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須靜品,心境和緩,寧靜安逸,修身養性,取無垢之水、坐清淨鬥室、在嫋嫋芬芳中,讓心靈回復空明,精神得到淨化。「靜」為品茶前提。唯有靜,才品得情之真,性之真,道之真,才能真正感悟生命與時光的律動。
傳統康養觀念認為,「養」最重要的是養「精氣神」,三者之中,以神為上。而養神之法,首貴虛靜。品茶時的恬靜安閒、自然自在,萬物偕忘,正合虛靜二字。
諸葛亮說:「靜以修身」,說的便是「靜」的精神境界。「靜"是一種修養,靜不僅可以思考,也可以養性、養心。縱觀歷史,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是以靜制動!在靜思的過程中,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思考可能會更上一個臺階。
老子說:「靜漠恬淡,所以養生也。」老莊學派的清靜主張,在攝生保健方面獨具一格。因萬事萬物,感傳於心,心神日理萬機,常常處於動而難靜的狀態。如果心神過於躁動,神不內守,亂而不定,必然擾亂臟腑,耗傷氣血,輕則招生疾病,甚則催人衰老,減短壽命。所以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
欲使心神清靜,關鍵就是要保持思想上的「恬淡虛無」。《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就是內無鬱所積;「淡」就是外無逐物;「虛無」是虛極靜篤,致真自然的意思。「恬淡虛無」實即摒除雜念,暢遂情志,神靜淡泊,保持「靜養」之意。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悉去。」清靜養神,有利於防病去疾,符合康養之道。心神安靜者,其精氣日漸充實,形體隨之健壯;而心神躁動者,精氣日益耗損,形體必然過早衰老。古人之所以強調「靜者壽,躁者天」,是因為心常靜則神安,神安則五臟六腑的氣機協調,精氣日漸充實,自可延年益壽。
【聲明: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