質 《時尚大師》探訪民間手工藝人 綠色,是萬物生靈的顏色,是古人身邊信手拈來的時尚靈感。本期節目集結國際知名設計師勞倫斯·許、著名產品包裝設計師潘虎、中國色彩推薦人張嘉倪以及跨界文化人陳銘,四位嘉賓暢聊綠色、環保、設計之間的不解之緣。
  • 市民文化客廳|「旗袍美探」,探海派旗袍之美
    由上海報業集團與旗下上市公司新華傳媒共同打造的「上海文化品牌」活動——市民文化客廳,迎來了第16期活動,今天的主角是海派旗袍。旗袍,旗人之袍,「出生地」雖不在上海,但在上世紀20年代來到了上海,成了「新上海人」,並有了一個新名字——海派旗袍。多了「海派」兩個字,旗袍的味道卻是完全不一樣了。
  • 它們是天然「加溼器」,適合客廳養,讓人倍感「溼潤」
    它們是天然「加溼器」,適合客廳養,冬天讓人倍感「溼潤」。散尾葵散尾葵又叫黃椰子、紫葵,是棕櫚科的常綠小喬木或者灌木,原產地在馬達加斯加島,現在家庭廣泛養殖,尤其適合養在客廳,看上去綠意盎然,非常大氣。家裡養一棵散尾葵,溫度保持在10度以上,微環境的空氣溼度就能保持在40%以上,讓人感覺不是那麼的乾燥。尤其冬天的時候,室內通風條件差,空氣太過乾燥會讓人很不舒服。養一棵散尾葵,能有效提高空氣溼度,改善居住環境。所以,說散尾葵是天然「加溼器」一點也不為過。
  • 龍泉青瓷、西湖綢傘,樸素的中國民藝藏著光|文化客廳NO.34
    宜興紫砂壺、龍泉青瓷、西湖綢傘、潮汕燈籠……大概沒有哪些物品,像中國傳統傳統工藝品(即「民藝」)一樣,聽名稱,即可在腦海中成畫。2005年到2015年,《生活月刊》38人採編團隊,耗時10年,尋訪中國9大省市、近百位民藝匠人、現存35鍾珍貴技藝,記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手藝在時代變遷中的起伏與溫度。
  • 這些傳統手工藝人選擇這樣來記錄這共克時艱的歲月!
    濟南旅遊聯合會傳統手工藝人分會組織了「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武漢加油」為主題的文化交流創新活動,倡導手藝人用作品發聲,助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張錫魯:濟南市旅遊聯合會傳統手工藝人分會會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師從我國當代著名書畫印大師韓天衡先生,為韓老師入室弟子。
  • 「志摩會客廳」正式啟動 海寧將打造徐志摩文化核心發散地
    「志摩會客廳」正式啟動 海寧將打造徐志摩文化核心發散地 發布日期:2020-07-13 13:39 信息來源: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瀏覽次數: 7月11日,2020徐志摩粉絲走近志摩如夢令活動之「志摩會客廳」,以中國活字印刷術拓印的方式,在徐志摩舊居正式啟動。
  • 野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簡史|文化客廳NO.31
    新京報·文化客廳在疫期特別策劃了一系列線上活動,將邀請編輯、學者等嘉賓組建微信社群,在線上用語音的形式繼續給各位讀者分享智識盛筵。或許,他們未必都能為疫情提供良策;但也許可以讓我們安頓下來重新考量,我們周圍那些習以為常的人或事務。
  • 《古劍奇譚OL》匠心築夢——尋找你身邊手工藝人 將傳統文化傳承!
    而製作絹人這項傳統技藝,亦是在2017年5月10日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絹人作品經過雕劃、制頭、制手、服裝彩繪、飾品製作以及拼裝等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片絹紗都被予了生命,每一段絲綢都蘊含著靈性。
  • 浪度·威森美丨簡美客廳,美到無法拒絕
    …對於客廳,在裝修時大家特別在意,它代表主人的品味與臉面。因為客廳主要是會客待友,齊聚一堂,在這裡歡聲笑語,在這裡談天說地...而客廳的功能就是要舒適讓主人感到舒適,讓客人感到舒適,那這個客廳就是完美的。無論是電視櫃,還是茶几或沙發,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每一處都不能忽略。
  • 陝歷博擬規劃籌建新館 打造中國文化會客廳
    記者從陝西歷史博物館了解到,為了改變「大館狹地」的窘境,該館正在積極尋求各方支持,欲籌建新館,傾力打造「中國文化會客廳」,多維度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如何將文化融入博物館建設?如何賦予博物館更多的社會功能?這些都是陝西歷史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重要命題。未來,陝西歷史博物館將擴建或另擇新址建設一個新的陝西歷史博物館,為打造中國的文化中心和會客廳提供一個可以「施展身手」的寬敞空間。
  • 【潮流視界】5個簡單技巧輕鬆打造波西米亞風客廳
    我們收集了5個簡單的技巧,將有助於你打造帶有些許波西米亞風情休閒感的客廳。天然材料由天然材料製成的物體仍然是波西米亞風格的基本元素。藤製扶手椅,編織的地毯,亞麻質的毯子和坐墊使夏天的陽光保持溫暖,同時營造出愉悅而寧靜的氛圍。
  • 領略中國文化藝術瑰寶 鳳織坊居家布藝將「美」融於生活
