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稍,海河要衝。天津衛這座商埠城市,自1404年起,就在京杭大運河的孕育下誕生成長。六百多年來,這座城連通四方,人來車往,積澱了悠久的歷史文化。
時光荏苒,過往已成雲煙。老天津的生活樣貌,在如今的古文化街上依稀可見。這裡,各種販賣傳統物件和情懷的店鋪鱗次櫛比,仿佛再現當年繁華的天津老城模樣。
古文化街18號,木質的門匾低調古樸,一家水鋪格外引人關注。走進水鋪,粗麻繩吊起的一塊塊木牌映入眼帘,「紅果水」、「桑葚水」、「梨水」等老天津的傳統飲品勾起了人們的懷舊感。「張家水鋪」這個名號,也引發了人們對老天津水鋪的無限回憶。
舊水鋪養育津門百姓
在天津衛,據說水鋪比面鋪還多。因這裡地勢低平且瀕臨渤海,天津的地下水受到海水侵蝕,水源品質被嚴重汙染,城內「十井九廢」。因此,專職城市供水服務的水鋪應運而生。
「城裡源泉到處枯,兩山雙眼亦荒蕪。家家多飲北門水,忙煞城裡挑水夫。」正如乾隆年間的詩歌記載,當時的運水繁忙程度可見一斑。從老城北門一帶的南運河與子牙河取水,運進城內售賣,水鋪的出現便利了城內百姓的生活。有的甚至提供燒開水服務,滿足了居民用水和喝水的雙重需求。人力供水業的發展為水商謀取了諸多利潤,老天津人總會打趣道:「挑水的看大河——淨是錢了」。
南開區木板人物燙畫傳承人李玉良世代居住在天津老城區,幼時隨父母到家門口水鋪打水的記憶依舊牢牢地刻在李老先生的腦海中。天津人有早飯前喝茶的習慣,自家生火燒水需要耗費一個多小時,於是到水鋪買開水就成了大多數家庭的最佳選擇。洗漱後拎著竹皮暖壺到水鋪排隊,花兩分錢換上一壺開水。打完水
回家後,喝上清晨的第一口茗茶,老天津人的一天才算正式開始。
在城市中,燒火使用的木材原料難以獲取,水鋪一般會從廠購買鋸末替代。兩個大灶同時燒水,也未必能保證開水的及時供應。若趕上水還未燒開,各家就會規規矩矩地把暖壺排店鋪門前,排出一條長長的隊。需求量大的家庭還會一次帶來一對暖壺,估摸好水燒開的時間再回去取。每每回憶起打水的場景,李玉良都會情不自禁地感嘆:「每天早晨,水鋪門前兒隊都要排老么多暖壺。還有那燒水的鍋,太大了,來兩三個成年人都難抱住。」
19世紀末,天津被迫開放為列強的商埠。從那以後便開始了被動近代化的進程,就連這小小的一瓢水也未能倖免。1899年,自來水供水體系被引入英租界,1903年,芥園水廠建成並向老城區供水。傳統意義上的水鋪非但沒有在這次工業化浪潮中被湮滅,反而獲得了新的生機。
早期,自來水公司缺乏足夠的供水能力。當時有名的天津芥園自來水廠鋪設管道僅1.6萬米,無法供水至每戶,一個水龍頭往往承擔著整條胡同內百十來戶人家的用水需求,極不方便。
「在自來水還沒有發展到能夠進入千家萬戶屋裡的時候,特別需要有人做最後一公裡的服務。」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曹牧老師,長期致力於近代天津工業化供水與水鋪轉型的相關研究,她認為原有的一套水鋪-水夫人力供水系統雖然受到了衝擊,但最初並沒有立刻被自來水供水系統所取代,反而融入進了新的體系之中——水商們不再從大河挑水,轉而從自來水公司處承包了「井口」(街邊水龍頭),仍舊分生水、熟水以及生熟水向居民售賣,重新定位了自己的價值。
幾十年後,水鋪從歷史記憶和口口相傳中再次走出,走進人們的視野。古文化街上處處散發著老天津生活氣息的張家水鋪,為「水鋪」二字帶來了新生。1949年以後,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加速,自來水管終於鋪進了千家萬戶。李玉良依稀記得,水鋪大概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消失了。就這樣,水鋪最終未能逃脫時代的車轍,不再被人需要,漸隱於人們的記憶中。
新水鋪聯結百年記憶
古文化街上,宮濤同時經營著三家店鋪。張家水鋪花費了他最多的精力,也是他最用心經營的。
宮濤是天津土著,在老城廂外圍生活了四十餘年。從小就對天津的歷史興趣濃厚的他曾在《天津縣誌》上看到過關於水鋪的記載,但對其只停留在初步了解的程度。
2015年,國內茶飲行業飛速發展,宮濤敏銳地發現古文化街內只售賣勾兌的酸梅湯,整體的飲品售賣業存在空缺。最初有投資想法時,他實地考察過不少項目,但都因與古文化街整體形象不符而被否決。再三考慮後,他決定自創新品牌,歷史書中的「水鋪」概念隨即湧入他的腦海。宮濤的夫人曾經就住在張家水鋪胡同,恰巧也姓張,「張家水鋪」的名字就此確定。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張家水鋪於2017年起正式營業,其理念與傳統水鋪不謀而合:給人們提供放心喝的水。宮濤並未在飲品的味道上過多迎合,而是以食材健康為重,為此他和夫人購買了多家食材進行比較。一分價錢一分貨,高品質原材料必然會增加開店成本。是選擇降低成本獲取更高的利潤?還是堅守本心,做純天然高質量的飲品?宮濤曾一度陷入兩難的境地。
自開店起,夫人對於水鋪經營的理念就從未改變。在她的影響下,宮濤選擇了堅守本心,將財力和精力傾注於店鋪的經營之中,用心做水,做放心水。宮濤認為,顧客可能喝不出它有多好的味道,但是肯定能品味出它內在的氣質。
「做一瓶平平常常好水未必好喝,聊幾句是是非非難免擾人擾己」——宮濤將一幅原創對聯掛在店門口,這正是他面對昔日難題所給出的答案。他自認精力有限,所以不搞宣傳、不開分店;且他人難以企及自己對水鋪付出的心血,因此也不接受加盟:張家水鋪是需要愛惜的羽毛,它不僅寄託著夫人對於兒時巷弄的思念,更蘊含著舊水鋪的往日風貌。
遊人如織的古文化街上,張家水鋪連帶著其背後所承載的水鋪文化,正淡定自若地等待著更多視線的匯聚。相較於舊水鋪而言,它超越了售水這項單一的職能範圍,更多地作為一種承載歷史與文化意義的符號,聯結起新舊水鋪的百年記憶。
在如今這個向前飛速發展的時代,放下腳步去擁抱傳統民俗文化,並用現代化的運營方式為其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內涵,這與天津南開區所倡導的「弘揚老城文化」的理念不謀而合。得益於這樣的時代,水鋪重獲新生。
一隅之地,鬥轉星移。舊時代的水鋪文化與新時代的飲品文化彼此融合,逝去的記憶與新興的理念相互碰撞,交相輝映出一縷別致的光澤,於歲月長河中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