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不可以英譯,勉強翻譯也會得不償失

2020-12-14 雲溪隨筆

令人擔心的是,如果把詩作精神特色模糊了,把詩人生活的歷史時空曲解了,即使勉強翻譯了,也會得不償失。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宇文所安耗費八年時間,埋首翻譯中國唐朝大詩人杜甫存世的一千餘首詩歌,出版《杜甫詩集》(The Poetry of Du Fu),據說6卷3000多頁的書,重量達4公斤。這無疑是一項巨構,但成就總不免使人質疑,原因是中國詩歌,尤其是杜甫的,根本很難,甚至無法有效作其他語言的翻譯。

我們不妨先讀一首翻譯後的杜詩,你們能看出這是杜甫的哪一首詩嗎?對比原詩,你認為翻譯出其中的精髓了嗎?

The wind blows hard, the heavens, high, gibbons howl in lament,

isles clear, sands white, where birds turn in flight.

Endless trees shed their leaves that descend in the whistling wind,

unending, the long River comes on churning.

Grieving for fall across ten thousand leagues, always a traveler,

often sick in this century of life I climb the terrace alone.

In hardship I bitterly resent these tangled, frost-white locks,

down and out, I recently quit cups of thick ale.

宇文所安曾舉例說明翻譯的難處,比如唐詩沒有時態,也很少使用代名詞,幾乎沒有可拿來分辨單數或負數的方法。例如「鳥飛空」,究竟是「一隻鳥在天上飛」還是「一群鳥在天上飛」?這些微枝細節的翻譯難題當然很惱人,但我覺得始終不及唐詩這種體式和語言特點所帶給翻譯者的困擾,可以說是幾近於無法克服。

作為集大成的詩人,杜甫詩歌各體兼擅,而其中尤以七言律詩成就最大。七律和其他近體詩一樣,特別講求格律的特點。八句詩分成四聯、雙數句尾押韻、其中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對偶,還有字句中平仄的字音規定,要把這種特色充分用另一種語言表達,除非不要求格式,否則很難達成效果。

杜甫在唐代詩人之中,對自己詩的寫作要求特別高。而他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在律詩這種體裁中有驚天動地的創意和表達。特別是需要講求對偶的兩聯,用高度感染力的文字,融會氣勢磅礡的景象,把人生感悟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境界。如「萬裡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 路經灩澦雙蓬鬢,天入滄浪一釣舟」、「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一類,譯為外國文字,不要說七字一句的要求了,能用適當語言包羅萬象,而還像」詩」,真的要求具有鬼斧神工的筆觸了。

另外還要考慮中文字的字音特點。中文一字一音,而且有其聲律特點。早期詩歌,基本採用自然聲律。到了六朝,開始對聲律有系統研究。唐朝詩人在前人艱苦研究的基礎下把聲律說發揚光大,作為詩歌格式的基本要求。詩人要在符合格律要求上有字聲獨特處理,還要彰顯詩歌聲律特點。要用適合的外文詞彙翻譯,兼能表達當中情韻,就是高手也應心勞力瘁,也不要講求其效果了。因此,要將講求格律的中國詩歌譯寫為外文,其複雜性是毋庸置疑。

