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府與天庭是對反的關係。地府與天庭,是道教的說法,可以用道家的陰陽觀念來解釋。其實,不管是下地府還是上天庭,都取決於自己在人世間的善惡表現,這就涉及到佛教的六道輪迴(生死輪迴)的思想了。可見,在中國,很多時候,佛道不分家。
先說說陰陽。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對世界的一大貢獻。老子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負陰而抱陽,相互交感;天地和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由混沌走向有序,也就是明確了事物的對立統一的關係。在此基礎之上,世上萬物的特性,就逐漸由模糊變得較為清晰起來。
地府與天庭,就是典型的相互對立統一的關係。道教認為,天為陽、地為陰;生為陽、死為陰,所以,地府與天庭,就相當於人的最終的命運歸宿的兩極了。
在中國古代,有三界之說,即天宮(天庭)、人間、地府(地獄)。人長生不老就叫成仙,就可以上天庭;人死後為鬼,就得到陰曹地府去報到了。
天庭是極度繁華的所在。在天庭聖境,有數不清的神仙,比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嫦娥姐姐等等。還有富麗堂皇的三十六天宮和七十二寶殿。
地府是極度令人恐怖的境地。在陰曹地府,有數不清的閻王和判官,比如十殿閻羅、黑白無常、牛頭馬面等等。當然,還有令人聞風喪膽的十八層地獄。
我們知道,按照道教的傳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可見,升天成仙是大傢伙都樂意的;反之,落去陰曹地府受罪,卻是不情願的,是由追魂小鬼鎖了去的。
而佛教最講究因緣。按照佛教的六道輪迴(生死輪迴)的說法,你將來去哪裡,依據的是你在人世間的善惡表現(業)。
六道輪迴是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後由佛教拿來為我所用。所謂六道,即:人道(人)、天人道(天人)、阿修羅道(魔)、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其實,就是把人的最終命運,大致劃分為好壞不一的六種情況。
相信因果報應,是佛教帶來中國的。早在漢代,佛教就經由西域逐步傳入中國。按照《後漢書·西域傳》上的記載:
又精靈起滅,因報相尋。若曉而昧者,故通人多惑焉。
從這一段話可以看出,在南北朝時期(《後漢書》作者範曄的年代),中國人對於因果報應理論,還似懂非懂、不大接受。到了唐代,章懷太子李賢的理解就清晰多了,他注曰:
精靈起滅,謂生死輪迴無窮已。
這可能就是在我國古籍當中,對於生死輪迴、因果報應的最早的記述和解釋。與之相呼應的是,道教也有類似的觀念。在道教典籍《太上感應篇》上,引用先秦《左傳》的說法,是這樣說的: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以上至少可以說明,關於地府與天庭,關於生死輪迴,道教與佛教,經過了幾百年的磨合,才在唐代前後,開始嘗試著走到一起去。
相信老理兒的中國的老百姓,一方面敬畏黑白無常;另一方面,還希望將來可以重新投胎到一戶好人家。前者源於道教,後者源於佛教。不過,擱在一起,並不顯得矛盾。這一例子,就是佛道融合的典型例子。
在中國民間,地府與地獄幾乎無區別;天庭與西方極樂世界也幾乎是一個意思。所以說,罵人下地獄當然屬於詛咒,而上西天這個詞兒,原意是對人的美好祝願。
總之,2000年來,在佛道相互競爭的同時,又相互借鑑和補充,再加上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的長期浸潤,才得以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