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發球機,未來能代替人工?球迷今天給出了答案,並且大局已定。網友熱議一針見血地指出:發球機替代人工的確顯得高大上,速度快且力量大也是訓練的好幫手!無論是球迷們還是媒體們,都樂此不疲的在這個機器上做文章。但訓練的那麼久,上場比賽時中國女排的一傳好幾個都是蹲樁式的一傳,三個不夠就上四個,每個人站在原地只要把球頂起來就算完成一傳任務。更可觀的是,自由人對於結合處的發球,習慣性滴不搶著接一傳,而是順勢退到一傳者後面去二次保護,結果呢?絕大多數都是空跑而已,這樣意思意思的跑一點意義都沒有。
這樣的一傳局面,練速度和力量的一傳也沒啥。對於一傳者,首先是準備動作,接著就是盯著來球進行判斷、或動或等,最後完成一傳。用智能發球機,除了力量大速度快之外還能發各種線路各種角度。而等的多動得少,出現的問題關鍵是腳下的移動上。因此,目前的中國女排一傳訓練重點應該圍繞著如何移動起來接一傳,特別是自由人和保障為主的球員的一傳面積要大起來;一是完成理應該完成的任務,二是為主要攻手們騰出精力和時間或進攻或掩護。如果還不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發球機再多來幾臺也是負效應,所以中國女排的訓練,絕對不能用發球機來替代人工。
接球不光力道線路場上還有很多因素,就是裡約決賽送冠軍點,換平時發一百個估計都不會出界。女排國家隊成績的不容易,高個主攻一傳防守天然難練,不像義大利博賽地,塞拉,這身高太適合接一傳防重扣了。另外歐美白人和非洲黑人彈跳明顯強過黃種人,所以比網口優勢我們的高個主攻也不佔優勢,除了朱婷,所以中國女排取得這些成績太不容易,不像義大利之類的國家隊,天賦太出眾很難不出成績。歐美個子矮的仍有很好的彈跳、滯空和力量,使得她們有資本和對手抗衡。但是歐美很多2人接一傳,必須有個矮主攻保地面,進攻交給高個主攻和接應。郎平帶隊這些年身高確實上來了。主因還是因為世界格局普遍都在高大化,身高力量都比過去強太多。
攔網需要原地起跳,而亞洲人種原地起跳能力普遍比較弱,朱婷這樣又高又能跳的是例外,張越紅,殷娜那樣個子不高但是原地起跳輕鬆抄手1.90+選手的也是少有。王麗娜,楊昊屬於腰腹能力出眾滯空時間比較長,彈跳不差中等偏上。個子矮的不見得每次都能全力起跳的。對方攔網手個子高對她們心理壓力也很大。明明有個子高技術合格的攻手,肯定會選個高的,每個教練都一樣。女排發球機,未來能代替人工?球迷今天給出了答案,並且大局已定。以前張越紅起跳純靠爆發力,你看張越紅每次扣球時上步最後一步,蹬地非常狠,張越紅起跳的腿部發力點有點跟陳靜類似,現在的人裡面塞拉的彈跳跟張越紅有點像。殷娜跟她不是同一類型的主攻。殷娜起跳不是純靠爆發力,她的起跳發力方式有點類似大菠菜,彈速不是很快,但起跳高度很客觀。
對此,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