作為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把杜甫英譯,撇除形式格律,或許更重要的是介紹作者所生存的歷史時空和創作背景,讓外國人知道世界曾經出現過這麼一個偉大詩人。令人擔心的是,如果把詩作精神特色模糊了,把詩人生活的歷史時空曲解了,即使勉強翻譯了,也會得不償失。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和外國人譯詩差別舉例: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三種英譯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國古代文學的各種文體中,詩和詞是最受重視的,而以詩為甚。詩盛與唐,李杜為唐詩之傑出代表,李白飄逸絕塵,杜甫沉鬱頓挫,李白詩也相較杜甫易懂,故而在向外傳播唐詩的時候,多選擇李白詩來翻譯,而不選擇杜甫,大概是因為杜甫詩內多典故,譯者費力,讀者費力,兩處都不討好,便很少被人選擇;李白正與之相反。
  • 從「甘道夫」朗誦杜甫詩作,看中國古詩是如何被翻譯的
    Exhilarated by wine, we cast our glances over the entire universeAnd all vulgar worldliness dwindled into oblivion杜甫的譯者眾多,最早的英譯杜詩可以追溯到1741年。
  • 吳其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中「破」字的理解與英譯
    再引宋代邵雍《秋懷》詩:「良月滿高樓,高樓仍中秋……照破萬古心,白盡萬古頭。」指出「破」與「盡」互文,「照破」猶「照盡」。張永言先生則引了杜甫本人的詩《八哀詩·贈左僕射鄭國公嚴公武》「閱書百紙盡,落筆四座驚」,來說明「破」義猶「盡」。頗為有趣的是,兩位張先生都引了杜甫另外兩首詩中「破」的用法,但解釋卻不同。杜甫《白帝樓》詩:「臘破思端綺,春歸待一金。」
  • 吳其堯︱古詩詞中「處」字的理解與英譯
    後怕的是,我如果也像當年的老師那樣跟學生說同樣的話,我的學生會怎樣呢?恐怕我話音剛落,有的學生就要從課堂上溜之大吉了。也許有些學生會給我面子,不至當即退席,但下次課肯定不會屈尊賞臉了。不安的是,我當年居然那麼魯莽!平心而論,翻譯老師是十分值得尊敬的,他中英文功底紮實,自己從事過大量的文學翻譯,經驗豐富,善於表達,講課對他而言並非什麼難事。
  • BBC拍杜甫紀錄片火了,但古詩翻譯令人尷尬
    如《月夜》一詩中,中文原詩的人稱變換十分含蓄。前三聯是杜甫假想妻子兒女對自己的思念,最後一聯轉而暢想將來重逢後的情節。我們僅僅能從「閨中」、「遙憐小兒女」、「雲鬢」、「玉臂」、「雙照」等詞語中領悟到詩中人稱視角的切換,然而在英文譯詩中,由於不得不為每句選擇一個主語,這種人稱的模糊美感立刻消失了。
  • 是什麼讓杜甫「破圈」?專訪BBC紀錄片《杜甫》主持人
    有時也會考慮英文的表達習慣,對語序進行調整。希望中國觀眾不會介意(希望杜甫也是)。新京報:你如何看待中詩英譯?一般來說,中詩英譯主要有兩種處理方式(根據呂叔湘,應為三種,第三種創作改寫式譯法此處暫不考慮),一是詩體翻譯重格律,二是散體翻譯重意境。對於這兩種翻譯風格,你有什麼看法?你更喜歡哪一種?
  • 是什麼讓杜甫「破圈」?專訪BBC紀錄片《杜甫》主持人麥可·伍德
    杜甫詩歌的英譯有不同版本,在最終選定前是否對不同譯本進行過比較?麥可·伍德:選擇洪業是因為他撰寫的杜甫英文傳記至今仍是最好(這本書現在已有中譯本)。有時也會考慮英文的表達習慣,對語序進行調整。希望中國觀眾不會介意(希望杜甫也是)。新京報:你如何看待中詩英譯?一般來說,中詩英譯主要有兩種處理方式(根據呂叔湘,應為三種,第三種創作改寫式譯法此處暫不考慮),一是詩體翻譯重格律,二是散體翻譯重意境。對於這兩種翻譯風格,你有什麼看法?你更喜歡哪一種?
  • 錢佳楠︱翻譯的政治與美學陷阱:從《素食主義者》英譯談起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某個意象在韓語原文中是一種苦澀的味覺,但是因為俚語的關係,如果按照原文直譯到英語裡,不僅完全不是苦澀的意思,還會造成一種錯誤的滑稽感,狄波拉說她在英語裡找不到一個相應的可以形容這種特別的苦澀滋味的詞,而且,考慮到要在英語裡重塑詩歌的韻律,她在譯文裡把這個味覺改成了嗅覺,與之對應,出現在原詩中的「舌頭」也在英譯中成了「鼻子」。
  • 杜甫「火」了,他的詩裡提到過它們
    有趣的是,本片還特別邀請「甘道夫」、「萬磁王」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爵士來用朗誦杜甫詩歌英譯版本的方式來演繹杜甫。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BBC推出的杜甫紀錄片提及杜甫腦海裡總是會想到那些年我們背誦、默寫過的杜甫詩詞這些詩詞中提到了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植物
