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運抵韶山,待交接後將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長期展出。
2013年6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觀看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親切看望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習近平對航天員們說,你們執行我國第五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展現了中國人「敢上九天攬月」的豪情壯志,這是光榮而又神聖的,全國人民都為你們感到驕傲。
「敢上九天攬月」出自毛澤東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裡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原句「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大意為:可以飛向長空摘月亮,也可以潛下海洋捉魚鱉,談笑間高奏凱歌,從容而歸。毛澤東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豪邁氣魄,表現出中華兒女的凌雲壯志。
神舟十號返回艙在韶山展出,是對一代偉人的告慰。
毛澤東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中國航天的發展,他更用生命的餘輝,照耀著中國航天事業的未來前程。
「蘇聯人造衛星上天,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57年,當毛澤東訪問蘇聯接見留學生時,孫家棟還是留學生中的一員。誰能想到,最終是他和同事親手把我國的第一顆衛星送上了天。
蘇聯人造衛星上天,對正處於冷戰格局的東西方陣營產生了影響。
1957年11月,毛澤東第二次訪問蘇聯,在對留蘇學生的講話中,他以蘇聯發射的兩顆人造衛星為例談到國際形勢,認為是「東風壓倒西風」。
1957年11月,毛澤東赴蘇聯參加十月革命40周年慶典。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二次全會上表態:「蘇聯人造衛星上天,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就這樣,我國的人造衛星計劃正式提上日程。
「8公裡那也了不起!」
1960年2月19日下午,「T-7M」火箭沿著發射導軌騰空而起、直衝雲天,飛行高度達4-5公裡。現在看來這不起眼的一小步,卻是我國航天運載火箭史上的一大步。
1960年5月28日,當毛澤東在上海新技術展覽會上看到「T-7M」火箭時,問這種火箭能飛多高,當得到「8公裡」的回答後,他鼓勵說:「8公裡那也了不起,應該8公裡、20公裡、200公裡地搞上去!」
1960年5月28日,毛澤東在上海觀看探空火箭。
那時候,經濟還相當困難,飛彈、衛星事業是一項沉重的經濟負擔,但如果要等到經濟處於理想狀態再去追趕發達國家,恐怕事業發展的進程將大大放緩。
1960年8月,赫魯雪夫決定撤走全部的蘇聯技術專家,這對於正在起步的中國航天事業而言,是一個沉重打擊。
就是在這種壓力的倒逼下,迫使中國克服困難,獨立自主地掌握了尖端技術,不但培養了人才,還提升了工業水平。毛澤東還風趣地說:「如果他(赫魯雪夫)給我們尖端技術,這筆帳是不好還的。」
買和租,更不用說了,短期看,雖然省錢,實惠,但這是一條受制於人的道路。毛澤東給中國航天事業指出的道路就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毛澤東批准實施發射 「長徵1號」將「東方紅1號」送入太空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召開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總體方案論證會,把東方紅1號的發射時間定在1970年。其成功的標誌是:「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所謂「上得去」就是首先要保證衛星飛上天;「抓得住」就是衛星上天以後地面設備能對衛星實施測控;「聽得到」就是衛星要播送音樂,且可被地面接收和聽到;「看得見」就是衛星在軌飛行時能讓地面上的人用肉眼直接看得見,以便鼓舞人心。
為進一步加強對人造衛星研製的組織領導,毛澤東批准了《關於國防科研體制改組方案的報告》,使國防科研方面的研究力量按專業方向和任務分工集中到有關研究院。
1970年3月,「東方紅1號」衛星和「長徵l號」運載火箭總裝完畢,4月1日,裝載著2顆「東方紅1號」衛星和1枚「長徵1號」運載火箭的專列抵達酒泉衛星發射場。
長徵一號火箭佇立在發射場。