    而今,更有鳳織坊居家布藝,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載體,推出新中式系列產品,將中國的「藝術瑰寶」與傳統居家布藝融合起來,讓中國的文化藝術之美傳遞進了家家戶戶。圖:鳳織坊居家布藝 織錦緞坐墊要說現在市場上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商品是什麼?那必然離不開「新中式」家具的身影了。
  • 遇見「城市會客廳 」 廣汽Honda2020中國業餘公開賽系列賽瀋陽 開球
    來源標題:遇見「城市會客廳 」 廣汽Honda2020中國業餘公開賽系列賽瀋陽 開球 當天的配對賽嘉賓雲集,開球儀式上,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袁偉民、中國高爾夫球協會顧問、廣東省高爾夫球協會原主席許德立、海南省高爾夫球協會常務副主席、廣東省高爾夫球協會高級顧問王守初、廣汽本田遼寧協會會長瀋陽路安店董事長趙玉全、廣東省高爾夫球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廣東省高爾夫球運動中心主任馮雄、廣東省高爾夫球協會副主席王超鋒、雲慧小鎮(瀋陽)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熊鷹等領導和嘉賓蒞臨現場,
  •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大探秘:泰國森女季天然乳膠內衣竟然這麼...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大探秘:泰國森女季天然乳膠內衣竟然這麼好?本網9月23日訊 買全球、賣全球,高精尖的商品、熱情的採購團……此前已經成功舉辦兩屆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讓每一位參與者難忘,今年11月5日至10日,第三屆進口博覽會在上海如期而至。毋庸置疑,所有參展企業都將此次進博會視為難得的展示機會和珍貴的交流平臺,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向中國企業用戶以及合作夥伴展示自己的實力。
  • 花了3個月,他將185㎡的家裝修成中國風,客廳美哭了我
    深圳的王先生,鍾愛中式之風,花了3個月,他將185㎡的家,裝修成中國風,三室一廳,處處都是古雅之美,入戶第一眼,就被客廳美哭了。 ▼設計理念 作為一名標準的80後,王先生對中式文化情有獨鍾,在設計伊始,就強烈要求將中式之風,融合到裝修之中。
  • 愛與美的生命拼圖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在剛勇與自由的追求之外,奉上另一塊充滿愛與美的生命拼圖。  姜戎是生態保護的鬥士,他對草原原始生態近乎極端的崇敬和對破壞生態行為的憤怒,都在小說中找到了出口。只不過,相對《狼圖騰》火山爆發式的情感宣洩,《天鵝圖騰》更多通過故事曲折地進行表達。因此,《天鵝圖騰》的文學性更強,生動展現出蒙古草原柔美的一面,和《狼圖騰》的勇武有力,共同構建起一個多元、立體的草原生態圖景。
  • 德國武器公司推出全新垂直握把 採用天然皮革繩纏繞 讓手感更出色
    最有特色的是,這款前握把上纏繞了天然材質的皮革繩,皮革繩直徑為3mm。這種天然材料具有透氣性,握持手感柔和,同時兼具出色的耐磨性。在握持時,皮革繩可以吸收手上的汗水,保持握持的穩定性。皮革繩分為三種顏色:原色、棕色和黑色,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挑選。用戶可以鬆開鎖定螺絲,自行更換皮革繩或其他相同直徑的繩索。
  • 女性之美咋定義?首屆城市文化代言人暨十二香黛中國美大賽告訴你
    12月15日,由上海市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與香黛宮上海分部聯合主辦的「2020首屆城市文化代言人大賽暨十二香黛中國美選拔賽」媒體見面會在上海思南公館隆重舉行。沈惠琴會長致詞時表示,大賽以挖掘城市文化、城市美為初心,通過海派旗袍文化讓女性展示自信的魅力,為自己代言,為城市代言。隨後本次大賽總策劃師龔航宇女士向媒體及政商界人士介紹了此次大賽舉辦的主旨。2020首屆城市文化代言人全國大賽暨十二香黛中國美選拔賽旨在深入挖掘當地人文資源,完美融合城市美與女性美。
  • 西奧多·亞歷山大|經典與美的客廳家具
    複雜的動物紋理沙發,成為客廳的焦點,也考驗女主人的搭配能力。也許正是這一點,激發起人的挑戰的欲望。但它也不負所望。 角幾的設計則簡潔很多,天然的大理石几面紋理美觀,在幾腿處用銅球以珠串的形式裝飾,精緻、靈動。
  • 譯作《仰光: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碰撞之都》
    在仰光的這片區域,來自印度次大陸的文化和宗教完美地在此融合。現在,仰光的印度人口和以前比起來相差甚遠,僅剩的少數印度人就像是博物館裡陳列的展品,證明著與過去曾經有過的聯繫。街上的一棵大榕樹上供奉著印度教的神靈哈努曼、羅摩以及女神悉多的雕像和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