  •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伊恩·麥克萊恩讀杜甫英譯詩
    ,中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是不朽的;在西方,卻很少有人聽過他的名字。4月6日,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了時長將近一小時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杜甫其人其詩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介紹給西方世界。
  • 吳其堯︱《西廂記》中「隨喜」的英譯
    對照英譯本讀原著往往會有意外的驚喜,那就是原來自以為理解的詞語和表達,看了譯文後才發現自己之前的理解是錯的。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此處不贅。本文只談談「隨喜」一詞的翻譯。《西廂記》英譯本《西廂記》第一折:「隨喜了上方佛殿,早來到了下方僧院。行過廚房近西、法堂北、鐘樓前面。」
  • 小畑薰良:語淺情深譯李白
    敏銳的目光、宏闊的視野、精心的翻譯等因素,促成《李白詩集》英譯本在美國面世。翻譯與研究融為一體小畑非常尊重中國文化,將李白詩歌英譯置於唐朝的歷史語境之中。他採用深度翻譯策略,將翻譯和研究融為一體,以便西方讀者更加客觀、翔實、深入地了解李白其人其文。
  • 每日一句英譯英:My Aunt Flo is in town
    每日一句英譯英:My Aunt Flo is in town我們辛辛苦苦學習最後得到什麼「正果」?當我們明明可以把英語「翻譯」成其它英語表達就能「理解」的時候,我們為什麼卻年復一年還要「翻譯」成中文?英語非得除了「說中文我才能懂」?
  • 吳其堯︱中國古代典籍中「士」的英譯
    頃見網友在一個名為「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的公眾號上討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英譯,覺得頗有意思。這個公眾號每日一期,每期選譯一句中國文化名言,譯者既有中國從事英語教學和翻譯的學者,也有英語為母語的學者,譯文的優劣由讀者投票決定。我關注該公眾號為時已久,不時翻看還常有所斬獲,因此也推薦給了學生。
  • 每日一句英譯英:Cross my heart(and hope to die)
    每日一句英譯英:Cross my heart(and hope to die)學英語我們一定要做「翻譯」沒有錯。可是,把英語「翻譯」成中文是「翻譯」,把英語「翻譯」成英語不一樣也是「翻譯」嗎?把舊有觀念調整一下,格局就徹底改變了,見到英語I cross my heart(and hope to die),你會把英語:I cross my heart(and hope to die)翻譯成中文「我發毒誓」才「看得懂」,你把它同樣「翻譯」成英語I swear不也一樣「看得懂」嗎?
  • 李長聲:亞瑟·韋利的翻譯
    龐德主張英文學的偉大時代是偉大的翻譯時代,韋利認為龐德詩論是他這輩子聽到的最好的詩論。韋利用翻譯盡情地發揮自己的詩才,不做學者式解釋,完全譯成了英詩,而且作為無韻詩的一個嘗試,給二十世紀的英詩帶來新的韻律,為詩壇讚許。或許龐德、韋利都是把未臻精通之處當作大展想像力的空間,對原詩進行再創作的「恣譯」,以致作為文學,不再是中國的或者日本的,而是英語世界的了。
  • 杜甫的詩為何會落選?
    原標題:杜甫的詩為什麼會落選——唐人選唐詩與杜詩早期傳播、影響論唐人選唐詩中有的選錄杜詩,有的並不選錄杜詩,這種情況是杜甫研究的重要命題,對此學術界已有較深入研究,張忠綱先生、陳尚君先生都有專文討論杜詩早期流傳情況
  • 每日一句英譯英:I was stood up
    每日一句英譯英:I was stood up有人把I was stood up last night翻譯成中文「理解」:昨晚被放鴿子了。英譯英能力的訓練以及「我不知道它的英語意思是什麼?」1) I was stood up英語體驗:1. I'm sorry I stood you up, but I had a family emergency last night.
  • 每日一句英譯英:I'm allergic to this flower
    每日一句英譯英:I'm allergic to this flower自從一直到allegy and be allergic的中文是「過敏」後,從此再也不想它的中文,而是努力地去往它的英語意思上去想:What does it mean if you say you have an allergy to flowers?
  • 譯論|馮全功:中國古典詩詞中的象徵修辭及其英譯研究——以描寫...
    中國古典詩詞中描寫菊花的象徵修辭英譯分析 文學翻譯之不易,主要在於原語和目的語各自文化的差異性與複雜性,中國古典詩詞的對外譯介與傳播尤其如此,正如王佐良(2)所言,「他處理的是個別的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