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年的國慶、中秋雙節假期,似乎成為最忙碌的一個節假日。因為種種原因,很多的婚禮都排在了國慶節。人們也紛紛開玩笑,2020年的十一長假不叫「黃金周」,而應該更名為「結婚季」。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一張「份子表」。來自貴州的雷先生,在短短的幾天假期中,需要參加23場酒宴。光是十一國慶當天,就有8場。而除了酒宴以外,最重要的當然還是份子錢。即便人不到,錢也需要到位。於是,雷先生粗略的統計自己需要付出去大約4800元的禮金。而像雷先生這樣的情況,全中國一抓一大把。不少人的黃金周,已經被份子錢提前「掏空」了腰包。
而關於份子錢的相關事宜,也一度登上熱搜榜單。人們時常會因為女性結婚的彩禮錢而吐槽許久,但是其實對於大部分的「社畜」而言,份子錢似乎更是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同學結婚要花錢,同事結婚要花錢,親戚結婚還是需要花錢。而這些錢,究竟為誰辛苦為誰窮?
其實早在古代的時候,就有了「份子錢」的概念。當時所謂的份子錢,主要就是大家集物給需要辦喜事的家庭。所以,等到自己辦喜事的時候,也會得到別人的集物幫助。長此以往,也就形成了一種模式。等到明末清初的時候,份子就更加流行了。所以不只我們被份子錢困擾著,古人們同樣也有這樣的煩惱。只是相較於現在而言,我們的份子錢似乎只和錢有關係了。
上個世紀60、70年代的時候,結婚隨份子一般都在5元左右。等到90年代的時候,基本上也在100元左右。可是現在呢,即便是200元,都略顯寒酸。於是,不少人的結婚隨禮錢都在500元左右,甚至達到千元級別。從過去的5元到現在的500元,短短的60年時間,激增100倍。所以對於很多國人而言,身邊人結婚反而成為了一件心酸事,讓自己錢包「心酸」的事情。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嚮往國外份子錢的模式。那麼,國外既然也有份子錢一說,他們又有何令我們嚮往的呢?
以德國為例,他們給新婚夫婦的份子基本都很經濟適用,不一定要是錢。在他們看來,份子禮就是為了傳達自己對新人的祝福。所以有時候即便只是一束花,也能夠成為好禮物。而且對於隨禮的人而言,也不會有太大的經濟壓力。而我們在一些影視資料中,也能夠看到類似的情況。
新婚夫婦會在婚禮前,列好自己想要的份子禮清單。裡面有低價產品,也有高價產品。有時候可能有價值百元甚至千元的廚師機,也有可能只需要花費10元就可購買的剪刀。當你決定為新人購買哪件禮物的時候,就可以選中,並作為參加婚禮的「憑證」。對於經濟條件不錯,或者關係密切的朋友而言,就可以選擇價高的商品。而有時候,你只需要花費10元,就可以表達自己的祝福。而我們呢,卻從過去的份子禮轉變成了現在的份子錢,不知道是進步還是倒退……
那麼,關於不斷上漲的份子錢,又有何秘密呢?
首當其衝,便是為了好面子。不少國人之所以喜歡份子錢,其實也是因為面子工程。隨份子的金額越大,往往給人一種收入不錯的感覺。而收份子錢的人,也會因為收到錢多,讓人覺得朋友多、人氣旺。但是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份子錢高就一定代表過得好嗎?
最近一篇《我潛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個月的名媛觀察者》的文章迅速紅遍網絡,讓我們看到了「裝」出來的「名媛」。其實他們可能也只是住在擁擠的出租屋裡,靠著「拼單」的高級酒店、下午茶將自己包裝成名媛。但是實際上,他們的存款可能還沒有普通人高。表面的光鮮亮麗不一定「真材實料」,這難道不和份子錢一樣的道理嗎?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關於人情的問題。擁有千年歷史的中國,一直都是一個人情社會。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欠人情」來維繫一段關係。當別人欠自己人情的時候,就可以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向他們提出要求。很多人將結婚的份子錢,當做自己的「存款工具」。今天多包一些,等到自己結婚的時候,也希望得到一樣的回報。而這其實已經陷入了誤區,忘記了份子錢的本質其實是為了祝福新人。你包份子錢的時候,是不是也希望自己能夠在未來得到相應的回報,而忽視了「施恩不圖報」的初衷呢?
當然除了結婚以外,現在人們大擺宴席的理由是越來越多。喬遷喜、孩子百歲宴、升學禮等等,五花八門。但是在此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似乎在辦喜事的過程中,不少人已經慢慢走進了誤區。除了結婚這樣的喜事以外,網友們紛紛在網絡上分享了自己遇到的奇葩辦事理由。
有人因為家中母豬生了16個小豬仔,決定辦一次喜事。而有人只因為家中新裝了遙控車庫門,也要辦喜事慶祝一下。歸根究底無論是哪一種,都好似「圈錢」的套路。而很多人礙於情面,也只能咬牙參加,卻忘記自己的錢包早就已經「空空如也」了。辦喜事包份子錢,原本是一個包含了滿滿祝福的美好願景,現在卻被一些歪風邪氣「汙染」成為了陋習。
綜上而言,份子錢已經在我國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我們自然不應該將其直接拋棄。但是當人們將份子錢逐漸物化的時候,就應該引起重視了。學習一些西方國家的模式,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注意。而在年輕一代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簡化這些操作,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只是對於一些長輩而言,還有不少的心理工作需要處理,不要再盲目攀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