4月24日凌晨,毛澤東批准實施發射,當晚9點35分,隨著一聲「點火」的號令,「長徵1號」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將「東方紅1號」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晚上10點,國防科委指揮報告:衛星、火箭分離正常,衛星入軌了!周恩來立刻向毛澤東報告了這一喜訊。一時間,「東方紅1號」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響遍全球,世界仰視新中國。
長時間的觀禮,讓航天人難以忘懷
20世紀70年代的第一個國際勞動節夜晚,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研製和發射長徵火箭和東方紅衛星的代表,體現了對航天事業的關懷和對航天人的鼓舞。
具體組織實施任務的領導同志,研製和發射試驗單位的代表,列隊站在天安門城樓右側的長廊上觀看慶典。
周恩來引導著毛澤東來到隊伍前,毛澤東微笑著,十分愉快地和代表們一一握手,表示親切慰問和祝賀。
1970年5月1日,毛主席接見研製和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的人員代表。
晚會結束後,周恩來引導毛澤東退席時,又特地從發射衛星代表的面前走過,代表們爭相和毛澤東第二次握手。
有一個細節,也使參加晚會的航天人記憶深刻。「五一」那天晚上,毛澤東在天安門待的時間是比較長的。
據當時受到毛澤東接見的主管衛星測量的王盛元回憶說:我記得韋統泰(七機部負責人)當時說,他參加過3次這樣的慶祝活動,前兩次焰火還沒放完,主席便走了。這次他特別高興,焰火全部放完才走。
晚年毛澤東的目光,仍然沒有離開中國航天進展
晚年的毛澤東,身體和精力越來越差,但他的目光仍然沒有離開中國航天進展。
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圈閱國防科委《關於航天員選拔的計劃報告》,批示開展中國載人航天計劃,代號「714工程」,這就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早期預演。
1975年3月31日, 毛澤東圈閱了《關於發展我國衛星通信問題的報告》,代號「331工程」,這就有了後來躍上遠離地球36000千米的「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
1975年11月26日,病中的毛澤東審閱了我國發射遙感衛星的報告,後又審讀了衛星發回的相關資料,中國返回式遙感衛星從此頻頻飛向太空。
延伸閱讀
源於毛澤東詩句啟示錢學森創建「航天」一詞
1979年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拍攝科普片《向宇宙進軍》,片長達一個半小時。
該片導演葉永烈透露,當拍攝提綱寄往主管部門——國防科委以及第七機械工業部審查,沒想到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兼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的錢學森親自看了拍攝提綱,並乘來滬之際跟葉永烈談了他的意見。錢學森說,影片的開頭應該表現中國古代對太空的美好幻想: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立軸上的月亮、太陽、神仙,到嫦娥奔月神話、敦煌飛天壁畫。
錢學森對葉永烈說,「航天」一詞是他首創。他把人類在大氣層之外的飛行活動稱為「航天」,是從航海、航空「推理」而成的。錢學森進一步介紹,最初是從毛澤東的詩句「巡天遙看一千河」中得到啟示。
毛澤東主席接見錢學森。
幾乎每一個重大項目的命名,都與毛澤東本人或者他的詩詞有關
據曾參與長徵一號火箭總體方案設計工作的同志回憶,當時有感於《七律·長徵》,建議並經中央軍委批准,將火箭命名為「長徵」,寓意我國火箭事業一定會像紅軍長徵一樣,戰勝任何艱難險阻,取得最終勝利。
中國航天人,從來沒有忘記過毛澤東,幾乎每一個重大項目的命名,都與毛澤東本人或者他的詩詞有關。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於1958年10月開始在西北戈壁建設,為了通訊保密,基地代號為「東風」,而毛澤東在1957年11月訪問蘇聯時說過,「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我認為目前形勢的特點是東風壓倒西風……」再後來,就有了「東風飛彈」系列,兩彈結合的實戰性核武器,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
「紅旗」防空飛彈也是如此,毛澤東詩詞裡關於「紅旗」的詩句相當多,「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不周山下紅旗亂」「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等等。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神舟」飛船的名字就是從「神州」得到靈感的。在之前,中國還曾有過「曙光」飛船計劃,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批准了這個計劃。由於各種原因,後來中斷了。「曙光」一詞來自「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