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發燒是炎症反應,是機體生病的一種信號。基本上,每個人都會經歷發燒的情況。秋冬季節來臨,最常見的感冒、發燒症狀即將出現。對於抵抗力弱、免疫力不強的寶寶來說,發燒是最容易出現的症狀之一了。
每個父母都希望寶寶健康成長,最頭疼的事情莫過於寶寶生病了。有調查顯示,寶寶最容易出現的症狀之一就是發燒。特別對於新手爸爸媽媽們來說,面對寶寶發燒,往往會不知所措。
前兩天,由於初秋早晚溫差大,同事小劉的兒子晨晨發燒了,看著只有8個月的寶寶難受的樣子,媽媽小劉都心疼得哭了。婆婆認為寶寶發燒溫度不高,只有38.1度,給孩子捂捂,出出汗就好了。而小劉覺得應該讓寶寶少蓋點東西,好讓身體散發熱量,降低體表溫度……
對於寶寶發燒如何照顧才得當,相信還有不少的分歧和爭議。那麼家長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一:如何判斷寶寶是否發燒。
發燒又叫做發熱,是人體對於致病因子的一種全身性防禦反應。在醫學上通常把肛溫≥38℃或腋溫≥37.5℃定義為發熱。下圖將發熱分為四種類型。(以腋溫將發熱程度分類)因此家長判斷寶寶是否發燒需要用體溫表來測量,而不應該靠手來感覺。
對於月齡小一些的寶寶或是聽話的寶寶,可以使用電子體溫計或是水銀體溫計來測量,比較準確。對於不配合測量的寶寶,可以使用紅外線體溫計測量耳朵附近的溫度,但由於有一定的偏差,建議可以多測量幾次,取平均值來判斷寶寶是否高燒。
對於家長來說寶寶發熱,要關注寶寶體溫的變化。但更重要的是找到發燒的原因。因此建議家長不能只看表面的情況,簡單地把寶寶的體溫降下去就認為好了。其實並不然。
比如感冒和心肌炎都能導致人體發燒,但對人的影響卻有著很大的區別。感冒可以自愈,而心肌炎則會有生命危險。因此一旦發現寶寶發燒,及時去醫院做檢查,查到引起發熱的病因之後,才能對症下藥,不延誤病情。
二:如何把好寶寶退燒這關。
寶寶發燒,除了要去醫院檢查、明確病因之外。另外緩解寶寶不適的症狀、防止出現高熱併發症也一樣重要。
寶寶發燒,要不要退燒,主要看寶寶的狀態,而不在於體溫。如果寶寶吃、玩不受影響,而且睡覺時沒有痛苦的表情,就不需要刻意地退燒。反之,就建議退燒。
物理退燒和藥物退燒是退燒的兩大方法。很多人認為使用物理退燒更安全,比如:溫水擦浴等,但有研究發現,使用物理降溫雖然有效果,但會增加寶寶的不適感。所以不建議使用擦浴的方式。
物理降溫需要保持寶寶衣物乾爽,房間裡通風,有適當的室溫即可。注意千萬不能捂汗,這會阻礙降溫效果的。
三:機智應對,退燒藥不可少。
當寶寶的腋溫38.2℃以上,並且已經影響寶寶飲食或是情緒低落的情況出現時,建議口服退熱藥品。
寶寶對於退熱藥的要求比較高,一些副作用較多,或是不良反應多的藥品都不建議給寶寶用,比如糖皮質激素、尼美舒利、安乃近等退熱藥。推薦兒童用退熱藥為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
對於6個月以上的寶寶出現發燒的情況,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使用布洛芬。原因是布洛芬用藥劑量較低,起效時間快,一般在30分鐘-1小時左右就有效果;而且退熱的效果好,可以持續退熱6-8小時。
這裡需要提醒爸爸媽媽們,在給寶寶使用退熱藥物時,不建議聯合使用多種藥物,也不建議交替使用,因為可以會出現更多的不良反應,並且對於無法及時改善寶寶不舒適的情況。
總結: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夠健健康康地成長。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哪能不生病!」所以理智地應對寶寶發燒的情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檢查,根據病因對症處理。另外要相信科學。想做合格的父母,必須學會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積極應對寶寶成長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關愛寶寶,從呵護寶寶健康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