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親情、友情、愛情,感情戲是影視劇作品中重要的一環。在浪漫的愛情戲中,吻戲作為感情的升華,也是頗為常見的戲劇手法。
但實際上,很多觀眾津津樂道的對手戲其實是臨場發揮,劇本以外的即興創作讓演員間的化學效應更加真實。當然,這其中也有著微妙的幕後故事。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4部有「臨場發揮」的影視作品。
《辦公室》
在第三季第一集中,Steve飾演的邁克,為了向同事證明自己並非恐同,而親吻了同志奧斯卡。
而這場戲劇本裡並沒有,是Steve按照角色邏輯自己設計的。當下的戲劇環境是空口無憑,否認無用,只能「一吻定情」。
你可以清晰看到Steve滿臉通紅,以為他是害羞了,據幕後工作人員稱,當時他是在憋笑。
作為一部長壽美劇,肯定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橋段,而Steve和奧斯卡的這段對手戲就是其中一個。
《明日邊緣》
一部時間循環的科幻電影,一男一女的末日相處,按照好萊塢的套路總是能擦出火花。
湯姆.克魯斯飾演的Cage和艾米莉.布朗特飾演的布萊丹,在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終於圓了觀眾的心願。
而關於這段吻戲的背後有兩個版本。
一個版本是說,編劇和導演提前與艾米莉透露過,認為電影應該加入感情戲,但是找不到合適的契機。情感應該遞進,但是不希望刻意的表現,毀了一部經典的好電影。
艾米莉心領神會,在角色的情感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選擇吻了阿湯哥。艾米莉表示做了演員該做的,片方對艾米莉的表現相當滿意,而這個設計阿湯哥是完全不知情的。
另一個版本是,劇本上有這段感情戲,但是阿湯哥沒有仔細閱讀劇本,所以不知情。
反正不管怎麼說吧,阿湯哥都是被強吻了,從電影中意外的表情和扭曲的五官,也能感受到克魯斯的驚訝。
對於幕後的兩個版本,我還是比較傾向於第一個。阿湯哥是出了名的敬業和自律,而且他經常做製片人,大局觀和對細節的掌控應該都很到位。不可能劇本上寫了而他看不見,感覺有點說不過去。
《辣妹闖情關》
女主角是威爾.史密斯的老婆Jada,男主是湯米.戴維森。拍對手戲的時候,湯米在沒有告知並取得Jada同意的前提下,自行加了一段吻戲。
Jada的本能反應是嚇到後退,這讓在場的威爾.史密斯非常憤怒,一路尾隨湯米回到了化妝車。
湯米事後回憶,Will的表情看起來很恐怖,他倆差點就打起來了。
看得出來,威爾.史密斯是為了保護老婆。但是,老電影片段+Jada前段時間的出軌故事,史密斯夫婦還是被群嘲了。
Jada出gui兒子好友八月的瓜,想必大家都吃過了。比「母子戀」、婚外情更加勁爆和讓人不解的是,史密斯夫婦竟然在節目中公開討論並和解。
著名的「糾葛」(entanglement)梗就是來自這裡。所以當《辣妹闖情關》的幕後故事重新回到大眾視野的時候,網友戲稱,原來Jada的糾葛歷史可以追溯到90年代。
另外還有暗諷威爾.史密斯的,22年前有衝動為老婆掐架的男人,如今面對「小三」八月卻如此和平淡然。
不得不說,舊瓜新瓜一起吃,的確別有一番滋味。但是從播出的電影片段來看,Jada對這段感情戲應該是沒什麼意見,最終完成得很親密、很和諧。
《美國騙局》
這是一段正妻對峙情婦的戲碼。
艾米.亞當斯在拍攝之前提出,要與「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來一段吻戲,讓兩個女人搶一個男人的情緒更虐心、更糾結。
但是亞當斯並沒有想好要怎麼執行,在拍攝過程中,勞倫斯突然發力,並在親完之後加入一段很諷刺的苦笑。也是這一幕成就了經典,勞倫斯還被導演稱讚是天才。
當演員進入角色,很多情感的抒發都更符合情景,比劇本和生硬的設計更能讓觀眾共情。
對比艾米.亞當斯和湯米.戴維森,就顯示出溝通的重要性。
在得知這些即興的幕後故事之後,不得不佩服歐美演員對情感外放的表達。似乎沒聽過內娛圈有哪個演員要加吻戲的,即便是《演員請就位2》裡胡杏兒和王鏘的《F小調幻想曲》,這種富婆帶資進組,強行加戲的諷刺短劇,最終也沒能「得逞」。
仔細想想,內娛圈的感情戲配額少,更保守大體有三個原因。
一個是亞洲人生性害羞,表達情感的方式更內斂,在影視創作方面也必須尊重客觀現實和觀眾接受程度。
第二點是內娛圈工作節奏快,演員在還沒熟悉的情況下很難產生默契,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對手戲看著很尬。
不像泰劇針對非科班演員會有訓練課,就像TVB以前的藝人訓練班。主要演員幾個月在一起磨合,戲中呈現的感情默契肯定是不同的。
而咱們的演員可能剛進組男女主角就要「談戀愛」,有些演員還要跨組,精力不夠。再加上流量明星的一些偶像包袱,陳宥維不是被調侃不敢擁抱女同事嘛,考慮到粉絲經濟,其他形式的感情戲能免則免了吧。
基於以上兩點,內地演員「不可能」自行加吻戲的最主要原因是演員太被動了。
在追了兩個月《演員請就位》第二季之後我發現,不管是中年女演員,還是流量小鮮肉,在資本市場裡競爭的他們都處於被選擇的位置。
像陳凱歌這樣的大導演,不論是導戲還是點評,都是帶著主觀理解的。他不需要說服別人,他更無需被改變。所以在他的調教下,演員只需要儘量達到導演的要求。
另外,李溪芮在《一個演員的誕生》彩排的時候,改了郭敬明的一句臺詞,被郭敬明反駁。小四說自己的文字都是有邏輯的,不可以改劇本。
看得出來,在具有商業價值的知名導演面前,演員是沒有太多自主創作權的。別說是一個吻,可能就連手部擺放的位置都有要求。是該服從導演的上帝視角,還是該遵循演員當下的內心情緒,是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話又說回來,一部影視作品並不是誰的獨角戲。自己演爽了的唐一菲,用力過猛的溫崢嶸,就出現了郭敬明常掛在嘴邊的「調性」問題。
退一步講,我們該不該學學好萊塢,將一部分主動權下放給演員?這個真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像詹妮弗.勞倫斯這種天才型演員,可能會給電影帶來意外驚喜。
但是湯米.戴維森的臨場發揮,即便初衷是為了電影氛圍,也造成了滋擾之實。如果和威爾.史密斯真打架了,那後果還挺不堪設想的。
還有《明日邊緣》,如果阿湯哥不是保持沉默,艾米莉足夠有名,她的「加戲」很有可能被推向風口浪尖。性轉一下,可能跟戴維森的性質差不多。
所以藝術創作沒有非黑即白,不必刻意模仿他人的經營模式。但是讓演員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和參與感,還是有必要的。
我認為比較合理的做法是AB制,有大局觀的創作者牽線,演員在執行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發揮。演員不該是提線木偶,指哪打哪,無情的念臺詞機器。
將快節奏放慢,融入匠心,多溝通交流,給觀眾呈現更多可能性和選擇性,說不定更多即興創作會成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