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徵文啟事:見《
四川省直機關工委 省扶貧開發局 省地方志辦聯合開展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 徵文活動》
投稿郵箱:tpgjzw@163.com
截稿時間:2020年10月31日
特別提示:徵文應為原創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權,嚴禁抄襲剽竊,文責自負。同時,請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眾平臺發過的文章。
徵文將評選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獲獎作品擬結集公開出版。同時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四川省情網、四川機關黨建雜誌及網站,「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刊發。為擴大傳播影響,此次徵文的優秀作品,將授權喜馬拉雅進行有聲化播講,音頻節目在喜馬拉雅平臺、方志四川電臺及有關廣播電臺播出。
蒲 鋒
把「愛」播撒在脫貧攻堅路上
白裡呷
駐村幫扶後,他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著無血緣關係的姐弟「孤兒」上學,用一顆熾熱的心傳遞著愛心、見證著愛,讓愛溫暖山區貧困孩子。
他,幫助群眾解決難題,群眾為了表示感謝,專程走5公裡山路給他送來「感謝信」。
他,從一名「外地人」真正變成了「本地人」,群眾把我當作「自家人」,有的說他是一位「愛哭的書記」,有的說他是樂於助人的「幫扶人」。
他就是南充市南部縣農業農村局畜牧獸醫站副站長、省綜合幫扶隊駐金陽青松鄉的幫扶隊員、青松鄉白銀廠村駐村第一書記蒲鋒。
1
用愛見證脫貧攻堅
姐弟「孤兒」成了「家人」
2018年6月,蒲鋒跟隨著省綜合幫扶隊的10餘名隊員,來到金陽縣,開始了他的脫貧攻堅駐村幫扶之旅。
白銀廠村位於大涼山西溪河邊,與布拖縣地洛鄉隔河相望,距離金陽縣城105公裡;全村177戶1114人,其中貧困戶135戶981人,貧困發生率高達88.1%;海拔落差2000多米,高山積雪、二半山溫熱、低海拔河谷氣候明顯,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實,信息閉塞。
駐村後,入戶調查、產業發展、解決困難……無休止的工作,讓他根本就沒有時間回一趟家,每天只能通過電話與家裡的妻兒聯繫。
在一次入村開展脫貧工作中,他和隊友們在郎德村郎德組發現了兩名沒有上學的姐弟倆,一問才知道,這學期要開學時,這兩名孩子的父親患了怪病不知去向,母親帶著最小的兒子外出打工而失去聯繫,因而,姐弟倆失學在家。
蒲峰和倆孩子在一起
「孩子不上學是不行的,怎麼辦?」「上學有哪些困難?需要解決些什麼?」蒲鋒和隊友們圍繞姐弟倆學習、生活費用,以及日常的照顧和管教等系列問題進行商討之後,又深入到當地農戶家裡,向鄰裡鄉親詳細了解姐弟倆的具體情況和實際困難。
「我來資助這兩孩子上學,直到大學畢業,所有學習生活費用全由我來承擔!」蒲鋒作出了一個具有特別意義的決定之後,把姐弟倆接到鄉上,給她倆洗澡,買了很多好吃的,也給她倆購買了新鞋、新衣服、書包及生活日常用品,又聯繫鄉中心校老師讓倆孩子讀書。
照顧孩子為孩子梳頭
每周周一至周五,倆孩子吃住在學校,每個周未,倆孩子就到鄉上與蒲鋒同吃住、共生活,時間一長,受到親情的感化,倆孩子與蒲鋒成了親密的「一家人」,孩子親切地叫蒲鋒「舅舅」,蒲鋒重新為倆孩子取了好聽的名字,姐姐叫俄曉妮,弟弟叫俄涼州。
「我既當爹又當媽,把她倆當作自己親生的來照顧,這幾個月來都給她倆買了四、五套新衣服了,彝族年給她們買了新衣服,倆孩子高興慘了!」蒲鋒說,現在,俄曉妮12歲、俄涼州8歲,他在青松鄉的幫扶時間3年,在這期間照顧好她倆,到他駐村幫扶期滿時,俄曉妮已15歲、俄涼州也11歲了,到那時,她倆能自己照顧自己了,他主要是從資金和精神上給予幫助,有空時來看看她倆。
