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市的廬山東谷含鄱峰中段含鄱口,位於廬山東谷含鄱嶺中央,海拔1211米,左為五老峰,右為太乙峰,含鄱口中的含鄱嶺是一座長達數公裡的狹窄的嶺脊,有如口中的舌頭。
雄偉、瑰麗、雲濃霧密,莽莽蒼蒼,狀如魚脊的含鄱嶺,像一座屏界屹立在廬山的東南方。它勢如奔馬,又宛如遊龍,神氣活現地橫亙在九奇峰與五老峰之間,張著大口似乎要鯨吞鄱陽湖水,廬山的含鄱口因此而得名。
含鄱口景區上有3處建築。嶺南端建有一石坊,四柱三門,坊中央鏽有「含鄱口」字樣,其左右刻有「湖光山色」四字。坊後山脊上有一傘頂圓亭,紅柱綠瓦分外醒目,名含鄱亭。嶺東脊上有一座雕梁畫柱的方形石亭,名望鄱亭。這組建築,充分體現了「藏」「露」結合的特色,均高高聳立在嶺脊上,但又被山脊、林木所掩映,顯得格外和諧自然,達到了「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漫步在嶺脊上,東可望五老峰,南可瞰鄱陽湖,西可眺大漢陽峰,北可觀廬山植物園,這大概便是遊人若鶩的主要原因。
登上含鄱亭,極目四顧,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特別是觀看雲海和日出,更是別有一番情趣。正當你興致勃勃地觀看嶺下風光時,霎時間,薄薄的雲霧自湖中緩緩升起,越來越濃,越來越大,轉而變成白絮,變成雲煙向山崗上湧來,倏忽間,峰隱湖失,到處是自茫茫的一片,伸手可觸。人在霧中行,仿佛進入了一個混沌世界,使你感到迷濛、茫然。
明代王世懋對此深有體會。他在《度含鄱口》詩中云:「蒼虯絳節度崢嶸,下界微茫勺水明。最愛他山雲似絮,不知身在絮中行」。至於含鄱口的險要,則要數清代曹樹龍寫得最真。他說:「高空誰劈紫金芙,遠水長天手可揄。擬似巨鯨張巨口,西江不吸吸鄱湖。」明代詩人方丈在他的《含鄱嶺至太乙峰》詩中,以「千裡鄱湖一嶺函」簡要而又概括地描寫了含鄱口的山川形勝。
黎明前,登上含鄱嶺,臨亭憑欄遠眺鄱陽湖,開始天空是很淺的藍色,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霞,緩慢地亮起來,當亮到耀眼時,太陽便冉冉地升上水面,湖面很快就被染上了橙黃色。帶著色彩的波光,特別耀眼,格外璀璨。一會兒,太陽全部跳出湖面,一片深紅色。照亮了山巒,染紅了碧水,呈現了「江霞萬朵百重衣」的壯麗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