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電影看情節,有的電影看情緒。
馮小剛的正在上映的新作《只有芸知道》,就是一部看情緒的電影。
整部電影,悠悠揚揚地下來,要說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情節嗎?沒有,就是兩個普通男女的愛情。
要說這愛情有什麼起起伏伏嗎?沒有,就是相識、約會、結婚、賺錢、過日子、直到有一天女主因病去世,男主開車上路。
要說男主出發去幹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嗎?沒有,就是開車去看看妻子曾經惦記的朋友、老屋、家人和鯨魚。
看,不想劇透,還就把劇情講完了。
整部電影下來,在紐西蘭南島秀美的山川下,穿行著深入骨髓的思念、愛情。
想起最適合的一句王家衛電影《東邪西毒》裡的臺詞:如果不能再擁有,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記。
片尾字幕,原來這是一對真實男女的愛情故事改編,片尾有馮小剛與主人公原型夫妻早年的合影,他們應該是早年相識的舊友。
這註定是一個國際大導演的作品,沒有戰爭災難、沒有動作科幻、沒有狗血離奇,只有愛情,人類最美好的情感,被馮導拍得這般簡簡單單、雋永彌醇。
大導演做到這個份兒上,已經不在乎什麼口碑與票房了,就是要拍一些自己初心的東西,這是我最佩服馮小剛的地方。
「半路上留下的那個人,苦啊」這句臺詞在劇中出現兩次,驚豔到我了。
第一次是男主女主成親喜宴上,新郎新娘沒有喝醉,卻把一邊的媒人喝醉了。
媒人是兩人在異國的房東太太,徐帆客串的一個湖南口語的林太,突然哽咽喊出一句:「林振國,當年我在學校裡讀書讀得好好的,我就多看了你一眼,就那麼一眼!
說好的……要照顧我一輩子,為什麼……現在就剩下我一個人!
半路上留下的那個人,苦啊。
婚宴上的這句酒話一語成讖。
後來,即將辭世的女主依偎在男主的懷裡,最後一句臺詞也是這句:「半路上留下來的那個人,苦啊」影片看到這裡,我突然讀懂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林覺民《與妻書》的那句話:「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
」真實的故事續集是,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終究沒有走出痛失所愛的悲傷,1913年,在林覺民犧牲的第三年,於家中鬱鬱而終,年22歲。
知道林妻的這個結局,我竟然有些釋然。
哀莫大於心死,心死之人,要軀體何用。
——老婆,我愛你——是我得癌症了?還是你有小三了?劇中,出海看鯨魚的男主向船家講起了與妻子的愛情故事,聽罷,粗粗笨笨的老外船主打電話給岸上的老婆,沒頭沒尾地上來就說「老婆,我愛你」電話裡船主老婆受驚不小,追問他:老天!
是我得癌症了?還是你有小三了?這是馮式幽默,但我相信,觀影的人此刻一定會下意識地摟緊身邊人。
相愛又何嘗不需要只爭朝夕呢:和身邊人吃好每一頓飯、握住每一次手、緊貼每一寸肌膚、說好每一句再見……愛就愛在當下。
《只有芸知道》的影調和音樂都處理得極美,空靈、純淨。
和《芳華》一樣,影片融入了上世紀90年代初出國一代的集體回憶:國內的精英、出國打工送外賣、奢侈的國際長途電話、攢錢開個小餐館雜貨鋪。
、那些飄落在異鄉的黃葉,過著好山好水好寂寞的生活,他們去向了遠方,生活卻依然苟且。
所幸,影片沒有沉浸在文工團長笛手放棄專業淪為大廚的頹廢人生故事,沒有放在女主刻意隱瞞先天心臟病的狗血情節上,馮小剛用極美的影調,安安靜靜地描述了一段相濡以沫的愛情。
觀影回來,看了不少觀眾影評,意料中的完全極致的好壞評價。
有人說是馮導的巔峰之作,有人罵是江郎才盡的無病呻吟。
這的確不是一部適合所有人看的電影。
《只有芸知道》是一部安安靜靜的電影,只適合心裡有愛的人,適合有故事的人,適合相信愛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