姐弟倆感受到了蒲鋒給予的關愛,生活重又回到了幸福美滿的時光,心兒像吃了蜜一樣甜,一直愁苦著的臉重又綻放出如花旳笑顏。「如果不是『舅舅』,我倆就讀不上書了!」俄曉妮樂呵呵地說,蒲鋒改變了她和弟弟的人生,讓她們如願以償坐到教室裡讀書,她和弟弟學習一定會好好學習,將來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
2
把群眾放在心中
解民憂暖民心
駐村幫扶,幫什麼?怎麼幫?蒲鋒認為,村情民意熟記於心瞭然於胸,才能精準施策,精準施策才能精準脫貧,於是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綜合幫扶隊隊友們一起,到每戶農戶家裡實地查看,搞清楚、搞準確每戶農戶的具體困難和實際需要。
蒲鋒在脫貧攻堅工作路上
白銀廠組77歲左手殘疾的陳興海早年喪妻,兒子患了疑難雜症後,兒媳婦又丟下兒子跑了,爺孫三代人相依為命,家裡非常困難。
蒲鋒了解到實情後,帶著陳興海到鄉上,開起自己的私車,專程送到縣殘聯去辦理相關手續,並給予途中食宿幫助,辦到證後護送他回家,又協調他和另外兩家共同建設安全住房,現在,他們住在一起的3戶貧困戶已住上了新房。
陳興海老人很感動,走5個小時的路,把一封字跡歪歪扭扭的感謝信送到了蒲鋒手裡。
「在幫扶中,令我最難忘的是向急難群眾施救。」蒲鋒說,就在2018年10月29日,對坪鎮代某夫婦開著小貨車去賣蔬菜、水果,在色格村郎杜溝的一拐彎處側翻滑下山坡,他和駐村幹部、縣法院幹警緊急施救,你換我背,你打傘我攙扶(那天下雨),一個接著一個背著傷員在與時間賽跑,把傷員背到公路上後,讓聯鄉幫扶的縣法院用警車送傷員到對坪轉送120救護車。同樣,今年3月1日,白銀廠村補瓦組一名上山拾柴柴禾的老人失聯,他帶領省綜合幫扶隊員們和縣人民法院的幫扶責任人一起,連夜搜救,同樣背起老人上坡下坎5裡多路,並拿出自己的一張農行卡,交給老人的小女兒手中,讓她把老人送到縣醫院搶救。蒲鋒激動地說,當晚,他聽到老人還有生命體徵時,就流淚了,這是他在駐村以來的第三次流淚。
3
把致富產業抓在手上
實現群眾增產增收
蒲鋒認為,脫貧奔康,核心是農民增收,關鍵要靠產業發展,於是,他著力於群眾增產增收,不斷挖潛力拓展增收路徑,在2019年3月,他爭取產業扶持資金243萬元,成功實施「十公裡油桐長屏」「五百畝辣椒」「千畝油菜」「百畝生薑」等產業發展項目。
蒲峰(左三)與幫扶責任人探討脫貧工作
種植的303畝夏季海椒,實現全村農戶人均增收324.5元。506畝冬油菜產業發展項目,已實現人均增收270.5元,一旦開始採摘銷售,預計還將實現人均增收100元。
蒲鋒(右一)在油菜地頭管理
同時,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成立農民專業林業合作社,發展5畝青花椒種植基地,實現全村農戶人均增收7.9元。
目前,蒲鋒申報了100畝生薑種植基地項目,該項目已經進入撥款階段,申請的1100畝油桐項目已獲得審批進入實施階段。
發動群眾發展辣椒產業
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激發了貧困戶依靠產業脫貧的內生動力,實現了家家戶戶增收。有群眾說,蒲峰愛哭,只要看到弱勢群體、貧困群眾的苦難,他就流眼淚。也有群眾說,蒲峰是一個愛笑的「大哥」,只要工作順心了,他滿臉掛笑,只要看到一些農戶有了收入,日子好過的,他總是笑眯眯的。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白裡呷(中共金陽縣委宣傳部)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白裡呷 ‖ 蒲峰:把「愛」播撒在脫貧攻堅路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