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原創】
(記者 孫志文 實習記者 李麗濤)
「核對動脈、靜脈連接無誤,開始轉機。」聽到手術臺上主刀醫生的信號,任本祖馬上確認病人血液狀態,熟練地操作著身前的儀器。隨著體外循環機進入運轉狀態,術中病人的回心靜脈血開始引流到體外,任本祖迅速投入到長達幾個小時的體外循環工作中。
今年57歲的任本祖是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一名體外循環師。體外循環作為大型心臟手術中重要的技術支撐,是在病人心肺功能停止運作的情況下,把人體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暫時引流到體外,經人工肺進行氣體交換,調節溫度和過濾後,通過人工泵輸回體內動脈系統的生命支持技術。而體外循環師作為心臟手術麻醉組的成員之一,主要負責在心臟手術中負責操作體外循環設備,用以暫時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
作為一名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手術室護理工作者,任本祖已經和血液打了幾十年交道,他深知血液對人體的重要性。也正是和血液的這份特殊緣分,他堅持連續24年無償獻血,累計獻全血10200毫升。
在世界獻血者日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位「行走的血庫」。
從男護士到體外循環師
任本祖的從醫之路,似乎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
在恢復高考的第二年,任本祖考上了青島衛校護理專業,本想學機械專業的他得知這個消息後,欣喜之餘又略有遺憾。要知道,在那個畢業包分配的年代,大學專業的選擇就是職業道路的選擇。當任本祖興致勃勃地踏上新的徵程時,卻驚訝地發現,護理專業基本沒什麼男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人認為男孩子學護理不是什麼很體面的事情。
「既然選擇了就要好好地做下去」, 任本祖是個幹一行愛一行的人。1982年畢業後的他被分配到當時的青島港口醫院開始做病房護理工作。初入臨床工作的他,在一次搶救病人的經歷中明白了護理的意義。
「那是一個有機磷中毒患者,因為一時想不開而服毒自殺。」直到今天再回憶起來,任本祖依然印象深刻,在經過醫護人員幾天幾夜的全力搶救後,那位患者終於起死回生。「看到那位病人和她家屬眼裡的感激與希望時,我真的明白了我們拯救的不僅是一個生命,更是一個家庭。」
從最初的病房護理到成為外科護士長,任本祖用實際行動展現了他的敬業。1990年,任本祖被調任至麻醉科從事麻醉護理工作,與病房護理不同的是,麻醉護理崗位要求從業人員有更高的專業能力與應急能力,且手術室中長時間的護理操作,對體力也是一種巨大的消耗。
積累了多年病房護理與麻醉護理經驗後,2005年,青島阜外醫院與北京阜外醫院合作開展心臟手術,任本祖參加了體外循環專業培訓。在北京阜外醫院體外循環專家的帶領下,任本祖憑藉自己的努力,用比大多數人少一半的時間就拿到了體外循環師資格證,如今的他已成為青島阜外醫院體外循環的技術擔當。
病人眼中的好醫生,同事心中的全能王
青島阜外醫院一直流傳著這樣一段關於任本祖的佳話,「在那個連手機都沒有普及的年代,任老師的家是被病人家屬登門拜訪過最多次的。」與任本祖共事多年的麻醉科主任付鵬這樣向記者介紹。由於任本祖在院內是出了名的專業又敬業,有急救工作的時候,大家總是習慣性地找他,甚至有熟悉他的病人家屬會直接上他家敲門,請他幫忙。
如今,作為青島阜外醫院的體外循環「一哥」, 任本祖常年待在手術室裡,比起之前的護理工作,少了一些日常打針餵藥的瑣碎事情,多了一份謹慎與細緻。體外循環的難度,在於循環過程中對血液的監護,由於泵的擠壓、管路的鬆緊度、機器的轉速等都對血細胞有破壞作用,加上主刀醫生任何一個操作都會影響到體外循環,病人的生理指標每一秒都在變化,任何一點不注意就會讓血液循環不暢,其後果直接危及生命。所以不管手術進行多久,體外循環師都得寸步不離,時時刻刻守在體外循環機旁,不能出任何差錯。
「任老師六七個小時不出手術室是常事,最長的十幾個小時的都有。」與任本祖同屬麻醉科的麻醉醫生陳林嵩告訴記者。由於長時間不能離開崗位,連正常喝水、上廁所的生理需求都成了問題,但對於任本祖來說,這些都是能克服的:「少喝點水,減少不必要的移動,習慣就好了。」
前些年院內體外循環師稀缺,一場手術下來基本都是任本祖一個人盯著,但誰也沒聽過他有任何怨言。「就在不久前,凌晨三點來了一個主動脈夾層病人,任老師接到值班電話就立馬趕來,手術從早上五點半一直做到下午五點多,12個小時的手術裡,任老師還兼顧著另一臺搭橋手術,那一天都沒顧上吃飯。」任本祖的敬業精神是全院出了名的,這種例子數不勝數,因為深知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他從不敢怠慢,對他而言,這只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
在同事們的眼裡,任本祖雖不善言辭,但總是會在行動上展現他的細心。「你看看手術室裡這些設備的電線都是任老師給捆的。」麻醉科護士長顏春霞邊說著撥弄著監視器後綑紮好的電線。仔細看看手術室裡的每一個角落,多達近百根幾十米的電線都用扎條整整齊齊地綑紮在一起。
「怎麼形容他呢,就像咱們平常開車,上車就走,如果是任老師,他肯定會圍著車轉一圈,每個輪胎都看看。」這是付鵬對任本祖的評價。「手術室、辦公室的門鎖壞了也都是任老師一手修的,不僅如此,他還有一門理髮的絕活兒,疫情期間辦公室裡男醫生的頭髮都是他理的。」
在同事們心目中任本祖是個「熱心的全能王」,不論工作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能幫一手,包括病房護理、麻醉護理的同事遇到難題,也都會請他來幫忙。
獻血24年,他成了「行走的血庫」
任本祖的熱心是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在體外循環師的身份下,他還是一個獻血標兵。1996年至今,任本祖已堅持24年無償獻血,累計獻全血10200毫升 ,相當於兩個70公斤重的成年人全身的血液量。
回憶起第一次獻血,任本祖記憶猶新:「第一次獻血是30年前的事情了,血是獻給了病房的一個小孩。」據任本祖描述,那是在一個日常巡房的下午,有個剛做完唇顎裂手術的小孩術後失血量過多,本來小孩子血液量就少,需要緊急輸血時又沒法聯繫上血源。任本祖作為巡房護士了解情況後便進行了血液匹配,正好配型合格,就獻了100毫升血。在那個還未實行無償獻血的年代,任本祖進行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無償獻血,從那以後,他就深刻意識到血液的重要性,所以在國內開展無償獻血的第一年,他就踴躍加入獻血隊伍,直到今天。
不僅如此,在做體外循環的同時,任本祖還兼顧著醫院的自體血回收工作。自體血回收是青島阜外醫院正大力推廣的一個臨床項目,該項目是利用洗滌式自體血回收機,將患者體腔積血、手術失血及術後引流血液進行回收、抗凝、過濾、離心、洗滌等處理,然後回輸給患者。如今,在青島阜外醫院心臟外科手術中該項技術的使用率達到75%以上,每年能回收血液18萬毫升。自體血的回收利用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血源供應不足問題,還能減少異體輸血,避免異體血引起的併發症和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大大提高大出血時病人緊急搶救的成功率。
在顏春霞看來,任本祖總是做著救人於危難之中的事情,心臟手術本就是危重病人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多年的獻血又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性命。但這些熱心事兒任本祖從不聲張,同事們都知道他獻血,因為總見著他時不時拿回來一些麵包和牛奶,但誰都不知道,他已經默默堅持了24年之久。
任本祖:「作為醫務工作者,我深知血液作為生命源泉的重要性。但我國一直存在用血源緊張的問題,全民獻血意識有待普及。所以我始終以『熱血』待人,我就是想儘自己一點點力量,為挽救生命出一份力。」
據了解,為了保持良好的體魄,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及獻血事業之中,任本祖一直堅持運動,他最愛的運動項目是爬山。不論工作多忙多累,有時間他會去爬浮山。付鵬笑稱:「任老師的體力一般小青年都趕不上。」談起那段最忙碌的日子,每天都是凌晨兩三點才下班,早上七點又得來醫院,付鵬說那樣的日子持續了一段時間,很多醫生都吃住在醫院,但任本祖依然每天往返於醫院和家裡:「後來一問為啥呀,才知道任老師還得回家做飯,不僅自己的父母,連一百多歲的老丈人他都照料得很好,當時就覺著,任老師,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